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大赛180】破解案例分析(三)日常事务管理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信仰行路人 Author 苏蕊 崔祯浩
作者简介:
苏蕊,沈阳医学院,信仰行路人辅导员工作室成员
崔祯浩,沈阳工业大学,信仰行路人辅导员工作室成员
破解案例分析(三)
日常事务管理类
现代管理学中,“管理”一词是指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对组织所拥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的过程。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强调,辅导员要“开展入学教育,帮助新生熟悉、接纳并适应大学生活”;要“做好毕业生离校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好毕业生的爱校荣校教育”;要“做好学生军训动员工作,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军训”;要“有效开展助、贷、勤、减、补工作,落实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要“熟练把握学生情感、人际交往、财经、法律等方面事务科学咨询指导的政策、方法和技巧”;要“准确把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对学生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日常事务管理类的学生工作案例是指辅导员通过非学术事务和课外活动施加教育影响,以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活动。我们认为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应当围绕《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的日常事务管理这一职业功能所对应的奖惩助贷、寝室建设、转学转专业、新生始业教育、医疗及商业保险、情感、人际关系等具体任务开展。
【经典案例】
大一女生小张是家里的独生女,在家备受宠爱,上大学前一切生活都由父母料理,出门父母车接车送,连内衣袜子都没有洗过,来到千里之外的学校后,小张突然没有了父母的百般呵护感到十分焦虑,常常流泪想家,甚至想到退学,你将如何应对?(第五届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第一赛区真题)
【高分辅导员作答】
第一步:问题本质。
本案例的实质是当代大学生因为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造成的新生适应性问题。
第二步:解决思路。
第一,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缺乏自理能力。第二,找到家长、同学了解情况,并制定帮扶方案。第三,按照帮扶方案,开张帮扶工作。第四,总结经验及不足。
第三步:实施办法。
第一,与小张父母进行电话沟通,了解该生在家中的具体情况。同时跟父母达成共识从家、校两方面对其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让父母明确这个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因为小张已经出现退学的想法,使父母意识到问题后果的严重性。
第二,找到室友、班级同学了解小张的生活现状,确认问题发展程度来制定帮扶计划。比如辅导员深入寝室教该生叠被子、发动班级干部、室友在学习工作之余带动小张参与一些课余活动。
第三,小张由于突然失去关怀、温暖、支持才会产生退学的想法,所以辅导员通过自身、班级同学给予小张“特别的关怀”,让其有家庭的归属感,使其减少思乡、思家的情绪。
第四是通过开展培养大学生自理能力的主题活动,有针对性对其进行帮扶。在活动中给予小张一定的肯定、表扬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第五是在与小张进行谈心谈话时,辅导员一定要小张明确自立对一个人成长成才的至关重要性。
第六是对小张进行感恩教育,让其明确父母养育我们、给予我们关爱,这些不是我们理所应当接受的,我们应该有一种感恩之心、有回报父母的意识。如果我们连自己都照顾不了,以后将如何照顾父母。
最后,对案例进行反思,做好工作笔记,以便日后开展工作。
第四步:相关启示。
当代95后大学生缺乏自理能力是一个普遍现象,现在的家庭基本上是2对1,甚至是6对1的照顾模式。所以对大学生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应该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
【点评】
本案例是典型的新生适应性问题,大一新生存在短时间的困惑、迷茫与不适应是正常现象,辅导员的工作就是通过教育与引导来缩短新生的适应期,使其顺利完成学业。该案例的作答辅导员的答题亮点在于实施办法“接地气”,该作答辅导员所提出的7个实施方法具有良好的逻辑性和可操作性,这正是实施方法应具备的性质,另外,该辅导员遵循了日常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即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困难来对症下药,在问题处理中,坚持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心理问题相结合。
不足:一是缺少分析环节,缺乏立论依据。案例分析的作答在第四届国赛以前是从关键点,解决思路,实施办法及经验启示进行剖析,第四届以后,将关键点改为了问题本质。之所以改为本质,就是要考察辅导员的聚焦能力,就是要体现辅导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所以简单的案例定性已经不符合目前案例分析的考核标准了。二是经验启示过于精简。案例分析的启示是拔高的、宏观的,是具体方法推演出来的精髓,所以精髓就有一定数量有限,一般我们通常建议从学生、辅导员和问题本身三个点进行升华。比如,从学生的角度,充分发挥朋辈引领作用,有效制定帮扶计划。从辅导员的角度,辅导员自身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文化素养。从问题本身的角度,我们要进一步健全新生入学教育机制,在原有入学教育基础上,侧重于以活动促交流,以关爱促成长,对于新生适应性不良问题要采取早发现,早入手,早解决,增强其实效性。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学会“借力打力”。比如在面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辅导员在处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朋辈辅导员的积极作用。因为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九零后甚至接近零零后,他们个性鲜明、思维活跃。这一代的大学新生对大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相应的,大学也面临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即如何与时俱进地培养好这一代大学新生。解决大学新生入学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引导其从各方面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高校在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的同时,要积极发挥学生朋辈辅导的作用。学生朋辈辅导员指从高年级(如大三、大四)中选拔一部分学习成绩优良、综合素质较高、组织能力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学生干部深入到学院的低年级(如大一、大二)班级中,每两名学生干部带一个班级,并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协助辅导员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学生朋辈辅导员通过成长伙伴的思想、行动的感染,使新生在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逐步实现其主体意识支配其外在行为,最终实现顺利适应大学生活、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成才的目标。但是学生朋辈辅导员是为配合、协助辅导员的工作而设立的,其工作只能是辅导员的重要补充,不是替代、取代工作。
【经典案例】
你的学生小张,家庭经济较困难,一天私下找你,向你倾诉苦恼,说周围的同学“无聚餐,不社交”,班级聚、舍友聚、社团聚、老乡聚、获奖聚,甚至连领到贫困助学金也要聚,聚多了自己经济负担不起,不参加聚会又会被冷落,作为他的辅导员,你该如何解决此事?
