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城市景观遗产保护与再生》
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至今,在注重城市经济建设、空间发展和公共服务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城市文化建设问题。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是彰显自身历史文化资源和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的理论支撑。我们应当认识到,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城市文化遗产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景观遗产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的新视角,它不仅是保护对象,更是一种方法和理论。我国城市景观遗产保护工作还较为滞后,与建筑遗产保护相比尚缺乏成熟的保护理论和具体的保护措施。国际上类似的概念“文化景观”被描述为一种整体的保护策略,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将文化景观作为国际前沿理论引进我国的同时,需要注重夯实基础研究工作和深入分析我国的国情。然而,无论如何我们都能够预见城市景观遗产的保护研究将为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同济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这本《城市景观遗产保护与再生》,以城市景观遗产保护的基本问题作为线索,提出了全新保护管理框架,从档案信息、分析评价、规划设计、处置实施、干预评估、维护检测六个方面进行探索。全书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城市景观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希冀为我国城市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借鉴。
ISBN:978-7-5608-8893-4
本书共五篇九章。第1篇《导论》包括第1章和第2章,目的是建立一个城市景观遗产保护的理论框架,对一些基本的、关键的问题进行讨论。首先是三个讨论保护时必须回答的问题:保护什么?如何保护?为谁保护?我们提出了一个公众参与的、循环的、整体的保护管理框架,分为档案信息、分析评价、规划设计、处置实施、干预评估、维护检测六个方面。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从这六个方面进行理论思考,结合团队的相关研究实践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最后也试图梳理我国城市景观遗产的保护体系。
第2篇《档案信息工作》包括第3章和第4章,是遗产保护非常基础同时又很重要的内容。第3章在阐述档案信息工作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城市文化景观的档案信息工作框架,并将其应用到上海近代公园的档案信息收集与整理的工作之中。第4章结合相关研究课题,对公园数据库建设的目标、意义、方法和过程等基本问题进行阐释;同时就数据收集的有效方法、信息分类、格式统一,以及数据库的功能与应用等关键内容进行讨论。
第3篇《分析评价》包括第5章和第6章。价值评估或者评价是确定对象是否值得保护、保护等级和措施的主要方法。第5章从价值的内涵出发,梳理遗产价值理论的发展演变和国际主要的理论观点,进而对现有的景观遗产评价方法进行论述,并分析新的发展趋势。第6章结合“上海历史名园保护专项研究报告”课题进行探讨。
第4篇《规划设计》包括第7章和第8章。规划与设计是对遗产进行干预所做的统筹安排和技术方案。现在的遗产保护不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也不应是从上至下由专家决断的,规划设计工作亟待创新与变革。这两章结合团队实践项目,分别对上海市历史园林和工业遗址景观两类典型的城市景观遗产,保护与更新的主要方法、措施、遇到的问题和难点等进行图文并茂的阐述。
本书最后一篇由第9章构成,介绍干预评估工作。与处置实施、维护检测两部分工作一起,这三部分内容是遗产保护工作中容易忽视的内容。这些工作非常重要,特别是处置实施,直接影响保护工作的质量,然而却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应得到更多重视。第9章是对工业遗址景观更新项目空间公共性的评价研究,除了一些理论思考,也进行了小范围的预调研。
接下来,我们以复兴公园为案例,向大家阐释景观遗产保护与再生中的分析评价、档案信息、规划设计工作。
“上海的卢森堡公园”:复兴公园
当你漫步市中心,繁华之中也藏有美妙的宁静。在黄浦区,就有着复兴公园这样一座上海唯一的法国古典风格园林,它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见证,有“上海的卢森堡公园”之称。
复兴公园以其精美的法国规则式园林风格闻名沪上,包括图案式沉床花坛、中心喷水池、月季花园,由于年代久远因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当然,城市里的各类公园往往数量众多。那么,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评判一座公园是否能作为城市景观遗产呢?这就涉及城市景观遗产的分析评价工作。
1.分析评价工作
价值是保护文物或者遗产的根本原因。城市景观遗产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由于时间的积淀、人的行为活动,被赋予了文化含义,具有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价值,价值评估或者评价是确定对象是否值得保护、保护等级和措施的主要途径。
复兴公园属于近代公园。对于近代历史公园价值的衡量,应该强调其社会、文化价值,即近代历史公园通过其物质实体(历史遗迹、纪念物等)、历史人物、事件记忆、群体情感等所包含的综合价值。依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准则》,社会价值包含记忆、情感、教育等内容,文化价值则包含文化多样性、文化传统的延续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等相关内容。[1]
