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物漫谈丨不如喝茶去

2016-04-03 广西师大出版社

今天是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335次推送




不如喝茶去


文丨郭婉云

原载自《新商报》


“带雨有时种竹,关门无事锄花。拈笔闲删日句,汲泉几试新茶。”


茶,既是饮料,又是文化,更是禅是道,茶的哲学、美学与科学远高于其它饮品。品种各异的茶叶、风格多样的茶境清供,各种流派的茶会,越开越多的关于茶的会所与山房,使喝茶成了小众而高大上的玩意儿。


其实,回归到茶的本身,它仅是简单的植物罢了。它接受日月精华的滋养,接受风霜雨雪洗礼,融合万象姿态;它借茶人巧手,以淳之暧昧,吐露四季芬芳;它保有自我,却因各种环境因素而呈现出表情不一的样貌,给予饮用者极大的空间,产生出妙不可言的境界。


《生活月刊》于2013年开始了“茶之路”,跨越八省,造访了三十多个茶区,去品赏茶最原始的气息,去探访那些在深山里坚守着的老茶人,去追寻那已经日渐远去的“古早味”。


蒙顶茶是茶中故旧,峨眉绿茶刚柔并济,湖州茶带着太湖的烟雾而来,龙井是西湖碧波上的起舞仙子,祁红有着难以形容的花果香,普洱醇厚滇红自然,福州窨花茶以花为骨以花为魂,武夷山大红袍流淌着肉桂的香味,乌龙的回甘能温暖整个冬日,而台湾的野生茶更能让人回到初心……


茶区里坚持手作的老茶人,采青杀青摊晒烘焙,一揉一捻,都是对古老手艺的传承与坚守:永兴寺的智通师父茶季五点早起诵经,白日采摘,夜晚通宵制茶;仓促到茶研所上任的工科男许群峰一干就是多年,经常在自己开挖的盘山路上来回辗转照看着还在试验中的新品种;老茶农张水木固执地用手工尊重着自然的馈赠,对抗着嚣张的工业文明……老茶区里,依然保持着惯有朴实,但里面的老茶人却越来越少,少得只有几个,甚至一个。他们如时代的遗老,依然不紧不慢地等待沧桑的老茶树在新的一年里吐露出新芽。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喝茶去。”赵朴初先生此言真是妙极!如今大量的耕作,大量喂养的农药,几乎隔断了人与自然对话的可能。人们或许只能从那一株株古茶树,那一道道古老的工艺,那一个个坚定的老茶人,从那一口口的“真”茶味中,品味那感通天地的悠远气质了。



延伸阅读



《茶之路》

生活月刊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9月出版


2014年6月,《生活月刊》“茶之路”系列别册荣获SOPA(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卓越生活时尚报道奖,被评“笔触传神富感染力;全篇充满浓烈文化气息,兼具专业知识性。整体筹划及制作宏大而细腻”。《茶之路》为此系列别册的结集,并在原册基础上作了重要补充和修订,鲜明区别于普通的茶类图书,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档案价值,是一本实地探访茶山茶人,追寻和探求茶的源头与真味,反思人与自然、生命与生态关系的踏实诚朴之作。


2013年春茶开采,“茶之路”站抵达四川,随后历时一年的时间,采访小组到达浙江、江苏、广东、云南、安徽、福建、台湾……共计踏访四十多座茶山,涉及绿茶、黄茶、白茶、红茶、花茶、乌龙茶、普洱茶、黑茶等主要茶类品种,对于每种茶生长在怎样的水土,经历了怎样的各自区别的种植过程和制作工艺,以及茶人展现的制作工艺,均有详述


《新民说·茶之路》为四色图文书,所配图片均为知名摄影师实地拍摄,既有茶山茶树样态,又有制茶工艺呈现,图片精美、大气、有意境,富含人文张力和表现力。





-END-

广西师大出版社 出品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欢迎各类微信公号联络合作

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 bbtstar

本公众号投稿邮箱:lidf@bbtpress.com


点击下方关键词 可查看往期热门文章

影像记忆独立书店纸媒转型手艺

理想国新民说小阅读魔法象诚品书店

父爱巴黎下酒菜年终总结非虚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