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素质提升41】新形势下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部思政司冯刚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 2021-12-05

新形势下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重塑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军事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力量,成为影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大变量当前,意识形态的热点在网上,舆论引导的难点在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网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我们紧紧抓住高校网络文化这一切入点和着力点,把工作重心延伸到网络空间,把教育要求融入到网络空间,把文化阵地构筑到网络空间,切实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把握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点要求

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建设与管理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网络管理16字方针,作出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等战略部署。高校网络作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既是思维活跃的创新之所,也是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的必争之地。在网络空间上,我们能否掌握主导权和管理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国家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其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为此,中办国办最近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高校网上舆论引导工作,培育建设高校网络评论队伍。教育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建设项目、工作举措,努力夯实信息化和信息安全基础,坚持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大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确保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有阵地、有方法、有声音,通过网络凝聚和团结更多的青年学生,共同努力把网络红色空间建设得越来越大,把黑色的地带挤压得越来越小,把灰色地段逐渐转变为红色地段,营造清朗的校园网络空间。具体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有三个方面的工作尤为重要。

一是抓好网络信息化基础。信息化建设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目前,全国高校的门户网站、主题网站、学术网站、互动社区、两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校园网络平台逐步发展完善;教育部实施的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正成为覆盖面越来越大的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和主题教育网站。数字图书馆、虚拟仿真实验室、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等丰富了学生能够获得的教育资源,校园网日渐成为青年学生的网上精神家园。但部分校园网站尤其是一些二级院系网站或实验室网站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易受到黑客的攻击。缺少信息技术安全的保证,网站平台就如同建立在沙滩之上的城堡,看似美轮美奂,实则经不起雨水的冲击。安全可靠的信息化空间,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发挥作用的阵地。

二是研究网络发展特点。网络如同放大镜,能及时将国内外出现的各类事件在高校校园的网络空间中呈现出来,某些别有用心的推送很容易成为校园焦点和热点,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甚至成为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事件。这就需要深入研究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把握青年学生的网络思想行为特点,研究把握网络舆情的传播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改进创新网上宣传方法和策略,科学运用战略战术,提升议题设置能力,深入开展网络舆论引导,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三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全国80%以上的文科专家、50%以上的理工科专家和50%以上的院士都在教育系统。应当发挥好高校人才优势,凝聚一批勇于发声又善于发声的优秀人才,建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网军队伍。能够始终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及时准确地解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积极推介教育改革的新进展、阐释师生关注的新焦点、传播身边的好故事。在关键时候能站得出、顶得上、打得赢。积极团结引导网络名人,培养主流意见领袖,做到四两拨千斤,解决正确的不发声问题,唤起沉默的大多数,在大事难事上协同作战,在大是大非上一呼百应。

二、遵循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

近年来,在中央网信办的统筹协调下,国家对网络空间进行了集中治理和有效建设,网络建设与管理工作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网络空间不断清朗,网络舆论生态不断优化,网络正能量不断增强,网络工作队伍不断壮大,网络管控手段不断丰富,网络有害信息不断减少。从高校来看,因为阵地在我、主权在我、技术在我、人才在我、管理在我,再加上近年来各地各高校加大网络建设与管理力度,抓工作格局、抓阵地拓展、抓内容创新、抓队伍建设,校园网建设与管理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因为起步晚、基础薄,加之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育人功能的发挥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还需要长期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深化对一些规律性问题的认识。

一是正确处理网络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关系。大学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起着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高校网络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与反映,必须与大学文化放在同等的高度加以重视。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校广大师生作为了解信息、浏览新闻、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如果不注重引导高校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难以成为师生共识;如果不注重通过网络满足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就难以完全实现;如果不发挥和引导好师生在高校网络文化方面的创造性,就会使校园文化失去凝聚力、感染力,最终丧失其文化育人的功效。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培育建设、创新创作出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和产品,唱响网上舆论主旋律,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

二是正确处理网络文化需求与供给的关系。目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网上优秀文化产品数量不多、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回应广大师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公共文化信息服务还不到位,个性化、特色化服务不够,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还不适应。繁荣发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任务十分繁重而紧迫。要更广泛、更充分地组织动员高校师生参与到网络文化建设中来,把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动权牢牢抓在手里,提供大量高水平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最大程度地消除发展进程中的离心力,最大程度地凝聚全体师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向心力,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网上精神家园。

三是正确处理网络传播与舆论引导的关系。当前,以两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网络传播新渠道具有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社会动员能力。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更加注重二次传播和可视化传播,社交化、个性化信息的筛选成为新常态,趣味化、精准化阅读成为新趋势,信息传播链条更具动态性。在网络舆论引导中要适应这些新变化,不断丰富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建立适合不同兴趣爱好人群的信息超市,以供选择和转发;加强网络微平台的建设,为正能量的传递和正面舆论场的形成提供信息高速路;通过可视化、图解、动漫动画等信息传播形式,提高师生网络阅读的愉悦感和接受度。