确定复兴公园作为城市景观遗产的价值后,又该怎样让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公园得到合宜的保护与更新呢?请继续往下看。
2.档案信息工作
通俗地说,档案信息工作就是为一座古老的公园“建立档案”,让它在数据上“透明”起来,方便管理者轻松得知其不同时期的保护或改造情况,如此能在信息较为全面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管理策略。
档案信息工作是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是保护对象更新改造的重要依据,也是一种遗产保护方法。
研究团队基于教学和研究上的丰富积累,对复兴公园进行了资料收集和整理,分为物理空间、社会人群与活动使用、制度法规、公园改造、公园养护管理、多媒体资料记录、其他,共七类。
已有物理空间资料包括2008年复兴公园总平面图、2009整体测绘资料、2012贯标资料及其他资料。同时,研究团队在此基础上对复兴公园的资料继续补充收集,例如文献资料主要考虑以下来源:电子资源数据库的论文、上海近代公园文献馆的相关地图、上海图书馆的地方志、上海档案馆的微缩胶卷,以及其他相关的数据库,收集得到的资料包括历史文献、照片、影像图等。
▲复兴公园水岸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复兴公园的数据库建设过程。
工作量最大的莫过于数据整理和转录。需要先对公园测绘总图进行分区,每个区再进行细分。
▲复兴公园测绘总平面
然后再对每个区的数据详细分类。以乔木数据为例,包括编号、植物名称、规格(高度、胸径、冠幅)、常绿或落叶、树龄、种植方式、生长状况、是否为古树名木以及数据更新时间等。接着将数据转录为数据库要求的数据格式,并链接空间信息录入ArcGIS中。
▲复兴公园ArcGIS空间信息录入
复兴公园ArcGIS空间信息数据库根据公园的全园底图叠加ArcGIS online上海市基础地图,定位好公园的相对位置,输入公园相关信息数据并导出Shapefile文件,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ArcGIS的二次开发,实现公园相关信息的网络发布。
之后管理者可直接通过网页上公园的相关资料查询及上传相关文档文件,其数据更新也比较方便。数据库信息主要分为公园简介、数据信息、地图信息、文档信息及系统信息。
信息系统主要由历史空间事件档案库与历史信息档案库组成,分别记录近代公园的描述性信息与说明性信息,并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同时,上海近代公园信息系统的建设能为文档工作的公众参与提供途径。利用数据库这个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公众数据上传方式,通过专家对数据的价值评估,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近代公园的资料,扩大文档工作的信息来源。
▲上海近代公园信息系统展示界面
▲公园数据属性界面
3.规划设计工作
规划设计作为景观遗产处置与干预的技术方案尤为重要。城市历史园林是典型的景观遗产,需要保护更新理念、方法和技术上的与时俱进。
以复兴公园作为案例,依照其改造更新力度、空间变迁特征和时代背景,可将其改造更新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909—1916年,1917—1949年,1950—1991年,1992年至今。
1909—1916年是复兴公园初步建成的阶段。建园之初,复兴公园是一座法式古典风格的园林,此时公园主要景点有长方形沉床花坛、东南侧大草坪、音乐亭和温室苗圃。自1912年起,陆续增设了环龙纪念碑和小动物饲养设施(1963年迁移至现上海动物园)。马厩和俱乐部为原兵营设施,后被拆除。至1917年改造前,仅有龙华路(今雁荡路)、莫利爱路(今香山路)两道园门。
1917—1949年是复兴公园基本格局形成的阶段。1917年至1925年复兴公园经历了第一次较大的改造,公董局聘用如少默(Jousseaume)负责公园的大规模扩建,增设了椭圆形玫瑰花坛、方形草坪,并在公园西南部及南部加入了郁锡麒设计的中国园,包含假山、瀑布、溪流、荷花池等景观;增设吕班路(今重庆南路)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园门、环龙路(今南昌路)园门和高乃依路(今皋兰路)园门。1926年改造完成,形成法式与中式园林相融合的公园,为公园的主要格局。1948年,园内举办太极拳晨校,建造游廊12间,成为武术教习场地,体现了复兴公园由参观游赏功能向文化娱乐功能的初步转变。
1950—1991年复兴公园由上海市公园管理部门接管,建设集中在文娱设施方面:1950年、1960年拆除了环龙纪念碑、苗圃,1958—1965年增改建了水族馆(后改为文艺馆,并在其中开设上海文化娱乐中心)、游泳池(1985年停办)、游戏场(由动物园改建)等游憩娱乐设施。1966—1975年公园闭园十年,1975—1988年改建温室,增设喷泉和不锈钢雕塑,将原竹结构茶廊改建为餐饮办公综合大楼。1983年为纪念马克思165周年诞辰,将北部大草坪改建为马恩雕塑广场。这一阶段,复兴公园逐渐充实了文化与休闲娱乐功能,为其日后发展为综合公园奠定了基础。 [2,3]
经历了此番改造后,公园格局至今未有较大改变,完全实现了由近代公园向当代城市综合公园的转变。作为上海一座重要的近代公园,复兴公园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空间布局与核心历史要素,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在经历各个时期的改造更新后仍能适应当代城市发展的功能需求,在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和市民公共生活中仍发挥着积极作用,是一种“活态遗产”① 。
注释:①ICCROM(2015)指出,“活态遗产”的特点是相关社区会持续使用该遗产,以达到最初创造该遗产的目的。其保护工作的重点是遗产地原始功能的连续性,变化(change)也是连续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 年修订)[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5.
