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很多人说,今年第一次流泪,给了贵州支教老师改编的这首《苔》

2018-02-27 广西师大出版社


很多人说,今年第一次流泪,给了传唱经典节目《经典咏流传》首期里,贵州支教老师梁俊根据清代才子袁枚的小诗《苔》改编的一首歌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025zpfx2f&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为梁俊带着支教所在地石门乡新中小学里的孩子演唱改编的《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梁俊是偶然在教室角落的一本《日有所诵》里发现这首诗的,当时他很兴奋,立即决定把这首诗以“唱”的形式教给孩子,因为从中他看到了激励和感动自己的地方:


“我也是从山里出来的,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那些苔,人们看不见,但是它们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它们真的像一朵朵的花,很美,这就是这首诗歌的意义:找到一些生命的价值。我觉得这个比我们的外表重要。”梁俊希望这首诗能同样激励孩子们,让她们也如《苔》里所讲述的一般,“像牡丹一样勇敢地开放”。


除了梁俊,还有很多一直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的人,他们也十分重视儿童诗词诵读。在今天推送的第二部分,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其中一位——郭史光宏老师,来自马来西亚,是当地儿童文学协会副会长。他曾经在马来西亚各地推动举办了30多场儿童阅读营,有着丰富的儿童阅读教学经验。他和梁俊的观念很相似,认为给孩子诵读符合儿童心性的、经典的诗性文本,让孩子喜读、乐读,可以让孩子拥有更丰富幸福的人生。




 《苔》背后的故事


支教老师梁俊和他的学生们


梁俊老师是在教室的角落里发现《苔》这首冷门小诗的。


那时候他在为“每周一诗”课程选诗,阅读各种诗选。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有一册《日有所诵》,上边布满灰尘,老师不用它的原因在于许多的选诗不适合这些苗族孩子。山里的孩子识字和理解能力都跟不上,所以只能因材施教,自己选诗。看到《苔》,梁俊很兴奋,有谁比这些孩子更适合学《苔》呢?


于是,他拿着《日有所诵》回到宿舍,将《苔》放在书桌前,打开台灯,拿起吉他弹了起来,寻找适合这首诗的和弦与节奏……边弹边就着诗随口哼唱起来……就这样,一首简单的小歌写好了。为了把旋律记得清楚一些,他反复地在书桌前唱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心里很感动,觉得自己也是苔花,虽然渺小,但也有自己的价值。


《日有所诵》

亲近母语系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梁俊老师心里松了一口气,下周的“每周一诗”有着落了。孩子们喜欢这样学古诗的方式,但这对于半路出家的老师是有压力的。每周一诗,一个学期就是18首,选诗还稍微容易一些,谱曲时常跟不上教学进度,以至于有一些个星期,曲子还没有写好,孩子们没得唱,就歪着脑袋问:“老师,为什么这首诗不唱了?”老师只能硬着头皮对同学们说,老师会努力的,可心里还是没底。


一年多下来,梁俊也写了好几十首,本来觉得拿不出手的作品,透过孩子们一唱,顿时变得有生命力了。


在小梁身边伴奏的梁俊,听着小梁的歌声,心里很感动:作为一个不入流的音乐人,一个没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居然在教室里,在孩子们的歌声中找到了春天。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唱的不是别人,唱的是自己。



日有所诵:着眼于生命,让孩子走的更远

文 | 郭史光宏

“诵读就是深层阅读。日不间断的记诵,就是炼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


——中国小学语文教师薛瑞萍”


早上六点四十五分,课室响起琅琅书声。那是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带着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漫游。有言道:“一日之计在于晨”,大家都认同清晨是学习的好时光,于是“晨读”在我国蔚为风气,几乎所有华小都在做。然而,“读什么?”这个重大问题却很少得到讨论与关注。下边就自己在学校的实践,分享一些有关“日有所诵”的看法与心得。



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一首诗写得好,“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一个孩子的精神气质与底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平日所接触的人、事、物,其中自然包括了他每日阅读的材料。

据我所知,我国多数华小的晨读主要分两类,一为读经,一为读应试资料。前者背诵《论语》、《中庸》、《大学》、《三字经》和《弟子规》等;后者则学习与会考格式相一致的习题范例,或者背诵一些四平八稳的所谓“范文”。读经,是成人希望孩子接触自己眼中的“经典”;读应试资料,则是成人希望孩子在不断操练后能考出一张亮丽的成绩单。两者皆从成人的主观角度与思考出发,皆高举“为孩子好”的旗帜,却没有将孩子的自然心性与阅读需求考虑在内。

让孩子生记硬背成人经典而不求甚解,孩子会快乐吗?孩子会因此爱上阅读吗?将应试资料往孩子的头脑猛灌,就算灌出了亮丽成绩单,这孩子将来会长成一个丰富而幸福的人吗?赢了现在,输了未来,我们走的是这样一条路吗?

对此,我选择站在中国教育组织“亲近母语”这边,打开儿童心灵、启迪儿童灵性,给孩子诵读符合儿童心性的、经典的诗性文本,让孩子喜读、乐读,走向更加幸福的人生。

我让孩子诵读台湾林焕彰充满诗意的《花和蝴蝶》:


花是不会飞的

蝴蝶,蝴蝶是

会飞的花。

蝴蝶是会飞的

花,花是

不会飞的蝴蝶。

花是蝴蝶,

蝴蝶也是花。


我让孩子诵读日本金子美铃洋溢童趣的《露珠》:


谁都不要告诉

好吗?

清晨

庭院角落里,

花儿

悄悄掉眼泪的事。

万一这事

说出去了,

传到

蜜蜂耳朵里,

它会像

做了亏心事一样,

飞回去

还蜂蜜的。


我让孩子诵读朗朗上口的《晨读对韵》:


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

黄莺对翠鸟,甜菜对苦瓜。

狗尾草,鸡冠花。

白鹭对乌鸦。

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支五支花。


看着孩子诵读时的投入神态,以及读到有趣部分时的忍俊不禁,我知道,他们在“日有所诵”的过程中是快乐的。中国特级教师张庆先生有个形象的比喻,说语文教育就像是熏锅底:崭新的锅,用火熏上年儿半载以后,锅底的黑色就擦不掉了。诵读契合儿童心性的优秀文学文本,除了让孩子快乐,还能让孩子的语感和语文素养在日复一日的熏陶中积累酝酿。


抛开功利,抛开急躁,才能着眼于孩子的生命,让孩子走得更远。




先别走,唠会嗑 


哪首儿时诵读过的古诗,让你在长大后

回想起来的某个瞬间里有了新的感悟?




往期回顾 

陈晓卿的舌尖笔记

绿妖、双雪涛、熊培云……这些异乡写作者如何回望故乡?

撕裂,故土与远方




-END-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994次推送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 bbtsta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