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的经历不可复制,但他的思想值得同行者倾听

2016-01-28 广西师大出版社

今天是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这我们为你准备的第276次推送



郭初阳和他的越读馆。图片来源自《青年时报》


其实今天要和大家介绍的这位主人公,在去年的教师节时,我们就曾经和大家介绍过一次(传送门:一位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当时和大家介绍的,是郭初阳的《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那本书入选了2014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之TOP10图书。


今天,要给大家带来的是他的另一本新书《越读馆的创意写作之旅》,同时也希望再一次深入地和大家分享这位语文教师的经历和故事,正如题目所言,他的经历不可复制,但他的思想值得同行者倾听。


新书书评:让枯萎生命满血复活


本文刊自《燕赵都市报》




《越读馆的创意写作之旅》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6年1月出版



写作就是一道光,语言所到之处,世界就变得有意义。


对于写作,这本书不仅有很多奇妙点子和有趣创意,还整理出了一个有效的写作训练系统。


一个下午读完《越读馆的创意写作之旅》,在本子上记下很多需要深思的内容,我对写作教学的疑问和焦虑,终于可以缓解了。这本书是很好的解药,焦虑的家长和教师服食之后便能重返正常世界。


书里收入学生们创意写作的文章,几乎每一篇读来都令人愉快。这本书也表明,写作是有规律的,写作技巧是可以教授的,学生们的热情是可以点燃的,他们的创意是可以层出不穷的。


这本书核心内容分为四幕:第一幕“儿童视角”,第二幕“着眼微物”,第三幕“翻转经典”,第四幕“主题讨论”。每一幕又分为若干单元,以不同的主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并呈现写作的成果辑录。


例如,第一幕“儿童视角,看见全然不同的风景”之下,又细分为:1.“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五年级)”。2.“我变小了(五年级)”。3.“当世界年纪小(六年级)”。4.“游戏入侵(六年级)”。每部分针对不同年级,给他们以拓展想象的充分机会,呈现的学生作品,则是这种分类创想的绝妙样本。


转换视角之后,学生们不再为“一件小事”、“我的爸爸妈妈”、“记一次有意义的郊游”之类的干巴无趣的作文题绞尽脑汁了。换个视角,点燃激情,激发表达,写作的热情高涨,奇妙点子迭出,而语言也变得生机勃勃了。


我个人认为第二幕“着眼微物,时光因之而鲜活”最有创意。这一章的设计不仅体现了作者的精微教学理念,也证明他们对写作本身有深刻的认识。对写作本质能有如此深入理解的语文教师,简直算得上是珍禽异兽,你完全无法在魔法森林里找到。而这“微物派”训练,对激活学生们的潜能,有最佳的“排毒养颜”功效:没有寓意,没有教训,没有主题,无关道德———写作,原可以赋予世界万物意义。不只有纪念碑可以写,不只有母爱可以写,不只有英雄可以歌颂。原来,一颗石头、一面镜子、一个念头、一粒微尘,世间万物,都可以进入我们的独创世界中,而被写作的光照,赐予生命的魔法。


例如,娄佳璐同学写的《踢石子》这篇“微物派”代表作:


你看到一块小石子静静地躺在那里——— 就在你将要路过的那条带着正方形格子的人行道中央。它那么大,就像一个灰黑色的瓶盖,在你的眼里是那样醒目———虽然它和你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你装作若无其事地走上前去,在它的面前缓缓地放慢脚步。找准了时机,你猛然抬起右脚,向那块可怜的石子狠狠地踢去。脚掌摩擦过地面,又往上伸起。你觉得自己就像个足球运动员奔驰在足球场上,而“足球”正在向目标飞去。


可是,事实却不尽如人意。你的脚尖带着脚跟从“足球”旁边掠过,正是“足球”旁,因为它们甚至只差一厘米的距离。


文章中的这些词句,换成我可能还要修改斟酌,把一些多余的形容词替换或者删掉。但十几岁的学生写成这样,已经非常棒了。因无关“道德”“寓意”等,作者的语言自由了,在细节描写上气韵流动。教师给学生进行压力释放,让学生们的语言都变得通透起来。其他文章,如《镜子前的妄想》《当堂写作》《阅读时的表情》等,都非常有趣。


第三幕“翻转经典,与大师切磋技艺”是独特写作教学的具体运用,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拿来就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


通过对原有经典的新解读与再思考,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再创造了《三只小猪》,很多同学都让小猪与小狼互换了角色,甚至出现了一只狡诈的魔法猪。看过美国后现代版《小红帽》会发现,小红帽变成了柔道高手,外婆喜爱冲浪,大灰狼是卧底记者,而小白兔,则呵呵……这样的重构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这一幕里最惊艳的学生作品集,大概是学习诺贝尔奖作家卡内蒂名作《耳证人》而仿写的“性格素描”。其中的《流言猎人》《临窗孤独者》《时间捕手》《潜伏特工》等,读来都令人会心且遐想。


写作文时灵感匮乏的学生们,在得到释放和激活后,都成了写作达人。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秘密,只是真切有效地回归写作本源。在这本书里,郭初阳和他的小伙伴们探索出了有效的方法:从转换视角,到激活微物,再到翻转经典、主题探索,一步步行到了写作的秘密之泉。


过去,我曾请教过很多语文教师:写作到底怎么教?


