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大赛54】案例分析的方法与技巧
2012年开始,由教育部思政司主办、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承办的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成为有力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重要而有效的路径之一。学生工作案例分析作为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重要环节,是辅导员日常学生工作中触及最多、也是最体现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的环节。准确把握和分析学生工作案例,无论是对于参赛应试还是对于实际的学生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分析环节概况
学生工作案例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学科原理、方法、策略等,解决学生平时遇到的疑难问题的全过程、全环节的情境描述。案例中渗透了学生工作理念,展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辅导员日常工作中接触的每一位学生、每一个事项,归根到底都可以归纳为一个学生工作案例。因此,对学生工作案例的准确分析和把握是辅导员的一项基本工作能力,这也成为了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重点考察内容。在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设置案例分析环节,旨在考察辅导员综合运用有关法律法规、教育学、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考验辅导员发现、分析和解决学生具体问题的能力,检验辅导员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危机处置与预警能力。从中还可以发现辅导员对特殊群体学生教育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辅导员的思考研究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案例分析环节对辅导员工作能力的考察是全方位的,与辅导员的工作实际契合度高、针对性强,是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重要环节。
二、案例分析环节的方法及技巧
(一)明确作答步骤
在案例分析环节,作答步骤是基础。明确了作答步骤,案例分析的大框架便搭好了,其他就是在这个框架内充分发挥参赛选手的智慧和个性,把案例解说清楚、分析透彻。一般认为,学生工作案例分析的作答步骤主要如下。
1.简要介绍案例背景
由于评委和观众已经通过主持人介绍等途径获知了案例的内容,因此参赛选手无须再对案例本身进行详尽介绍,只是作为开场白一两句话简单介绍即可。这既避免了重复累赘,更是为选手充分阐释本人对于案例的理解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2.研判问题关键点
关键点既是评委的给分点,又是后面“解决思路”和“实施办法”的发散点,正确找出工作案例的关键点,是准确把握分析案例的重中之重。
3.提出解决思路
解决思路是参赛选手针对案例关键点所设计的问题解决路径,解决思路既是对“问题关键点”的展开,又是“实施办法”的灵魂。
4.阐述实施办法
在解决思路的指引下,充分结合案例实际特点,阐述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解决方法。
5.总结经验启示
一个学生工作案例的完满解决,总会给学生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辅导员应该及时总结这些经验和启示,做到举一反三,有备无患,触类旁通。
(二)掌握作答原则
1.针对性
案例需要定性,即通过对案例内容的分析,明确案例的本质,如该案例是属于寝室人际关系相处问题,还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等。提供的案例既可能是单个问题,也可能是复合问题。只有细心审题,准确定位,才能有针对性地阐述分析,不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2.系统性
表达要有层次,即通过先后有序、主次分明的讲解,向评委和观众阐释对案例的原因、对策、启示等方面的看法;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考察案例,会让我们的分析更加到位和透彻,避免出现武断的情况。
3.规范性
首先是程序规范。在比赛中,要让评委非常清晰地听到参赛选手的答题,选手最好按照案例背景、问题关键点、解决思路、实施办法、经验启示等5个方面进行阐述,并且要强调这5个方面的标题。其次是语言规范。在答题中,尽量使用规范、科学、学术语言,体现较为全面的知识储备。
4.操作性
要注重实际,即选手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对策,一定要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案例分析不能仅停留在概念剖析,重要的是要“落地”、“接地气”,要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要防止纸上谈兵、夸夸其谈。
5.启示性
经验启示重点考察辅导员的工作视野和分析能力,要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意识。将案例从多角度、多思维来考虑、分析、判断,得出更广泛的经验启示。启示部分要有些学理的思考,从点到面、从微观到宏观、从个案到共性,以前沿理念、最新研究、学术方法来答题阐述。
(三)厘清备赛思路
备赛思路是指选手在参加案例分析环节比赛时所采取的作答切入点和分析套路。清晰的备赛思路可以帮助选手应对各种类型的竞赛案例。针对案例所采取的实施办法是案例分析环节的重点。一般来说,备赛思路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组织支持系统
高校学生工作是一个学校、家庭、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处理分析有关学生工作案例时,我们也应时刻注意运用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个支持系统来统筹协调解决问题。
2.人员支持体系
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相对应,充分挖掘这三个支持系统中的人员支持体系,也将会对有关学生工作案例的解决起到重要作用。这些人员支持体系主要包括高校各级领导(学校、学院、学工部的领导等)、专业人士(如心理专家、专业老师等)、社会力量(医生、警察、消防等)以及班主任、学生干部等。
3.关注特殊群体
