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现场丨德国洛可可之人民的朝圣之所
古代德意志地区诸侯林立,在建筑艺术上也比较分散,不过,在统治稳定的巴伐利亚地区,洛可可建筑的分布相对集中得多。前两期,我们已经谈了腓特烈大帝和路德维希二世时期主要的洛可可宫殿,今天,我们从皇帝的行宫里走出来,走进人民的朝圣之所“教堂”,探探巴伐利亚两座洛可可教堂的前世今生。
维斯教堂
这里本没有教堂
朝圣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教堂
因为临近德国最受游客欢迎的新天鹅堡,维斯教堂虽然顶着“德国阿尔卑斯地区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名单的世界遗产”名号,却常常名列最易被游客忽略的教堂前茅。
从充满童话气质的菲森小镇,循着阿尔卑斯山麓延绵不断的绝美风景一路前行,不到一小时就能看到一幢拥有粉色外墙的古朴建筑,隐在绿意盎然的树影之间,这就是维斯教堂(Pilgrimage Church of Wies)。
维斯教堂坐落在一片辽阔草地的正中央,前来朝圣的人很容易就能找到。据说,这里原本与其它朝圣之地相似,最初只安放了一座耶稣雕像。1738年,维斯当地一位名叫玛丽亚·洛吕(Maria Lory)的农民在这个雕像的眼中看到了眼泪,自此,前来朝圣的信徒源源不绝。
为了安放雕像,上巴伐利亚的施泰因加登修道院(Steingaden Abbey)决定在此划出独立的圣地,建造庇护之所。于是巴伐利亚建筑师齐默尔曼兄弟开始着手建造教堂。
教堂从1745年开始建造,到1754年基本完成。建筑整体围绕“朝圣”的主旨设计,外形古朴典雅,内部采用传统灰泥墙,装饰宗教主题的雕塑和壁画,体现人类的苦难、悔罪和拯救,纤巧细腻的天顶画勾勒出超脱纯净的天堂,以可见的艺术形式表达宗教信仰的神圣魅力。
19世纪,巴伐利亚地区的政教分离曾波及到维斯教堂,教堂内装饰险些被暴力拆除,是当地农民的坚持才保留下来。如今,维斯教堂不仅是德国最著名的洛可可式教堂,也是欧洲最知名的朝圣教堂之一,人们来此朝圣,期望在这里找到人生的真理和奥义,获取生活的能量。
由于承担着重要的礼拜和朝圣功能,维斯教堂常会举行仪式,所以开放时间有限。5月1日是维斯朝圣的开始,每年的6月14日和接下来的星期日则是“耶稣的眼泪”节,以纪念救世主雕像落泪奇迹的发生和维斯圣地的建立。
阿桑教堂
先锋艺术家
非常规建造的朝圣之地
与其它教堂不同,慕尼黑的阿桑教堂(Asamkirche)最初是由18世纪的先锋艺术家阿桑兄弟(雕刻家Egid Quirin Asam和画家Cosmas Damian Asam)设计建造的私人教堂,其正式名称是内波穆克圣若翰教堂。
“阿桑教堂”不在慕尼黑的常规景点之列,事实上,它所处的地方也不怎么起眼,但这是一座你走近就会被它吸引的神秘所在。
1733年前后,阿桑兄弟俩购买了四栋16世纪的房屋,他们在房屋外部装饰豪华灰泥,并在墙上绘制图画,这样一来,从外形上看,整体建筑已经融合了南德洛可可与巴伐利亚传统装饰风格,接着,他们将中间的两座房屋拆毁,开始建造自己的教堂。
教堂经过十余年建造,于1746年基本完工,如果不看原来的建筑形制,你恐怕无法想象这是一项多么浩大的工程,在打通的两层建筑空间里,天花板上的壁画和雕塑无缝衔接,教堂圣坛上,四根精美的大理石柱盘旋而上,恰似贝尼尼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的华盖。
从祈祷用的长椅,沿着色调暗沉的大理石,一路仰望到顶端的天花板绘画,有限的光亮从低到高逐渐增强,仿若从混沌痛苦过渡到光明永恒,灰泥墙面上,满布镀金的雕饰和天使像。在教堂狭长的空间中,阿桑兄弟不仅结合了巴洛克的繁华与洛可可的灵动,还以暗黑的哥特风格营造了教堂的神圣与肃穆。
因为作为私人教堂修建,阿桑教堂内部的一些构建与其它教堂不同,但它依然是巴伐利亚晚期巴洛克建筑或洛可可建筑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如同德国大部分洛可可式宫殿一样,巴伐利亚州的洛可可教堂在正立面呈现的规律性,与室内装饰的丰富性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展现出洛可可在该地区发展演变的历程,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德国洛可可艺术的不可替代性。
有奖话题征集:
“
你想和大家聊什么?你有什么关于德国旅游的问题想请大家帮忙回答?或是你有什么奇妙的经历想分享,欢迎在留言区说一说,被选入下期话题互动的粉丝将会收到小编送出的礼品哦。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