三、破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实难题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崭新事业,天地广阔且大有可为。需要我们直面挑战和难题,需要敢于突破和创新,需要充分挖掘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进一步提升网络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提供舆论宣传、教育教学、文化娱乐信息化产品和网络化服务,形成正面舆论强势。

在内容建设上,要着力破解优秀作品产生、传播机制的问题。理论不会用网言网语来表达、文章刊发在网站上没人点击浏览、缺少转发评论是当前很多高校网站面临的主要问题。网络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用户导向,坚持内容为王,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坚持传得开是硬道理。要积极探索网络文化产品的评价认证机制,研究建立优秀网络文章认证平台,对在网络上产生较强影响力的优秀文章进行第三方评估认证,并推动将认证结果作为科研成果统计和职务职称评审的依据,以突破将网络文章作为成果的机制瓶颈,从而激发调动广大专业教师在网络上发文、发声的内生动力,唤醒沉默的大多数,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场。通过面向广大教师开展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评选等活动,鼓励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网络育人工作。通过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形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造生产。同时,遵循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提高议题设置和有效发声的能力,准确把握舆论导向,创新舆论引导方式,突出舆论引导重点,抓热点引导、抓焦点释放、抓缺点补充。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公信力的高校V”,鼓励有底气、有本事、讲政治的专家学者在网上开设专栏,在社交媒体上开通账号,放大主流声音,反击错误思想和言论。引导和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积极利用、善于利用互联网,以大学生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网上理论传播。

在阵地建设上,要着力破解网络、传统媒体统筹协调的问题。网络文化建设要特别注重加强网上网下的工作统筹,实现目标导向相一致、标准要求无例外。网上宣传方式应当活一点,但绝不意味着导向要求可以松一点。不能为了引人注意而去做标题党,更不能以爆料等方式哗众取宠。必须依照同样的标准尺度和纪律要求开展宣传、引导舆论,最大限度地壮大网上正能量。要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增强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有的高校目前仍然在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重兵布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却疏于对新媒体的建设,有效避开了大部分师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失去观众和读者。当然,对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新的媒体业态和传播平台,一开始也要立好规矩、亮明底色、筑牢底线,要与传统媒体协同发展,并保持同一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重大宣传上同频共振,形成互补互动、一呼百应的生动局面。从国家层面,要继续推动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形成一体两翼阵地建设新格局,努力建成覆盖大多数学生的全国最大网络互动社区和主题教育网站。在高校层面,要着力推动增强校园网站的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互动性,加强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性学术网站建设,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班级微博及校园微信公共账号建设,扩大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和社会服务面。

在队伍建设上,要着力破解人才成长动力、环境的问题。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较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高峰、勤奋有加但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设一支强大的网军,是提升互联网宣传管理能力的关键所在。各地各高校都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专门的队伍,而且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网络工作队伍的培养培训和激励评价体系,做到工作有任务、有考核、有评价、有奖惩;做到队伍有奖励、有惩罚、有晋升、有淘汰。要让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者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业务能力上有几把刷子,有几样杀手锏。要努力完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干部培养体系,强化网络应急、网络宣传、网络评论、网络管理、网络研究、网络技术队伍建设,解决好干部的职称职级、待遇、培训、发展等问题,让广大校园网军真正做到把自己交给事业、把发展交给组织

在方式方法上,要着力破解网络传播话语转换、加工的问题。网络文化的发展传播有别于传统媒体,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需要从思想认识到行动落实上努力实现两个转变

要从被动防御主动出击转变。网络空间的教育引导活动,不能仅仅拘泥于单向灌输式的教育引导模式,一方面要打好防御战,一方面也要打好主动仗;一方面要强调教育引导者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在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中实现潜移默化地引导。当网上的正能量无限放大,负面信息才能被有效挤压,才不至于让虚拟扰乱现实。所以,要充分重视学生网民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网络行为方式和接受习惯,提高主动设置议题和引导舆论的能力,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普通话去阐释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平等的网络互动中因势利导,在互动的氛围中顺势引导,切忌居高临下、善于换位思考、力求教学相长。要重视传播的有效性,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不能简单照搬到网上,要从搬运工变为深加工,网络既是现实的人的延伸,又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但网络世界又不是现实社会的简单复制,网络舆论引导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网下对应工作的电子版。需要立足于掌握网络信息传播交流技术的作用机制,坚持文化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创新网络文化建设的方法方式,强调文化产品标题的凝练性、内容的故事性、蕴涵的深刻性、语言的感染性、阅读的便捷性,用网言网语来发声,让广大网民愿意看,看了能够信服。

(本文来源:思想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