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新版来了!
正如建筑师庄俊所言:“一国之建筑,一国之概况见焉,一国之时势系焉。”建筑的社会性十分强烈,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建筑的时代性十分强烈,在什么时代,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建筑的地域性十分强烈,在什么地区,就有什么样的建筑。上海的近代建筑呈现出集世界建筑风格之大成的特征,各个历史时期的世界建筑风格都浓缩在这一百多年的上海。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既多元又宽容,城市从没有执着于单一的建筑风格,建筑师也在不断根据风尚改变设计语言,既表现时尚又重实际,既讲究符号又有深入的技术底蕴,既有上海作为中国的一个城市的地方文化特色,又有外来文化的直接体现,更有外来经验经过地域化后的结晶。
郑时龄先生这本《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新版)是迄今为止研究上海近代建筑最完整与全面的著作,勾画了上海近代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全景。该书1999年出版第一版,之后经过20多年的研究,其间他直接参与了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实践和考证,得到社会各界和研究团队的帮助和支持,获得大量图片以及有关建筑和建筑师的信息。新版的基础完全不同于第一版,作者深入探讨了建筑风格的成因,并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讨论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是对建筑历史演变的认识和反思,在于研究上海建筑的过去,从而思考上海建筑的未来。
——节选自罗小未先生为新书《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撰写的新版序
《上海近代建筑风格》
郑时龄 著
全书分为11章
近166万字,2515幅图片
12开 硬面精装
图文并茂,史料丰富
收录大量珍贵历史照片
书中关于上海近代建筑师和建筑作品的
三个附录
亦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
本书系统阐述上海近代建筑和城市的发展演变、中国和外国建筑师的作品、中国传统建筑的转型、东西方建筑文化在上海的融合,对于近代盛行于上海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装饰艺术派风格、中国传统建筑复兴风格、近代建筑中的地域风格及其源流作了全面的论述和考证。
讨论上海近代建筑时,上海是作为一个地域概念而不是一个行政区划的概念。之所以选择风格作为论述主题是因为风格并非简单的形式问题,风格涉及建筑的总体。风格涉及经济、材料、技术、习俗、宗教等多种要素,既是艺术特色,也是时代的价值和审美取向,全面体现了民族和时代的文化特征。风格是客观的,正如叔本华所说:“风格是心灵的观相术,并且它比相貌更可靠地反映了心灵的特征。”可以说,风格就是城市,历史形成的建筑风格是城市社会文化和风尚的体现。
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不是某种建筑风格,不能与世界建筑史上的拜占庭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等历史建筑风格的兴替归于一类,而是一种总体建筑风格的表述,一种几乎集各种风格之大成的折衷建筑风格。建筑历来都是时代的史书。历史是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历史上的某座建筑从来不能说是某种确凿不移的风格。历史是延续的,建筑由于技术和材料以及地域的影响,在使用中会有所改变,也具有延续性。
——郑时龄 院士
新书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新版序
第一版序
第一章 导 言
第一节 概 述
一、近代上海文化
二、上海近代建筑的特征
第二节 上海近代建筑的分期
一、近代早期建筑(1843—1900)
二、近代中期建筑(1900—1920)
三、近代盛期建筑(1920—1937)
四、近代晚期建筑(1937—1949)
第三节 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
一、历史建筑保护理论
二、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实践
三、关于上海历史建筑保护的思考
第二章 上海近代城市的演变
第一节 上海城
一、历史上的上海
二、开埠前后
三、城市道路
四、城市经济
第二节 外滩的变迁
一、早期外滩建筑(1843—1890 年代初)
二、第二代外滩建筑(1890 年代初—1916)
三、辉煌期的外滩建筑(1916—1937)
第三节 近代上海的城市规划
一、前规划时期
二、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1928—1930)
三、1930 年的《大上海计划》
四、日占时期的上海都市建设计划
五、大上海都市计划(1945—1949)
第三章 早期近代建筑
第一节 演变中的传统建筑
一、开埠前的上海建筑
二、传统建筑的变异与延续
第二节 早期西式建筑
一、殖民地式建筑
二、外廊式建筑
三、欧洲建筑风格的移植
第四章 近代宗教建筑
第一节 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建筑
一、佛教建筑
二、道教建筑
三、伊斯兰教建筑