【辅导员作答】
第一步:关键点。
家庭困难学生,家庭困难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家庭困难学生因为周围同学频繁聚餐引起的人际交往问题。
第二步:问题本质。
此案例表面上是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和贫困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但问题的实质是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引导问题。
第三步:实施办法。
首先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到该班级学生干部了解此类情况的真实性及严重程度,比如:聚会次数、聚会人员、消费金额是否过大,以及这种情况是个别存在还是普遍存在,是在一个班级存在,还是在许多班级都存在,是否具有普遍性问题,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然后从三个纬度解决这一问题,与该生进行谈话,先了解此类情况对该生影响的具体情况,该生的具体经济状况,以及经济困难的具体程度,是否需要启动临时性经济资助,人际关系紧张具体情况和严重程度,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相联系,重点解决此类事情对该生造成的心理影响,难点在解决该生的对消费观和人际关系困惑,第二个纬度解决学生群体消费观念及思想问题,在班级范围内召开主题班会,班会主题为“同学情要不要仅仅靠消费维持?”组织同学们谈论这一现象,大学期间感情是同学间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处感情、要面子,通过频繁吃请的方式维系同学间感情或者一个班级的团结,那么这种感情观和团结观就是庸俗的价值观点。况且要是聚会更是超出了同学们经济承受范围,那就是本末倒置,如果一步影响到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就更加不可取了,最后一个纬度是实践的纬度,辅导员老师指出全部问题的核心是大学生应该有如何的理性消费观,号召班委带头开展节俭绿色增进学生间情感的集体活动,来抵制频繁聚会的过度消费行为。
第四步相关工作启示。
辅导员工作中要贴近学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些看似的学生中的小事,其实反映的是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现实问题。第二点工作启示是辅导员大学生思想工作实践中要有预见性工作思维,比如此类案例中,如果该年级学生入学后就按部就班进行大学生理性消费价值观教育就不会导致学生群体出现消费价值观偏差。
【点评】
该案例定性比较准确,浅表层面为贫困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本质上是全体学生的理性消费观引导问题,初步定性是准确的,但是解答不足之处为缺少对案例的原因深入分析环节,本案例如果抛去贫困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和学生群体消费价值观问题,造成案例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也就是如何看待人生价值意义、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这个终极问题。本次案例分析没有对案例原因分析到这个层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得分,但是案例分析在提出具体实施办法还是很有亮点,比如:在案例提出解决方案之前,先找到案例中公信力代表的第三方——学生干部,核实案例本身该名贫困生陈述的真实性和周围的同学“无聚餐,不社交”的现象的真实性,难得解决问题能够找到这个理性的逻辑原点,纵观同组很多回答同一问题的辅导员,在提出解决方案的实施办法环节普遍缺少核实现象真伪的关键环节,都在具体解决办法上假定该名贫困生陈述的完全属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高贵的理论品质——实事求是,其实辅导员无论在进行工作案例分析情境还是现实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情境都在解决两个问题——“规律”与“价值”,反思辅导员工作的全部内容都可以完全归结到这两个方面和这四个字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定是求规律与求价值并行,缺一不可,规律也就是实事求是,规律是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而价值是泛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辅导员工作往往是求规律与求价值两类工作交替出现,有时候对于一件事情的处理先要解决规律的问题,然后这个基础上才能解决价值引领的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中,有青年学生成长规律、教育学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三条主要规律,而在案例分析的答题实践中首先也要通过调查研究、访谈的形式检验案例给出现象的真实性,也就是求下“真”,符合人类解决具体生活事物和社会事物的真实过程。本案例在解决方案层面,解决方案逻辑清晰,易于操作,实效性强,分为个人、群体、实践三个纬度解决问题体现了该名辅导员系统性的实践观点。
【练习活动】
1.大一新生方圆,来自偏远山区,经济困难,到校以后,她不太会使用电脑,普通话方言味儿很重,因此遇到同学的戏弄。第一学年,方圆放弃了很多的课外活动,认真学习,可是成绩平平。方圆感到异常苦闷,产生了退学的想法。如果你是方圆的辅导员,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该如何处理?(第五届辽宁省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真题)
2.在国家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有两位同学竞争一个助学金名额,张三仅有特困证明,班级票选排名第一;李四则具备低保证,残疾证明等相关要件,但班级票选仅在中游。辅导员将两位学生找到办公室谈话,双方互不想让,都想争得这个名额,你作为他们的辅导员将如何选择和处理?(第五届辽宁省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真题)
本文转载
自微信公众号:
信仰行路人
信仰行路人
是来自沈阳高校一线的辅导员。
他们有坚定的信仰
他们用独特的视角解析一线的声音
用详实的图文分享生涯成长历程
长按 ↑ 二维码关注“信仰行路人”
长按 ↓ 二维码关注 “饶先发”
饶先发
这个平台分享
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
发布全国最前沿的学工资讯
介绍全国优秀的学生工作经验
为全国高校学生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
本期编辑:
梁涓湘(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挂职江西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