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提升282】“漫山跑马”要不得:辅导员边界意识的培育
平时工作中,断不了有机会和辅导员同事们聊天。话里话外,既感佩辅导员群体对工作的热情和付出,但是也能明显感觉到部分辅导员对大负荷工作的无力感和失措感。诚然,当今时代的辅导员工作,涉及的方面可以说是越来越多,实际工作中,需要辅导员投入精力的事情越来越多。虽然说,辅导员是年轻人高度聚集的群体,年轻人应该多承担些,这无可厚非。但是,话又说回来,一个职业要想良性发展下去,如此这般稍显无序的工作范围和职责的界定标准,长此以往,会从根本上动摇辅导员职业的发展后劲儿,必定难以为继。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聚焦于某一校、某一域的修修补补的举措,可能会解决一时、一地的问题,但若想从根本上,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那么,首当其冲的是如何厘清辅导员工作的边界,培养辅导员的边界意识。何为辅导员的边界意识?笔者认为,就是“辅导员”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有其自身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着与其他职业(校内外)自觉的分离性和断裂性。简单说来,在高校所有工作中,或者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工作应该有其专属的职责约定、价值归属和文化彰显。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实践中,厘清辅导员的工作边界,引导辅导员培育营建良好的边界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每个人辅导员工作的“利益攸关方”去思考。
一、既是厘清职责也是归溯本真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工作职责的界定明显存在理论与现实、制度与实践层面的剥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省或高校层面,对辅导员工作边界(或者说是职责)的规定是明确的,最起码是有明确的制度条文的,但是在具体工作中想要落实到位却并非这么简单。囿于学校或学院的传统沿袭,许多辅导员在工作中“不得不”分身,拿出相当多的精力去完成或应对非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虽然,辅导员对此颇有抵触,也许还会做出过不同程度和形式的“抗争”,但这种“抗争”往往会受限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许多工作还是不得不照样去做。
不管是从工作的界定上来说,还是从工作的实际执行来说,我们应该上下结合,厘清辅导员的工作边界,培育良好的边界意识,从根本上解决解决辅导员工作边界不清的问题,把辅导员从繁冗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引导其回归职业的初心和本真。只有厘清了职责,明确了边界,才能让辅导员轻装上阵,专心主业,才能提高工作实效和时效,深入推进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有效达成立德树人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既是尊重他人也是保护自己
厘清辅导员的工作边界,可以避免辅导员什么工作都“掺合”,避免让自己介入需要专业之人才能有资格从事的工作,以免因为处置不当承担不必要的职责。也许,在高校实际工作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貌似不一定都那么有“专业背景”,好像更多的是看人员的敬业态度,好像只要勤恳付出就行了,好像只是一个熟能生巧的问题。不过我们应该承认,即便这种工作之间的差别不是那么明显,但情况恰恰是相反,实际上他们各个工种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只不过我们往往缺乏一份关注和体认。
就拿与辅导员工作紧密相关的教务、保卫、心理健康教育、财务、后勤等工作来说吧。这些工作都有自己的规范约定和核心要件,假若让一个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非专业人士”——辅导员“上手”去做,显然不合适,也不科学。孰不知,专业之人为专业之事,我们都应该懂得这样一个道理。这种情形之下,不管是学校主管部门,还是辅导员自身,都要学会区别,到位而不越位,建立起明确的边界意识。说到底,这是一种尊重,是辅导员对相关部门人员人格尊严和专业水准的尊重,是相互之间对各自工作空间的尊重。当然了,这除了涉及到一个尊重的问题,还涉及到责任问题,因为只有工作边界清晰,责任也才能清楚界定。
三、既是延续传统也是推陈开新
之所以说,在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培养辅导员的边界意识既是延续传统也是推陈开新,这是因为,辅导员只有具有“强度”适中的边界意识,才能自觉不自觉的尊重并内化相关规范、制度、文化,延续职业的传统;才能有意识无意识的外化并固化其有效习得,彰显“辅导员”这一职业独具的气质和内涵。不管是对“辅导员”这一职业来说,还是对任何一种职业而言,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和技能的逐渐累积创新的过程,新进投身其中的人,都要对自己的职业的过往和传统有一个基本的尊重。
辅导员培养自己的边界意识,既能廓清自己的职业边界,又能沿袭职业的传统,同时又能对工作上的推陈开新提出要求。边界意识的厘清,培育了辅导员自身的场域意识,会有效激发辅导员自身对于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这对其工作创新会产生强大的助推,对帮助他们在最大程度上找到职业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无裨益。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临江仙哥
作者/山东师范大学心理中心 刘海江
编辑/梁涓湘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挂职江西理工大学)
审核/饶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