特殊群体往往是我们学生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也是案例分析环节中出现最多的。这些特殊群体主要体现为学业困惑、经济困难、就业困苦、身心困扰、信教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等,我们应该仔细研究每类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特点和对策。
4.完善信息平台
畅通完善的信息平台往往能助辅导员一臂之力,尤其是在新媒体力量势不可挡的今天,离开信息平台很难有效地做好学生工作。这里所指的信息平台可以包括信息化管理系统(入学系统、离校系统等)、学生档案系统、学生工作台帐系统,以及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建立起来的自媒体信息平台。
5.建立预警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警机制是处理许多突发学生工作案例的重要基础。学生工作的预警机制突出表现为建立有效的“五早”机制,即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
当然,备赛的内容还有很多。赛前充分梳理日常的处置方法和相关做法,就能在大赛中游刃有余,不至于无话可说。行之有效的答题方法会帮助辅导员从各种各样的学生工作案例中得到解放,不仅有助于赛出水平,更能有效地提升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案例分析环节题目类型分析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必然要面对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的学生工作案例。面对看似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学生工作案例,如果我们细心地加以总结归纳,找出他们隐藏在个性外衣背后的本来面目,就会发现其实这些案例都是有规律可循,有共同的发生、发展轨迹的。
根据笔者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和研究,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学生工作案例,主要有六种类型:思想教育类、指导服务类、事务管理类、突发个案类、情感人际类、心理辅导类。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吃透了各种类型学生工作案例的特点,我们就能游刃有余地分析解决日常工作中的绝大多数学生工作案例。
(一)思想教育类案例的分析策略
思想教育类的学生工作案例是指辅导员在主流价值观的指导下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人生观念时的学生工作事例。这类案例主要包括大学生文明行为、党建工作、网络育人、民族学生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学生干部成长教育等。
分析思想教育类学生工作案例时,我们要把握四个方面。一是“问题在成长”。这类案例大多数是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每个学生个体基本上都会或多或少遇到,是个普遍性的问题。二是“关键在沟通”。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沟通交流,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谈心谈话,化解学生心中的矛盾冲突。建立学生骨干舆情搜集队伍,及时将学生中的思想状况变化反馈给辅导员,便于及时处置。三是“重点在教育”。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和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成功在机制”。辅导员要逐步建立长期有效的教育机制,如学风建设帮扶机制,民族学生关爱机制、学生干部培养机制等。
(二)指导服务类案例的分析策略
指导服务类的学生工作案例是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迷茫、困惑和问题,急需辅导员引导、帮助和指点的各种事例。这类案例主要包含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学业规划指导、生命教育、心理减压、延长学制学生管理及重点学生群体关注等。
面对指导服务类的学生工作案例,我们要把握四个方面。一是“问题在迷茫”。这类案例的学生一般都出现了某种选择性迷茫,自身处于无奈、无助的状态,辅导员应该通过科学有效真诚的指导,帮助学生走出迷茫。二是“关键在指导”。
在这类案例中,辅导员不仅是一名忠实的倾听者,更是一名人生导师,全面、合理、有效的指导是学生最需要的。因此辅导员应该通过较为清晰的思路、全面的分析给予学生亟需的帮助。三是“重点在方法”。辅导员要充分使用平时积累学会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分析各种选择的利弊,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引领工作。四是“成功在个人”。个人因素是成功的根本。在这类案例中,辅导员的角色应该是陪伴、参谋、鼓励、指导服务等,切勿喧宾夺主成为主角。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通过征询家长意见、听取朋友建议等,最终由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也切勿给学生下结论、拿主意、贴标签。
(三)事务管理类的分析策略
学生事务管理是指辅导员通过非学术事务和课外活动施加教育影响,以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活动。这类案例主要包括奖惩助贷、寝室建设、转学转专业、新生始业教育、医疗及商业保险等内容。
面对指导服务类的学生工作案例,我们要把握四个方面。一是“问题在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机制制度是事务管理服务的基本保障和基础。所以,这类案例普遍的原因是制度不健全,工作流程不规范,操作公开透明度不够,或者是学生不了解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办事流程。二是“关键在公正”。辅导员、班主任、相关教师及学生干部在开展日常事务管理服务过程中,是否按章办事、操作规范、透明公开是这类案例处理的关键。三是“重点在服理”。辅导员能够依据已有的制度,客观公正地通过讲事实摆道理,让学生心服口服,从而化解问题。四是“成功在学习”。辅导员、相关教师以及广大学生要认真学习相关规章制度。新生进校前后必须要认真学习《学生手册》,特别是通过新生服务网等途径,引导新生在未入学之前就学习相关规章制度,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
(四)突发个案类的分析策略
