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看两岸青年大声说“爱”丨《我们爱》温暖上线

文汇报 2018-07-04


上海与台北,不同的城市,相同的感受。银幕上,平行蒙太奇的镜头展现着两座城市的繁华街景,一张张年轻的脸庞讲述着双城生活中充满爱意的故事……

 


今天(6月24日),“We爱·两岸青年短片大赛”主题定制合拍短片《我们爱》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专场展映活动中正式发布,与17部优秀参赛作品一起,登上了大光明电影院的大银幕。


戳视频

观看微电影《我们爱》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5176jvmlx&width=500&height=375&auto=0



同步拍摄 拉近两岸距离

 

影片《我们爱》由两岸青年电影人合作拍摄而成。在共同制定拍摄方案后,影片在两地同步取景拍摄。一个月时间里,两岸摄制团队走上街头、走进校园,走访了20所两岸高校的数十名青年,用镜头讲述上海、台北两座城市青年人对爱的理解和感悟。






“第一次来大陆的时候我其实特别紧张。”影片伊始,在加拿大出生,在台湾长大的上海音乐学院学生史博伟这样说道。他告诉记者,三年前第一次踏上上海的土地,就被这儿的热闹繁华深深震撼。但面对川流不息的人群,他有些手足无措。好在不久他就发现,这里其实和台北很像:便利快捷的生活、热情友好的人们、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没有理由不爱上这里”。




当两地街景在画面上交叉闪现,恍惚间,竟分不清究竟身处何地。相似的城市记忆,相同的路名与地名……上海与台北,常常被认为是“姐妹”城市。 “当收到海峡另一边传来的拍摄素材,我们很惊讶两座城市竟如此相似。”上海摄制团队成员郝新莉告诉记者,自己没去过台湾,但镜头里的市井生活、人物百态都是如此亲切,并不像想象中差别巨大,感觉自己与台湾的距离瞬间被拉近了。

 


交流互通 学会欣赏差异


“颜值高、活力多元、可以实现梦想……”,“有韵味、软绵绵、人文情怀重……”影片中,两岸青年用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词汇来形容上海与台北。其中有城市之间的差异,更能感受到两地的共通之处。



史博伟的室友徐均朔来自福建,但他生在台湾,父亲是台湾人。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剧专业的他已经决定毕业后留在上海发展。“大到城市交通,小到移动支付,上海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徐均朔告诉记者,选择上海的原因不仅是生活便利,更是未来的发展机会。近年来,上海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无论音乐剧话剧都很受重视,和世界各地都有合作,这让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上海外国语大学大四学生小朱从初中开始跟随父母从台北搬到上海定居,但每年依然会回台湾。常年往返两地,令她感受最深的是,大陆的变化速度已经超出了许多台湾人的想象,但两地都有值得对方学习的地方。她希望自己的两个“家”都能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开放的心态去经营和发展。



正如本次大赛导师、大陆导演郑大圣在大赛开幕时所说,大赛给两岸青年提供了分享交流的机会,两岸青年能够透过镜头分享差异、理解差异,从而欣赏差异,这是非常重要的。



大爱无言 一起为爱点赞

 

爱,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超越地域,联结人心。本次大赛评审、台湾资深电影监制陈鸿元说:“把‘爱’呈现给观众是一件令人幸福和感动的事,让我充满期待。”

 



“We爱·两岸青年短片大赛” 收到的参赛作品,大多选择了身边的普通人作为主角。而这部影片《我们爱》则采用了最直接的方式,让两岸青年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大声讲出对爱的理解。“爱不仅是陪伴,也是一种牵挂。” 徐均朔说,他的姑姑去年来大陆看他,尽管10多年没见,但姑姑依然记得他最爱吃台湾的“酒蛋面”,特地亲自下厨做给他吃。身处两岸的一家人,因为爱的纽带而紧紧联系在一起,不因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而改变。


在影片拍摄制作过程中,令台湾摄制团队印象最深刻的是,尽管身处两地,但两岸青年对爱的感悟惊人相似。有人说“爱是家人的一顿晚餐,或是朋友间的一个鼓励”,有人说“爱是非常细微的,可能是一杯水,一束花,一通电话”,还有人说“爱是一张船票,往返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两岸青年用镜头表现的是生活点滴中爱的缩影,汇聚成两岸血脉相连的大爱。

 


影片最后,两岸青年用身体比出了一个个爱心,一起为爱点赞。镜头拍下的,或许只是沧海一粟,“我们爱”的故事,还在延续。



策划丨王蔚

文、编辑丨蒋竹云

图片丨王蔚、郝新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