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末荐读丨北京日报谈刘心武散文集:文字的年轮纤毫毕现

2016-03-12 广西师大出版社

今天是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313次推送




文字的年轮纤毫毕现


文丨胡艳丽

原载自《北京日报》


每个时代都会给人留下深深的烙印,比如思维模式、价值判断等,即使是作为时代思考者的作家也难以出离。读知名作家刘心武的散文集《人生,何以至此》,这种烙印感尤其明显。


本书中收录的文章写作时间跨越了20余年,我们能从刘心武的行文风格中,判断出这些文章大概的出生时间。这本书不仅仅是刘心武的记忆剪影,仿若是一个时代文人写作风格的演变史、一个社会人文变迁的缩略图。该书的第二部分《世界,不仅仅走过》,为作者游览海外的见闻随笔。不论走到何处,作者了解一个社会的政治风貌、社会价值认知的成份都远大于对当地风光景物、民风民俗的了解。


时光转至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从刘心武的文字中读到了典型的教科书范儿,比如写于1992年的《旋转舞台》一文,一个标准的有志青年进步成长的故事范本。一个来自于农村发明受挫的青年,励精图治取得硕士学位,并获得三项发明专利证书,文章的结尾为金句式的总结升华。书中不乏这样正能量的文章,平稳庄重,言辞也不乏佳句。


从1993年起,刘心武的文字渐入佳境,作者自省的意识在逐步觉醒,这也是同中国当年文化、社会的全面苏醒相衔适。“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的心中装下了什么,作者开始自问。这一时期的《挡风席》、《我是怎样一个瓶子》、《春冰》等文章已经开始逐步卸下了文章外面那层硬硬的、方正的壳,文字趋于柔软,开始触碰人们心底深层的东西。很多时候,小处着笔,细腻精致的文章,更容易深入人心,如案头的茗茶一杯,可细品其香,慢饮其味。


本书的开篇之作《雾锁南岸》无疑是全书中的上乘之作,此文的写作日期为2012年。文中并没有刻意去刻画主人公彭娘的形象,但作者在日常琐事中信手拈来的功夫,令一个善良、干练、温暖、泼辣、有情有义的彭娘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幼年时混迹于一群大鹅中,被彭娘的大手揪出来的憨态也令人记忆犹新。彼时,生活苦虽苦,但这种温暖却令人终生难忘,这也是作者在其后的波折经历中无所畏惧的情感底色。在这篇文章中刘心武注入了深深的感情,文章的张力就在他的点到即止当中,每个人都会在作者的笔下体会到那深深的爱意,以及隐在时代背后难以说尽的东西。全篇文章如水波流淌,自然唯美,到了文章结尾处,作者对彭娘深情的呼唤水到渠成,感人至深。其实彭娘的形象,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母亲,她的心、她的人,贴着大地温暖坚韧,给予了每一个孩子抗御生命寒流的温情力量。


通观全书,不免让人联想到刘心武2014年推出的长篇小说《飘窗》,小说中有一位隔着窗子,半入世半出世审视世界的知识分子,而在写作散文的过程中,刘心武又何曾不是如此?他一方面有种对一切置之事外的疏离感,用知识分子、作家的眼神打量着一切;同时,他也有一种融入感,一种沟通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体验不同的事的介入感。就在这疏离与融入之间,或许就是中国文人的写作角度与生存状态吧。


恍惚跳跃的岁月光影,几十年中国社会的人事变迁,无形中被揉碎在书页之间。很多时候,大的历史命题,并不需要专门的、刻意的磅礴书写,它们就在文人作家的笔下,在无意间被无声无形地反映出来。我们读到的其实是一部中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人们的思想变迁图谱,虽光影迷离,但文字的年轮却让这一切纤毫毕现。


延伸阅读



《人生,何以至此》

刘心武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出版


比《红楼梦》更通解人心

比《班主任》更接近现实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刘心武

继《刘心武文存》后,精心推出的人文读本

写草木,一草一木一世界

写寰球,东风西风俱往矣

写世情,喜怒哀乐皆文章

我们把它献给每一个在路上的你

若你已满18岁,它将目送你远行

若你未满18岁,它将伴随你成长


内容简介:人的一生应如何度过?作者通过类似回忆录的写法回答了这个难题:童年回忆的真情流露,世情百态的描摹写真,人间冷暖的真实体验,山水草木的深刻哲思,欧美游历的观察思考,作者一一道来,这些文章现实意味强,既有丰沛情感,又有对人生的大体悟。





-END-

广西师大出版社 出品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欢迎各类微信公号联络合作

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 bbtstar

本公众号投稿邮箱:lidf@bbtpress.com


点击下方关键词 可查看往期热门文章

影像记忆独立书店纸媒转型手艺

理想国新民说小阅读魔法象诚品书店

父爱巴黎下酒菜年终总结非虚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