[2]程绪珂,王焘.上海园林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3]张安.上海复兴公园与中山公园空间变迁的比较研究[J]. 中国园林 , 2013, 29(5): 70-75.
[4]WAA. Fuxing Park Rehabilitation[EB/OL]. (2008)[2019-08-15]. http://www.waa-ap.com/?portfolio=fuxing-park-rehabilitation
[5]顾芳,曹宏伟,朱铭莺.用人文和谐的理念重放老公园的光彩[J].中国园林,2009, 25(9):65-68.
作者介绍
目录预览
左右滑动查看
内页预览
购买方式
微店购书▽
天猫购书▽
延伸阅读
想了解更多遗产保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同济大学出版社“遗产保护译丛”
《世界文化遗产与城市》
林志宏 著
带你开启一场从中国曲阜到法国巴黎、雷恩和西班牙圣地亚哥的文化名城之旅,一起看看世界级文化遗产怎样跟不断发展的城市和谐共生,以及城市居民如何保护与享用辉煌的文明珍宝。
《当代保护理论》
[西] 萨尔瓦多·穆尼奥斯·比尼亚斯 著
张鹏 张怡欣 吴霄婧 译
近20年间,保护思想一直在发生转变。本书集中梳理了保护的原则、理论和道德,并对经典的保护理论进行了批判性思考,以探索新的保护理念的可能。在了解保护理论发展的同时,相信你对“保护”会有更深的体会。
《修复理论》
[意] 切萨雷·布兰迪 著
陆地 编译
艺术品的修复是复杂而伟大的事业,本书带你走进修复工作的核心区。在布兰迪的论文和以中央修复研究院的教学讲义为基础整理出的文章中,你会细致地了解到艺术品修复的方方面面。
《城市时代的遗产管理》
[意] 弗朗切斯科·班德林 [荷] 吴瑞梵 著
裴洁婷 译 周俭 校译
城市在不断变化,遗产却是“相对静止”的,如何处理这样的矛盾?本书给出了管理层面的建议,告诉读者如何通过调整政策机制层面的环节去适应城市空间的发展,找到“干预”和遗产环境维护的新平衡。
《石质文化遗产监测技术导则》
[德] 米夏尔·奥哈斯 [德] 珍妮娜·迈因哈特
[德] 罗尔夫·斯内特拉格 主编
戴仕炳 徐一娴 施晓平 译
建筑材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风化,历史建筑材料中耐久性最好的天然石材亦是如此。因此,对历史建筑物进行持续观测和监控尤为重要。本书重点介绍用于石质文化遗产的监测/检测方法,种种有趣的遗产保护知识会让你爱不释手。
《大自然的殖民地》
[美]蒂莫西·P.巴纳德 著
陈静 译
本书介绍新加坡植物园的诞生背景、演变历程和发展现状,通过新加坡植物园从生产性的种植园到兼具文化性、科学性、社会性的植物园的演变历程,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以及管理者的观念变迁,是理解园林景观社会属性以及将其作为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绝佳案例。
欢迎关注 同济出版
微信号 : TJUPress
新浪微博@同济大学出版社
B站/抖音@同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