大家都说很难教,问我怎么办。我回答说肯定难,原因有二:一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没有写作经验,二是中小学没有通用写作教材。这样,难免出现各种怪异的教学现状,甚至催生了很多作文“半仙”。在各大书店和网站上,都能看到各种作文秘笈和大法,似乎看了这些书,读过几句口诀,写作文就能分分钟搞定。这种书籍还很有市场,家长们还趋之若鹜。


这些作文书大都是误人子弟的,粗翻翻也就算了,认真阅读则保证你完全不会好好写作。“半仙”们自己就不懂何为写作,却要来指导孩子们,这不是老母猪教猴子上树吗?


现在因为国际教育风行,“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写作”的概念也不胫而走。很多人都没怎么弄清楚这两个概念的虚实,就云山雾罩胡侃海说,专门说得玄玄乎乎来吓人。其实也没有那么恐怖。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这就是批判性阅读。以独特角度来观察,以准确语言来表达,这就是创造性写作。


如果一名学生在适当的年龄能得到有益的阅读和写作激发,那么,他今后的人生会进入更为丰富有趣的世界。


前些天看了美国一个十三岁男孩的TED(美国一家私有非盈利机构)演讲,题为《骇客学校》。他父母因对学校教育不满,带孩子回到家庭和社区,以自我教育的方式来激活对知识的探寻和对人生的思考。十三岁的男孩面对观众自如地演说,认为大多数学校只是教人们毕业之后找到工作,更好的教育应该教人健康快乐地生活。


我们可以不是富翁,但人生不可以无趣。阅读好书和有乐趣地写作,是摆脱无趣人生的最好方式。


语文界有太多“不正常人类”和不正常书籍,这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情。


郭初阳却是语文教师中少有的“正常人类”。我一直记得第一次见面的情形:他跨过整个杭州城赶来,从背包里捧出一本皮面精读版《圣经》,认真地送给了我。


阅读广泛,勤于思考,写作精细,目光透彻,且为人诚恳有趣,这就是郭初阳的素描。脱离体制几年后,他和小伙伴们开办的“越读馆”越来越火,在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写作的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本书是他们的努力结出的圆润果实,值得诚意推荐。



延伸阅读

郭初阳:原谅我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本文刊自《新京报》



独立,你失去的只是锁链


新京报:何以谓“独立”?在当下,就你个人而言,维护“独立”的资本与代价是什么?


郭初阳:在某种程度上,独立教师与独立候选人是相似的,都得把自己完全地敞开,摆在社会公众面前。


成为独立候选人,必须有选民十人以上联名提出,以实际行动来获得选民的支持;独立教师的资本,则是通过自己的课堂获得学生的支持,自由的语文课堂有一种随之而来的光辉,令人沉醉。


要说独立的代价,借用马克思的表达:你失去的只是锁链。而与马克思不同的是,这个目的的达成,无须暴力,也不必推翻什么。


新京报:离开体制后,你对语文的理解,是否有发生改变?


郭初阳:《说文解字》:语,论也。所谓语文,就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研习与谈论(口头或书面),让人获得教养,成为一个温和文雅的人。语文教会一个人说什么(关注世界也关注内心),也教会他怎么说(在不同场合使用得体的形式),自然也教会他尊重别人,安静地倾听。


以上是我对语文的理解,一直没有改变过。


新京报:你曾用“选错并保卫”来概括你之前在体制内的教育生涯,那么,现在你会选择什么词来概括你的“独立教育者”的教育经验?


郭初阳:海阔天空。正如Beyond乐队《海阔天空》所唱: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教材,应当有惊人的美丽


新京报:最近,因叶开的书《对抗语文》,及其在网络平台对语文的批评,使得语文又一次成为公共话题。叶开对语文的批评,其中一项指向教材,认为现在教材“已经走入死胡同,小改无用”,你怎么看这样的观点?


郭初阳:貌似新文苑的旧战场,很需要叶开这样的战士。不久前,我在上海师大遇见了叶开,他说:“我们无非是为了过一种更为美好的生活,走夜路不必害怕遇劫,逛大街不会踩到脏东西,如此而已。”而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是教不出现代公民的。


叶开认为教材“已经走入死胡同,小改无用”,我完全同意,其理正如联想手机再打补丁,也刷不成Iphone。


新京报:请从你个人的经验出发,谈谈教材对教师、学生的限制?超越的可能性在哪里?


