其他

只用三个月,这部被称为“活化石”的书稿被这样打磨出来了 | 编辑手记

2017-11-06 鲁朝阳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0年的冬天,我和同事共同接手了一本《中国白族白文文献释读》的稿子。与书稿同时到达桂林的,是作为主编之一的张锡禄老师和副主编段伶老师,还有随行照顾张老师身体的张老师夫人。


因为是首次接触少数民族语言类的书稿,书稿又要得很急,留给我们去完成它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只有三个月了。为了使我们能尽快全面了解稿子的情况,为后续的编辑打好基础,张锡禄和段伶两位老师便在桂林定了住处,除了休息和用餐,就是在办公室向我们介绍稿子的整理与编辑事宜,并讨论双方怎么样进行分工、进行修改,通力配合以求尽快高质量地完成编辑出版任务。


张老师和段老师都是白族人,在短短的几天接触中,我所受到最大的触动,是他们两位对于本民族文化的深情与热爱。两位老师学术生涯的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研究和向世人推介本民族的文化、历史、语言。在两位老师讲解书稿的过程中,除了聆听到了段伶深情脉脉地唱起书中的白曲,让我们加深对书稿的理解,我们也了解到了何谓白文——白族人使用的特殊民族文字。


作为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字,白族白文有着鲜明的自身特点,它大量借用古代汉语的音读、训读,用汉字的形式记录白语的发音,在歌唱、诵读时,通过白语的读音、歌词的韵律表情达意;白文在创制与使用中,创造性地运用原有的汉字及汉字部件进行有机“拼合”,这些经过拼合后的字形,可以直观地表达更具体、更丰富的意义和情感。


这种对于汉文字的创造性接纳与吸收方式,如果将其推及日本、韩国、越南等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地区,与当地历史或现实中使用汉字的情形进行对比,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也正因此,才有学者认为:中国白族白文文献可以称为汉文化圈汉字接受史的“活化石”。


书稿一共选收了共5类16种白文文献进行翻译释读,其中包括白曲曲本4种、大本曲曲本2种、吹吹腔戏本1种、宗教经文6种、祭文3种。虽然文献的数量仅占现今存世的白文文献的极少部分,但是却涵盖了除白文碑之外的主要门类。并且采用四行对照的通行方式作的整理,一行白文原文照录,一行国际音标记白语发音,一行逐字真译,一行意译,这样下来,白语的音、意、语法、直意对应的规律等便一清二楚了。


更为重要的是,书中所选文献,都是两位老师从众多白文文献中精选出的代表性作品,可以作为研究白文的标准范本。书稿除了对于白文研究有价值,所选的《黄氏女对金刚经》、《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的故事传说,在我国其他民族中也有广泛的流传,于是它对于跨民族文化的对比研究,也同样有着极好的参考意义。


在我们拿到打印的书稿后,首先映目的是书稿中竟然有大量的造字(汉字不同部件拼接成的方块白文字),结合两位老师的讲解介绍,我们发现排版的工作已经不能按正常的方式,由出版社的排版人员灌入书版了:书稿无数的造字,如果转移到书版中,需要根据美编设定的字体字号重新造字,而这个工作所需的时间、造字的正确与否、修改所需的时间,都是不确定的因素。短短的三个月时间,何其难哉!


但在我们与张锡禄和段伶老师沟通后,我们震惊地发现,段老师向我们明确确认:书稿中的造字、字体、字号的修改,以及版面格式的设定、调整,他自己可以按照美术编辑的要求,在两周内用word文档完成全部修改。不需要出版社再重新灌版。


600多页的书稿,上千处的造字,连同编辑校对中发现需要修改内容和需要统一的体例,一位60多岁的老人家,竟然两周就能完成!这种工作量和要求,即使是年轻人有着充足的精力,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能够实现的。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段伶老师言出行至,我们每个校次的稿子,他都在不超出两周的时间里,完成全部的修改,并刻成光盘寄给我们。这样往复数次,我们终于在2011年的2月,将书付印了。书最终顺利编辑完成,张老师和段伶老师在拿到样书后,都觉得十分满意,如此紧凑的编辑进度和作者的通力合作,对我们来说也是职业生涯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段伶老师书信


编辑的工作,有时结束一段工作,就要进入别的工作了。与两位老师的联系,便也回到了惯常的维护。在2012年春节后,我们意外地得知了段伶老师离世的消息,而这距离我们共同完成《中国白族白文文献释读》的出版,也仅仅只有一年的时间。逝者已矣,后继者唯有加倍努力或方能不负所托。



2013年时,我们将《中国白族白文文献释读》从出版社两年中出版的数千种书中选出来,送去参评中国出版政府奖。我们同年参评的《汉画总录》和《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书志》获得了“图书奖”的正奖,《中国白族白文文献释读》很幸运地获得了“图书奖”的“提名奖。这一年,也是我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同一年获得最多最重要奖项的一年。获大奖的消息和证书,张锡禄老师收领了,我们想他也一定会向故去的老友报告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2016年的7月份,我和同事刘隆进出差路过云南,在向领导报告后专程去拜访了张锡禄老师,我们又提到了《中国白族白文文献释读》的编辑出版和获奖的事情,在聊天时中完全可以感受到张老师对故友的怀念。我们也从张老师这里,取回了另一件关于白文大本曲研究的书稿——《大本曲〈铡美案〉研究——云南白族白文分析》。


书名:《大本曲〈铡美案〉研究——云南白族白文分析》

作者:[日] 立石谦次

出版时间:2017年9月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学者立石谦次。他从2010年到2015年,前后历时六年用了九个假期,从日本到大理,进到白族大本曲艺术家黄永亮的家中,听写记录白语发音、用字、释意,为这本书的研究做全面的准备工作。而这位日本学者结缘白语研究和进入白族白文研究领域的引路人,恰恰就是段伶老师。


经过一年时间的从容编辑、修订,随着10月份出版社从中华路的旧楼搬到新的出版大厦,这本书也装订入库了。寄给张锡禄老师的样书获得了张老师的肯定,他在电话中对我们的工作说了很多鼓励的话。


而我在搬到新楼后整理个人物品时,又看到段伶老师2010年底写给我讨论书稿修订的信。匆匆读一遍,旧事历历如在目前,段伶老师在桂林向我们讲解书稿时哼唱着白曲的模样,在我们看,其实一直都未远去。


借着《大本曲〈铡美案〉研究》的出版,以此文怀念段伶老师与出版社的交集,因为这本书的内容,是段伶老师一直关心的白族文化研究的成果,他也一定会很欣慰这书的出版能进一步扩大白族文化、历史的影响。





-END-

作者 | 广西师大社文献编辑 鲁朝阳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884次推送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 bbtsta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