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素质提升138】学术科研最需要什么?

中南大学蒋宁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 2021-12-05

学术科研无论对于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来说,皆是十分重要的。于大来说,关乎国家民族的发展,于小来说关乎学生撰写论文顺利毕业。而“如何做好学术”、“科研最需要什么”等问题一直牵动着每一个大学生的心。对于学术初入门者来说,这一问题尤其显得关键。笔者从中南大学商学院2016级研究生新生中随机选择215名学生进行调研发现,只有3.72%的学生非常了解学术科研需要做的工作,较为了解的也只有35.81%,而不太了解的以及完全无概念的学生人数超过了60%。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尤其是新生对于如何做好科研尚处于不甚了解的阶段。


那么,问题来了,学术科研最需要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光明教授选研究生有四个标准:一是人品,具体到科研相关项则是进取、有一定承受能力、好奇心;二是能力,具体到科研相关项则是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表达能力;三是投缘,可意会不可言传;四是至关重要的批判和挑战精神。张教授的观点高屋建瓴,对于我们很有启发意义。对此,笔者结合身边老师和同学的实际案例,以及采访了部分高校教授以及北大、人大、中南大学等研究生,跟大家一起探讨这个很抽象但又很实际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先看看三个发生在身边的实际案例:

1、笔者大学期间有位老师先后在国内外顶尖大学求学,三十出头在学术上就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纵观他的科研生涯,有三点非常凸显:一是对学术近乎痴狂,可以从早到晚都扑到学术上去,非常享受这一过程;二是非常勤奋,每天基本上只睡五六个小时,没有所谓的寒暑假之说;三是注重研究方法,也就是所谓的“上道”。

2、笔者有位人文社科的同学读研期间积极参加国内一些学术论坛和培训以及校内的学术讲座和沙龙,很注重和人的交流和探讨,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撰写论文,属于论文高产那类,后来去了国外名校读博。

3、笔者一位工科的朋友经常一大早出去,晚上十一点左右才回宿舍,经常熬夜做实验,通宵做实验的次数也比较多,他也属于那种论文比较高产的那类,后来去了国内一所顶尖高校读博。

从这三位“学霸”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相通的东西,如兴趣、勤奋、动手能力强等,这些素质也是一个“学术人”所必备的基础素质。那么做好学术科研到底需要哪些素质了?一起来听听其他人的意见。

一是“板凳坐得十年冷”的“专心”。做学术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专心致志,不受外界的干扰,在闹市中守得住清净。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左高山教授认为做学问最重要的素质在于“板凳坐得十年冷”,并推荐大家看韦伯的《学术与政治》。在德国留学的硕士研究生谭同学觉得学术科研最需要沉下心,心无杂念,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不断地探索。中南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林同学也强调了专注的重要性。

二是“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热心”。学术科研一旦有了想法,就要积极去进行探索,主动付诸实践,执行力很重要。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徐海认为做科研,一是要树立目标;第二是相信自己能实现目标;第三是为了实现目标,自己要坚持不懈并且积极主动的完成。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朱同学认为行动比什么都重要,最起码要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三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的“痴心”。做学术需要兴趣来驱动和指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赵书松认为,从素质上讲是创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性格等最重要;从驱动上讲是兴趣,要发自内心喜爱自己做的事。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唐同学也认为做科研有兴趣最好

四是“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工匠心”。做科研也需要工匠精神,刻苦钻研,一钻到底。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刘彬副教授认为相比于良好的基础和天赋,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更重要;学术上有成就的人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但付出一定是最多的,所以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素质就是一个钻字。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谭同学也认为要多看文献,多了解前人的研究情况,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

五是“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纯心”。做学问切忌太功利,太世俗,要保持一颗追求真理的纯心。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郑同学认为做学术是追求真理而不是功利。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同学认为做学术要具备脱离时代的精神和气质,不受世俗的浮尘所干扰。

六是“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耐心”。做学术不可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胡同学认为科研重在积累和聚焦,在找研究点的时候切不可心急。浙江大学易同学认为科研的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七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宽心”。做科研的心态非常重要,要乐观开朗,保持激情。在日本留学的硕士研究生周同学认为做学术要劳逸结合,寻求学习研究和生活娱乐的平衡点。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郭同学认为做学术就是克服难题,乐观开朗的心态是利器。

八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丹心”。做学术科研要怀着一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丹心,有大情怀,有大担当。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同学认为做学术要能有“顶天立地”的能力,顶天是指广涉先哲的理论经典,融会贯通,能形成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理论结构;立地是要把学问做在中国的日常生活和民间田野上,多做中国人自己的现实学问,要有直接的现实的问题意识;要多看经典,多参加社会实践,不要过于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要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责任担当和现实关怀。

九是“枝枝叶叶总关情”的“悉心”。做学术要严谨、要细致,要精益求精,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陈同学认为科研要关注真实有效的数据,并具备严谨客观的分析。在英国留学的博士研究生李同学认为做科研要认真面对自己出现过的错误与不准(精)确,在论文写作和研究设计中应当有反复检视自我的耐心与意识,积累经验,形成风格与写作模式。同时她还认为人文社科的特殊性在于要求研究者与人打交道,同时又要保持距离(便于客观地观察和分析),所以研究者需要的是一种既做好社交又做好分析的能力,同时这两种能力是相互促进的。

十是“却话巴山夜雨时”的“交心”。做学术要多跟人交流,多跟导师、同门以及同学等进行沟通,在沟通中拓展思维和视野。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易同学认为从写论文的角度来讲的话就是积极和导师沟通,不要钻死胡同,导师经验丰富,会给学生很多思路和灵感。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陈同学也认为平时要与老师、师兄师姐多交流,吸取别人经验。

毫无疑问,想做好科研,以上这“十心”必不可少。对此,关于学生科研,笔者再提几点自身的拙见:



一是广泛阅读文献,打牢学术基础。广泛阅读领域前人的研究成果,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既可完善自身知识框架,也可以挖掘研究的突破点。北大硕士研究生陈同学也认为科研从文献阅读开始,打好基础很重要。学术只有占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二是多与导师沟通,找准研究方向。多跟导师以及师兄师姐交流,在导师研究领域内,结合自身兴趣,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提前做好准备,早日着手,开展深入研究。

三是注重科学严谨,学好研究方法。科研一定要用事实说话,切忌瞎编乱造,更不可抄袭,始终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同时,还要学好研究方法,明确实验流程,以科学的手段进行探索。

四是多动手多写作,写好研究论文。科学研究要注重产出,要多动手,多写作,在撰写论文中梳理自己的知识脉络,呈现自己的研究结果,总结自己的研究经验。

五是提高英语水平,多跟国际接轨。努力学好英语,多看外文文献,了解国外研究情况,主动跟国际接轨。尽可能尝试撰写英文论文,向国外展示我们的研究情况。

 

我欣赏女排等竞技运动员身上流露的拼搏精神,也喜欢王宝强等娱乐明星倾情奉献的影视作品,但最让我敬佩的还是那些栖守于幽静角落、扎实研究、潜心育人的学者,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作者简介:蒋宁,男,中共党员,中南大学管理学硕士,现任中南大学商学院2016级研究生辅导员,曾获全国优秀敬老志愿者、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等荣誉。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