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提升225】难忘“绿城”之旅,不忘初心再出发 ——记2017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专题研讨会
11月25-26日,2017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广西南宁广西师范学院明秀校区举行。在绿城的初冬,绵绵细雨中,遇见全国思政界的两位“男神”,全心聆听,汲取理论营养大餐;遇见志同道合的同行,对这个职业的信仰与坚定,令我受益匪浅;遇到逐步自我成长的初心,点燃内心的职业愿景......新时代,新起点,不忘初心,知行合一,成长在路上。
第一部分:专题研讨会概况
此次研讨会具有以下特点:会议“高大上”,组织精心到位;主题特色鲜明,辅导员唱主角。
①规格高: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冯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导师张耀灿,广西自治区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于瑮,广西自治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秦敬德,广西师院主要党委领导与会,彰显出思政界知名专家及有关领导对此次会议的高度重视。
②规模大: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130多名专家学者及辅导员与会,可以说是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辅导员发展专题省会。
③组织精心到位:广西师范学院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筹办的此次会议,从会前通知到会务报到,从会议报告到会议论坛,从会议住宿到会议餐饮,从志愿者到教师……每个环节都准备精心到位,给人良好的会议体验。
研讨会聚焦“全国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研讨内容涵盖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论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辅导员发展等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研讨会从主题报告到主旨报告,从分专题小组研讨到小组汇报,全部都聚焦于“高校思政教育”与“高校辅导员”两个关键词,尤其是分专题研讨,每个与会的辅导员都能充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家畅所欲言,只恨时间过得太快。有这种全国性的交流平台,与会辅导员发自内心的开心的交流,从工作体会到工作困惑,从学术研究到实务操作,不同院校、不同地区的交流与碰撞……在这种以辅导员主角的舞台上,辅导员共同演奏着属于自己的乐章!
第二部分:亮点分享
此次研讨会亮点很多,此部分主要就笔者所感悟的部分内容做以分享。
1主题报告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内生动力》报告概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冯刚做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主题报告。冯刚教授结合十九大报告内容,首先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科学指引。认为“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三点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冯教授将国家、民族的发展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高度一致作为逻辑起点,从坚定方向、明确前提、直面变化和实现路径四个方面对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进行了深刻阐释。在报告中,冯教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一致性是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前提;科学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结构,适应育人主体多元、育人场域多样、育人方式多态等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结构的新变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需求相结合,是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内生动力根本保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结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化蕴涵,借助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是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的根本路径。最后,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加强青年教育、培育青年成长,并勉励思政教育工作者从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来加强青年教育;从着眼青年成长成才来设计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从政治、历史、文化、心理多维度视角来教育培育青年。(该报告主要成果已经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7月,题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了更好了解此次报告内容,建议结合冯刚教授已经发表的学术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四个着力点》、《在遵循规律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思考》、《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利益需求的同构性》一并学习、消化与吸收)。
感悟:①此次报告主题鲜明,信息量大,紧密结合时政,准确剖析现实,理论性、思想性、操作性强,体现出冯教授的战略高度、思考深度及视野宽度,任何一点深挖下去,都是学术研究的焦点,足以回应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大关切。比如,冯教授提到的“直面变化”: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结构在育人主体多元、育人场域多样、育人方式多态等方面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如果我们高校辅导员没有主动学习,主动研判,掌握规律,从而创新工作方式与方法,回应学生的发展需求,那我们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质量与效果将会大大打折扣。
②在整个报告中,冯刚教授运用贴近学生的生动语言,针对辅导员工作中面临的实际困惑,对相关问题作了详细讲解。通俗易懂的话语,蕴含着哲学韵味,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有信任才会有交流,只有交流才会有沟通,只有沟通才会有影响,只有影响才会有传承。”对于青年学生,无论是90后,还是95后,乃至00后,我们唯有信任这一代代青年,这样才能更好的与这些我们工作的对象交流、交心、交朋友,才有可能成为这些青年的知心朋友与人生导师,才能在辅导员岗位上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再比如,冯教授勉励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要保持初心,要从“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和“多维度视角”来教育培养青年一代,这就需要我们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就要有理性平和的心态,以此面对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诸多挑战!