突发个案类学生工作案例是指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的不可预测、不具普遍性的与学生工作有关的事例。这类案例的特点在于不确定性、紧急性、往往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处置对策也具有非常规性。这类案例常见的有学生突发伤害事故、学生打架斗殴、自杀、传销、罢餐、离校出走、偷窃、精神疾患突发、非法宗教组织、组织游行、网络煽动等。针对突发个案类学生工作案例,我们要把握四个方面。一是“问题在突发”。这类案例都基本具有不可预测性,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预防发生,但高校中仍然保持一定的数量。二是“关键在速度”。一旦这类案例发生,及时处置就很关键。
一般情况下,相关人员必须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确保生命安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三是“重点在预案”。所谓“有备”则“无患”,周全合理、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是学生工作的必备内容。没有完善的突发预案机制,会导致临场手忙脚乱,缺乏有效的联动响应,最终导致事件处置的失败。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预案,更要加强预案的演练工作。四是“成功在处置”。这类案例做到有效、规范处置,可以将困难或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减少负面影响。
(五)情感人际类的分析策略
情感人际类的学生工作案例,是指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不能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的情感关系而需要辅导员介入处理的学生工作事例。这类案例往往涉及多方,各方之间关系微妙,特别需要考验辅导员的协调能力。这类案例主要包括寝室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失恋、单恋、同性恋等。
面对情感人际类的学生工作案例,我们要把握四个方面。一是“问题在情商”。情商是指个人感受理解表达运用情感的能力,如何提高情商关系到学生人际交往和谐与否。大部分人际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个人情商引发。二是“关键在沟通”。沟通不够是引发各种情感人际矛盾的所在。辅导员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真诚细致的沟通,化解当事人之间的隔阂、矛盾、误解,让有关各方重归和谐。三是“重点在技能”。缺乏交往所需的基本技能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朋友,如何维持友谊、化解矛盾,如何在恰当的时候表达好感、爱心,以深化友谊,导致自己不被别人理解、欢迎,使自己变得形单影只。四是“成功在平时”。辅导员通过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引导广大学生建立温暖的班集体或寝室集体,教给学生基本的交际技能,启发学生化解交往中的矛盾等,将大量工作做在平时,渗透在点滴。
(六)心理辅导类的分析策略
心理辅导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重点领域之一。此类案例是指学生在学业、生活、情感等方面因为心理调适失衡所导致的学生工作事例。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学习压力增大、就业竞争加剧、社会贫富拉大、价值多元化趋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高校中受到心理困扰的学生比例出现上升的态势,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极端案件时有发生。因此,作为辅导员要特别重视和做好对心理辅导类学生工作案例的分析研判。此类案例主要包含新生适应、考试焦虑、学业压力、就业心理、网瘾、强迫症、抑郁、社交障碍等情况。
心理问题一般分为发展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面对心理辅导类学生工作案例,我们需要更加仔细研判该案例中当事人属于哪一类问题。案例当事人与自己一贯表现或跟大多数人的行为习惯发生较大差异,或者与当时情境发生相当大的差异,比如出现了幻觉、幻听、妄想、思维奔逸等现象,可以初步判断为障碍性心理问题。
所谓发展性心理问题,主要是指个体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特别是对自我能力,自我素质方面的认知,其心理素质及心理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全面的发展。发展性心理问题针对的是心理健康、身心发展正常的个体,但在发展方面仍有潜力可挖,心理素质尚待完善。这类案例我们把握四个方面。一是“问题在情绪”。这类案例是由于当事人自负或缺乏自信、志向愿望过高或偏低、责任目标缺失等方面原因造成的情绪异常。二是“关键在引导”。辅导员第一时间介入、引导学生,总体会有良好的效果。三是“重点在解困”。辅导员运用心理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在同情理解学生情绪的同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拾信心。四是“成功在关爱”。通过高校建立不同层面的关心关爱机制,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关注个体学生面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问题基本可控或解决。
对于障碍性心理问题,也就是心理疾病。一是“问题在疾病”。情况发生后,辅导员应该尽快安排学生到正规的专门医疗机构治疗,高校内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辅导员更加没法解决这类问题。二是“关键在早知”。虽然辅导员没法解决障碍性心理问题,但是可以通过我们的信息渠道,第一时间发现障碍性心理问题学生,为后面的有效治疗提供了时间保证,不至于出现突发危机事件。三是“重点在统筹”。辅导员要整合各方的力量,一起来解决这类问题。比如,该案例发生后,辅导员把握不准,可以寻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力量来判断是否是心理疾病。然后,可以寻求专门的医疗机构给予治疗。这其中,出现比较多的情况是当事人或当事人家长不认同当事人有心理疾病,或不配合到医院治疗,所以需要更多的力量来帮助解决。四是“成功在治疗”。障碍性心理问题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等基本控制病情,再配合定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
(文章转载微信公众号:《高校辅导员》2014年3期/四川辅导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