第二节 天主教教堂
一、近代教堂建筑的特征
二、早期哥特式天主教教堂
三、徐家汇天主堂
四、佘山天主堂和其他天主堂
第三节 基督教新教教堂
一、早期基督教新教教堂
二、司各特与圣三一堂
三、新天安堂与新福音教堂
四、圣约翰堂与协和礼拜堂
五、邬达克与新教教堂
六、李锦沛与浸信会教堂
第四节 其他教堂建筑
一、东正教教堂
二、犹太教会堂
三、锡克教谒师所
第五章 上海近代中国建筑师
第一节 中国建筑师的崛起
一、建筑师事务所
二、中国建筑师学会
三、上海建筑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
四、本土培养的建筑师
第二节 留洋建筑师
一、留美建筑师
二、留英建筑师
三、留德建筑师
四、留法建筑师
五、留日建筑师
六、其他留洋建筑师
第六章 外国建筑师在上海
第一节 早期外国建筑师和工程师
一、史来庆
二、早期英国工程师和建筑师
三、英国职业建筑师
四、有恒洋行
五、其他工程师和建筑师
第二节 英国建筑师事务所
一、德和洋行
二、玛礼逊洋行
三、道达洋行
四、通和洋行
五、新瑞和洋行
六、爱尔德洋行
七、马海洋行
八、思九生洋行
九、公和洋行
十、其他英国建筑师
第三节 美国建筑师
一、早期美国建筑师
二、克利洋行
三、哈沙德和其他美国建筑师
第四节 法国建筑师
一、早期法国建筑师和工程师
二、赖安工程师
三、中法实业公司和其他法国建筑师
第五节 其他欧洲建筑师
一、倍高和德国建筑师
二、邬达克和鸿达
三、奥地利建筑师
四、西班牙和意大利建筑师
五、俄国建筑师
六、北欧工程师和建筑师
第六节 日本建筑师
一、平野勇造和福井房一
二、其他日本建筑师
第七章 新古典主义在上海
第一节 新古典主义
一、西方文化的影响
二、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缘起
第二节 外国建筑师与新古典主义建筑
一、早期新古典主义建筑
二、通和洋行与新古典主义
三、公和洋行与新古典主义
四、其他英国建筑师与新古典主义
五、邬达克与新古典主义
第三节 新文艺复兴风格
一、文艺复兴建筑的影响
二、巴洛克风格
第四节 中国建筑师与新古典主义
一、西式风格的模仿
二、庄俊与新古典主义
三、其他建筑师与新古典主义
第五节 建筑细部
一、山墙
二、柱式
三、入口
四、塔楼
五、窗户
第八章 传统建筑与中国古典复兴
第一节 东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汇
一、里弄建筑
二、中西合璧的园林建筑
第二节 “ 中国装”建筑
一、欧亚式建筑
二、外国建筑师与中国古典复兴
第三节 中国建筑师与古典复兴
一、中国固有式
二、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
三、宫式建筑
四、中式现代建筑
第九章 现代主义建筑
第一节 现代主义建筑的源流
一、欧洲的新建筑思潮
二、美国的现代建筑
第二节 现代建筑在上海
一、时髦的现代建筑
二、倡导现代建筑的外国建筑师
第三节 中国建筑师与现代建筑
一、功能主义思想的传播
二、现代主义设计实践
第十章 装饰艺术派建筑
第一节 装饰艺术派建筑的起源
一、装饰艺术派建筑的特征
二、美国的装饰艺术派建筑
第二节 装饰艺术派建筑在上海
一、摩登建筑
二、公和洋行与装饰艺术派建筑
三、外国建筑师与摩登建筑
第三节 中国建筑师与装饰艺术派建筑
一、盛期装饰艺术建筑
二、装饰艺术派遗韵
第十一章 地域风格
第一节 英国式建筑
一、古典复兴
二、哥特复兴和安妮女王复兴
三、都铎复兴风格
第二节 美国式建筑
一、美国风
二、哈沙德
三、摩天楼
四、住宅建筑
第三节 法国式建筑
一、教会建筑与早期法国建筑
二、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建筑
三、住宅建筑
第四节 地中海式和西班牙式建筑
一、主要特征
二、宗教建筑中的西班牙风格
三、住宅建筑
四、穆迪扎尔式建筑
五、哈沙德与西班牙殖民地式建筑
六、中国建筑师与西班牙风格建筑
第五节 德国式建筑
一、倍高洋行的作品
二、德国式新古典主义
三、德国的地域风格
第六节 俄罗斯式建筑
一、东正教教堂
二、其他俄罗斯式建筑
第七节 日本式建筑及其他
一、日本式寺庙及园林
二、其他日本式建筑
三、其他地域风格建筑
附录
附录一 上海近代中国建筑师及其作品
附录二 上海近代外国建筑师及其作品
附录三 建筑作品表
参考文献
后 记
内文试读
近代上海由外国建筑师以及在国外接受建筑教育的建筑师引进的许多建筑形式,可以称之为“历史主义”,仿造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从而作出新的创造。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建造了一大批富有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建筑,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建筑形制和建筑空间。从欧亚式、新古典主义、哥特复兴式、折衷主义到盛行欧美的现代主义建筑、装饰艺术派建筑、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复兴的中国新古典主义建筑等,各种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数量之多、种类之繁杂、规模之宏大在世界上其他城市也是十分罕见的。由于缺乏西方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这种影响又表现出程度不等的变异,即使是在上海的西方建筑师所设计的建筑也显现出西方建筑的某种变异。在上海近代建筑史上,往往把这种变异称之为“折衷主义”(Eclecticism)。