③高校辅导员在从事思政教育工作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日常实务当中,需要在“理念”和“艺术”上下功夫!在理念上:需要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时代思维”思政工作理念来思考自己的工作,需要从历史角度、发展角度来看待当今思政工作的发展、变化及探索规律。在艺术上:需要将“思考的艺术”和“实干的艺术”相结合,既要认真思考思政工作环境、对象、目标、要求及规律;又要在实干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报告概要: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始人之一、著名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耀灿教授做了《大数据助力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张教授认为:意识形态治理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而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在互联网时代与大数据(Big Data)密切相关。正是由于数据信息“是一种有力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武器,它可以用来颠覆政权”,负载海量数据的互联网便俨然成为各种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力场,形势空前严峻。“网权”就是政权,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应当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住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的机遇,充分挖掘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实现大数据对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助推作用。
张耀灿教授从“大数据助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内涵”、“大数据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战略契合”、“大数据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能力的路径选择”三个方面详细剖析了大数据助力网络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必要性及可行性。他提出,大数据多类型、高速度、大规模、精确性的特征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多主体、及时性、整体性、精准性的需要分别契合,但大数据的低密度价值也增加了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复杂性的难度。因此,提高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能力,维护大数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关键是趋利避害,更好地实现大数据的助推作用。从宏观上提出建立和完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大数据预警机制、应急机制、保障体系及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加快推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国家大数据战略。
感悟:①作为“80”后的张教授在整个报告中,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思考问题的战略高度与视野广度令人折服;整个报告,主题前沿、观点鲜明,对于辅导员增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目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网络意识形态面临话语权转移、去中心化、权威削弱的风险,具体而言,在网络阵地出现的如“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存在被边缘化、污名化”的风险;蓄意诋毁党、社会主义和国家的网络舆论参与者,正在呈现类组织化的态势——逢中必反,逢美必捧,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攻击党、社会主义和中国类言论的典型特征,最近的舆论焦点事件“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明显有某些势力有组织、有预谋的企图利用网络民意攻击我国解放军的图谋;由突发社会事件上升为意识形态论争的频率加大——当舆论遭遇社会热点事件之后,体现不同意识形态的舆论论争出现了频发的态势,在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舆论场上,由具体社会事件引起意识形态论争、论战的舆情事件每天都在发生、发展。小到警察办案,大到中央重大改革方案,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社会事件在网络上都会被上纲上线为社会制度问题,持续不断地冲击着社会民众的心理。
这就启迪着高校辅导员要此项工作,因为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我们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
②最大的感触就是张教授的人格魅力与学术经历深深地影响、启发并激励着青年思政工作者努力做好本质工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在周日早餐时,非常荣幸有机会,我和张永强(华侨大学)、袁世婷(贵州民族大学)、刘国权(哈尔滨师范大学)等辅导员与张教授夫妇进行了将近一个小时的交流,从大数据与高校思政教育到辅导员工作的诸多点滴,从思政学科发展到勉励青年思政工作者将“用研究的视角来思考工作,用工作的实践深化研究”,很开心,能有机会与思政界的“80后男神”有面对面的亲切交流,感受大家风范。
在张教授的人格魅力影响下,回校后对查阅了张教授的有关人生经理及学术履历,更是令我钦佩。首先,张教授非常重视健康,坚持“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理念与习惯,才有了健康的身体,80岁的高龄至今仍然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教授博士生课程,指导博士生,从教60年!这种“知行合一”60年的坚持与实践,无疑值得我们青年思政教育工作者思考、学习。其次,在张教授至今从教60年的时间中,前26年都在担任机关干部,直到1984年才真正转教学、从机关调到学院。半路出家转岗教学科研的他,因热爱思政、热爱学生,与思政学科和人才培养结下不解之缘。47岁才开始从事思政方面的教学与科研,曾有学者对张教授的学术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张教授的学术发展高峰期是在2005年-2011年(68-74岁),在此期间,在前面多年的积累基础上,在学科建设、基本理论、人学范式转换上确立了话语权。张教授在为人与学术上的成功在于张先生“善思”、“忍耐”与“勤奋”,善思表现在张先生眼光独到,敢于创新;忍耐是指张先生厚积薄发、大器晚成;勤奋是指张先生的研究涉及诸多领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史、马克思主义研究、热点问题研究(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数据与思政教育等)并建树颇多,成为学界鼻祖。张先生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学术经历,对于高校辅导员如何实现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实现自身发展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主旨报告一:《新时代辅导员安生立业的要务》
报告概要:来自浙江大学的代玉启副教授从“十九大报告的关键议题”、“全国高校思政会的主旨”、“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状况”和“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建议”等四个方面就在新时代如何把握思政规律、如何认识当代大学生基本特征并就怎样做好新时代的辅导员提出了务实的建议。
