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书推荐丨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孟子的理想国

2018-02-15 广西师大出版社





说起理想国,似乎总在那遥远的古希腊。其实,我们身边的理想国至今尚未被人窥见。这座“理想国”的建造者就是孟子。


人性善,是孟子理想国的根基,仁和义是孟子理想国的栋梁,民众安乐天下太平是孟子理想国的风景。走进《孟子》,你会看到有别于古希腊的中华大地理想国的别样风景。这座理想国不是空想,是有待实现的中国梦,是全人类共同的向往。


 


劝君高歌仁义


文 | 何伟俊

本文摘自《孟子的理想国》


《孟子》的卷一、卷二是《梁惠王章句》。章句是汉代经学家、训诂家, 把原本无章节的整体古代文本分析成若干相对独立的章节并标出句读,以便后人阅读理解。


《梁惠王章句上》共7章,《梁惠王章句下》共16章。这两卷的主要内容是,孟子在魏国、齐国时与梁惠王、齐宣王的对话。和梁惠王的对话5章, 与齐宣王的对话12章,与邹穆公对话1章,与滕文公对话3章,与梁襄王对话1章。另有一章记载了,鲁平公因嬖人(君王身边受宠幸的人)臧仓的阻拦,取消了见孟子的计划。


孟子对话君王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一个字,仁;两个字,仁义或者仁政或者王道;四个字,保民安邦。孟子的“民本思想”、“天下情怀”、“人道主义”在这两卷全面、充分地表现出来。作为君王真诚而有方的劝导者,孟子高歌仁道,唱响了仁义之歌。


纵观《孟子》全书,“民本思想” “仁政方略” 是重点内容。除此之外,《孟子》的主要内容还有:孟子对“人性” “人性 善”“良知” “存心养性”的阐述和辩论(这些与其“仁政”“仁义”思想密不可分,在《告子章句》《尽心章句》有详细解读),孟子对古人,同时代人、事的评价,孟子讲为人、为学、为教的修养。


我曾经说过,一本书、一篇文章的阅读一定要注意首篇、首语。篇首往往呈大义。《论语》的首篇、首字是“学”,“学习哲学”应该是学习《论语》、研究孔子必须关注的,而这一点目前的研究尚不够。


《论语》首篇三个 “不亦”,指向的是个体的修身、个人的修养。《孟子》首篇讲“仁政”,表明孟子的追求在“治国平天下”。尽管孟子也讲修身,但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是他的第一追求。孔子的天下情怀和孟子一样浓烈,但是,《论语》呈现出来的更多是以“君子”为特征的个体修养。两部经典的旨趣不完全一样。


回到《孟子》第一卷。“孟子见梁惠王”,为什么放在首篇?孟子游说诸侯的顺序是:邹穆公,齐威王,宋偃王,滕文公,梁惠王(魏国),齐宣王。《孟子》里的内容,显然不是按孟子见诸侯的时间顺序安排的。按照对话内容、次数,孟子与齐宣王最多。我们最熟悉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就是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是《孟子》里字数最多的一篇。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5 章,与齐宣王的对话12章。显然,也不是按照次数、内容多少安排的。那, 这样安排的考虑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文本中找到两个理由。一是,在这第一卷第一章中,孟子提出了自己最核心的思想——“仁义”。孟子对流行天下的“利”进行了剖析, 指出了其严重的危害,提出“仁义”才是最大的“利”。


“仁义”,是孟子对 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孔子讲“仁”,侧重于君子作为个体的修 养和品行;孟子将个体的“仁”,推广为治国理政的“仁政”。孔子思想里, 讲“义”不多,而孟子是“仁” “义”并举。


二是,梁惠王是第一个诚心、愿意听孟子讲“仁政”的君主。《梁惠王章句上》第4章开头为“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态度多么谦恭、真诚——愿意安下心来,接受教诲、教导。这对孜孜以求推销自己“仁政”思想的孟子,是多么自豪和兴奋的时刻。这种成就感,让孟子多么开心、 自信。


因此,孟子在编排整本书顺序的时候,把自己人生的得意之作——与梁惠王、齐宣王的对话、交谈、劝导放在了开篇。事实证明,这样的开篇起到了引人注目的效果。它一下子就吸引了中华历史上另一个伟大人物——司马迁。


请看《孟子荀卿列传》的开头——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 “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 弊何以异哉!( “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对人物、历史发表的议论,多数置于篇尾,也有少数放在篇头;还有的开头有小序,篇末仍有“太史公曰”。)司马迁翻看《孟子》,读了开篇就发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的感叹。难怪他的那句话成为流行语一直传到现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韩、赵、魏,是春秋时候从晋国分开的三国,即所谓“三家分晋”。其 中,魏国最强。魏文侯(梁惠王的祖父)时,魏国达到鼎盛时期。梁惠王继位后的魏国,四面树敌,军事上屡屡遭挫,但是强国的声势还在。梁惠王于 公元前334年,他执政后的第35年称王。为摆脱困境、重振雄风,他下令广招天下贤士。邹衍、淳于髡等名士来魏,孟子也是在这个时候来到魏国。孟子来魏国时50岁左右,在此前到过的诸侯国,他没有能发挥出智慧和才干。


此时的他经验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成熟,游说也更有艺术。这次,他抱着极 大的热情,希望一展宏图。梁惠王招天下贤才,也知道孟子是有备而来。从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看,孟子这次思想推销是成功的。50来岁,他的生命发出了璀璨的光辉。他崇拜的孔子也是在50岁才有机会施展才华,显露风采的。




《孟子的理想国》

何伟俊  著

本书是继《论语里住着的孔子》之后,作者对《孟子》的解读和感悟。作者从《孟子》整本书提炼出了贯穿《孟子》全书的核心思想——“仁义”,并从文本出发结合历史与现实作出了富有个性的阐释。作者注意博采众长,汲取多家智慧,但面对权威不盲从,提出自己独立思考,其中一些见解颇有创意。


作者对《孟子》十四卷360章逐一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解读,每一卷提炼出中心,每一章或几章列出小标题,尽可能地将每一卷的内容系统化、逻辑化,进而将全书的内容整体化,理出一条进入经典《孟子》的独特路径,具有“文本解读范例、经典阅读向导”的价值。




-END-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982次推送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 bbtsta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