郭初阳:尝一脔肉而知一鼎之味,试着举一篇吧,大家不妨翻到现行的人教版语文书七年级下册175页,读一读那篇《登上地球之巅》。


导语中写道:“1960年5月,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


课文中写道:“为了尽可能减轻背上的负担,他们一两一两地计算,抛弃了一切暂时不用的物品,只携带氧气筒、防寒睡袋、铅笔、日记本、电影摄影机和登山队委托他们带到顶峰的一面五星红旗、一尊高约20厘米的毛泽东半身石膏像。”


课后练习写道:“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以前文的劳伦斯·奥茨和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写一则心得笔记。”


在那个饥荒的年代,饭都吃不饱,一副土装备,为什么要去登喜马拉雅?央视国际2003年5月13日《新闻会客厅·生死珠峰50年》,王富洲有过解释,但教材编写者没有给出任何历史背景加以说明。学生都有疑问,既然行李需要“一两一两地计算”,为什么还要背一尊石膏像?翻遍全书,找不到任何说明,编者的意图大概是希望你不要问为什么,只要把这尊石膏像一代一代传下去就是了。


这样的教材,你愿意自己的孩子研习吗?超越的可能性,取决于我们如何来处理这尊石膏像。


新京报:你现在给学生上语文课,用的是什么教材?选择标准是什么?教材在你的课堂上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郭初阳:越读馆的语文课程,全部自选教材。选择标准是三有:有趣、有料、有种。有趣:符合孩子年龄和心智。有料:新鲜的视域,或悠久的经典。含有丰富的信息量,让孩子惊奇。有种:帮助培养现代公民的判断力、同情心、正义感、参与热情。


倘若让教材扮演一个角色,那么她当是欧仁·德拉克罗瓦所画的女子,有着惊人的美丽,把跟随者深深吸引,引导他们向前,同感陶渊明《闲情赋》中的慨叹: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


行动,未来就是现在


新京报:十年前,你曾写过《教师的自我坎陷》一文,认为教师应该自觉诚挚地放低自己,构建一种能被学生体察到的平等关系,然后在这平等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陪其超越。现在,对于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你有哪些新的思考?对于你的语文课堂,你是否有新的期待?


郭初阳:对于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帕克·帕尔默的总结很经典:“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一个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要为伟大事物提供一种声音,一种能力——独立地把真理说出来,让学生听到、理解,而不需借助教师的声音。”帕克·帕尔默所说的“主体”或“伟大事物”,我的理解就是:道、真理和生命。


师生是幸运的同路人,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课堂是向着真理直跑的旅程,生活充满常新的惊异之感,每一天都值得期待。


新京报:面对当下教育中缺失的成分,比如性教育、爱的教育、死亡教育、公民教育,你尝试将其纳入自己的语文课堂,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郭初阳:本雅明有一段话:让·保尔的矮小可怜的老师华兹,他靠写书慢慢有了一屋藏书,凡是坊间书单上他感兴趣的题目他都自己写一本,因为没钱买书。(本雅明《作品与画像》P6文汇出版社1999年1月版)


既然现状不尽如人意,那么索性自己动手来创造,波兰的亚当·米奇尼克的“as if”理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一旦你采取行动,那些心造的幻影就消失了,你就在事实上踏入了另一个空间,感受到一种自由的气氛。


新京报:你曾有一篇评论同行课堂的文章,题为“为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这也是现在越读馆的宗旨之一,你是什么时候与这样的理念相遇?请为我们重述其具体含义?


郭初阳:这句名言出自《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36页,是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会议中,由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所撰写的报告。


这一套四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是2004年的时候朋友范美忠极力推荐给我的。关于这句话的意思,原书中有一段小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我们必须把未来置于一个男女老少的共同体中,置于我们之中,好像未生的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一样。他已经在这儿了,已经需要哺育、援助和保护,已经需要许多的东西。如果这些东西在他出生以前还没有准备好,那就嫌太迟了。所以正如青年们所说的,未来就是现在。”(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业务,对时代鸿沟的研究》,纽约,道布尔戴出版社,1970年)


新京报:现在,当你身处课堂,你的焦虑和担忧是什么?你的信心与希望来自哪里?


郭初阳:我的忧虑,在于时间的争夺。灌输式教育,不仅将孩子们日常的大部分时间填满,而且继续蛮横地霸占他们的课余时间。


我的信心和希望,来自《哥林多前书》十三章十三节:“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4年2月出版




-END-

广西师大出版社 出品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欢迎各类微信公号联络合作

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 bbtsta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