十九大报告的关键议题即①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②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③新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④新战略: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我国建成为基本现代化的国家,2050年成为现代化强国;⑤新要求:目前更加重视政治建设并将政治建设放首位。
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会主旨在于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大学之为大,就是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人努力成栋梁之才”;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三培养: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四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做好思政工作就要做好“三因(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三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教师要注重做到“四个统一(教书与育人、言教与身教、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思政工作的要义在于引导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征在:大学生具有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如血气方刚、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奋发向上等,也具有新阶段的独特特征:①价值取向多元,面临着众多的困惑、矛盾和不稳定性;②每个人都具有极大可塑性和显著差异性;③自我意识强烈,在心理、道德、信仰等精神生活层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失序、失落现象;④期待他人关注却缺乏真正的知心朋友,强烈的心理需求与弱化的社会支持形成反差;⑤追求文化内容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对流行文化的接受、参与程度高(表情包流行)。可见要总结为:认知世界的碎片化——思维取向的线性-直观化;生活世界的浅显化——精神状态的平淡-庸俗化;虚拟世界的国际化——人生选择的多样-迷茫化。
认为做好新时代的辅导员工作需要在熟悉时代特征、网络特性、学生心态基础上,做到守本心、储势能、用妙招、借巧力。守本心即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西方的学生事务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对教育的根本问题“三培养”的回应,高校辅导员应该成为一名有深度(有思想)、有高度(懂政治)、善教育(有温度)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定位于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围绕、关照、服务学生,在角色、思维的适应超越进程中不断推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储势能即高校辅导员应当有本领恐慌意识,朴素地追问我们的教育资格:今天我们有什么资格教育学生:是我们的知识?还是品德?抑或是话语?还是其他?我们能有效回答学生的提问吗?我们是否只会做个工作的二传手、只会面对学生?而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为了更好胜任,建议从时代势能、理论势能、实践势能和话语势能上积极储备。用妙招即将工作的基本目标定位于: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亲和力和崇拜感。可以从①常规工作程序化:形成工作流程,分解步骤,组建学生助理、高年级学生、学生干部导学团队;②
特色工作精致化:结合学校和自身实际找到自己的专攻方向深耕,如民族生教育、心理辅导、就业创业教育等,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集聚资源、凝聚特色;③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④讲究具体的工作艺术: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借巧力即要学会借学生之力、同事之力、专家之力和实践之力。
感悟:代教授的报告语言幽默,非常接地气,对于辅导员如何有效工作具有非常好的现实指导作用,非常具有可操作性。
此次会议还有很多其他的亮点比如广西师范学院马院院长曾令辉教授做了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政治素养培育与发展的思考》的报告就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构成要素与结构、高校辅导员政治素养的内容及其表现及高校辅导员政治素养培育与发展的实践路径做了精彩发言。其中在小组讨论环节,桂林医学院学生处处长就辅导员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提出五点建议: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明确职责,创新工作;依法依规,完善程序;完善机制,全程育人;理性平和,持续发展。另外分别有来自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华侨大学、贵州民族大学、邯郸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教师分别作了主旨报告。
结束语: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虽然会议已经结束,但是此次研讨会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影响远远未停止,必将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实践。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具有广阔前景,值得坚守;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作为思政工作者,唯有站高、望远、钻深、做实,才能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作者简介
董艺乐,华侨大学旅游学院辅导员,现在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指导师(二级),华侨大学心理健康辅导员,《大学生生命关怀与心理健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通识必修课任课教师,曾开设《心理学与生活》、《情绪管理与实务》等校级选修课。2011年7月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至今,工作中践行着“以教育为生,以教育为业,以教育为求”的梦想,朝着“以教育为艺,以教育为乐”的目标,与学生一起快乐成长。工作中先后获得福建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序第4)、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华侨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华侨大学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华侨大学就业创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先后主持地厅级科研项目4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2016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福建省学生资助工作优秀论文二等奖等奖励10余项,是华侨大学首批高校辅导员工作室项目负责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