折衷主义起源于哲学概念,意思是“选择”和“挑选”,这种思潮和概念并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见解和立场,也不坚守某种范式,而是从各种理论、各种形式和理念中截取元素,用于建筑设计。这一时期的欧美也是各种风格纷至沓来的时期,出现了文艺复兴风格的复兴(1840—1890)、希腊复兴(1845—1865)、罗马风复兴(19世纪中叶)、哥特复兴(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安妮女王风格复兴(1870—1910)、新古典主义(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1890—1910)、乡土传统复兴(19世纪晚期)等,以及以往留存的18世纪建筑风格,如矫饰建筑(Follies)、帕拉弟奥复兴等。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的欧洲各国和美国也是折衷主义流行的时期(图1-6),正值西方建筑思潮和建筑师进入中国,必然引进缤纷多彩的建筑风格。再结合上海的地域文化、中国传统建筑和乡土建筑的影响,形成特殊的上海式折衷主义建筑。
图1-6 欧洲的折衷主义建筑
来源:Wikipedia
折衷主义也称“集仿主义”,表现在建筑、艺术、音乐等诸多领域,世界建筑史上充满了这类所谓的折衷(图1-7)。同时,由于业主和建筑师的鉴赏力、设计能力、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建筑材料、技术经济条件的差别,必然会产生变异。另一方面,上海的近代建筑中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其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也会出现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出现这种折衷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也应当说是建筑发展阶段中必然的现象。实质上,上海的折衷主义建筑是一种对西方建筑的模仿和拼贴,不仅是某座建筑的集仿,由于时间的因素,也形成城市的集仿。城市的演变也是折衷主义式的,因此就会出现一座巴洛克建筑紧邻一座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现象,仿佛时间和空间的穿越。上海的外滩建筑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是移植过程中的折衷和拼贴(图1-8)。
图1-7 建筑的折衷
来源:作者自摄
来源: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提供
上海的折衷主义建筑具有典型的历史化倾向,就像现实版的世界建筑史,在这样一种历史化倾向的基础上又经过嫁接和转型。在上海的近代建筑中,既可以找到几乎是十分纯正的历史形式,但又同历史上的建筑一样,不完全纯正,表现出明显的叠合、拼贴和生成的建筑风格。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几乎都可以在上海的近代建筑中找到。从古埃及建筑、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柱式、拜占庭式、罗马风式、哥特式(图1-9)、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风格(图1-10),到现代建筑各个流派的风格、中国古典的传统宫殿式建筑和民间传统建筑等,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在百多年的近代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仿佛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
图1-9 上海的哥特式建筑——中国通商银行
来源:Virtual Shanghai
上海的近代建筑是中国建筑的珍贵财富,也是世界建筑的宝库,各种不同的风格纷纭杂沓。猎奇与高雅、豪华与朴实、创造与炒作、游戏与严谨并存,其中有许多精品,也不乏庸作,既有创新也有折衷与拼贴。从这些大量的作品中显现出上海的建筑乃至城市的风貌,构成上海既和谐又矛盾的城市空间,既有同质异构的一面,又有异质同构的一面。从这样的环境中诞生出能够创造未来的上海和上海人,其多元文化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图 1-11)。
图1-11 建筑的拼贴
中国建筑师和外国建筑师共同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建筑,使上海的近代建筑呈现出明显的国际性。20世纪初的上海已经是国际建筑师的创作舞台,在沪的大部分外国建筑师都是以上海作为发展的基地,与上海的建筑共同成熟并成长。中国建筑师和外国建筑师并驾齐驱,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竞争,他们所设计的一些建筑已经具有国际水平,同时在结合上海的特点方面又有所创新。上海近代建筑的国际化是开放型的社会价值观以及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反映,从模仿、追求到变异、转型,成为上海城市环境和谐而又矛盾的组成部分。
内页预览
购书信息
新书预售中
现在下单的读者
将有机会获得独家签名版
官方微店购书链接
天猫旗舰店购书链接
€ehjh1uWGoWw€da
打开手机🍑 宝即可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书
“在看”给我一朵小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