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用丨看《敦刻尔克》前必须了解的6件事!不再"烧脑"的诺兰还有什么值得期待?

2017-09-01 小文 文汇报


从外星回归地球,《星际穿越》之后,时隔三年,诺兰携史诗巨作《敦刻尔克》回归,他并没有辜负粉丝的期待,贡献出了又一神作,延续了“诺兰出手,必属神作”的超高口碑。



昨天,《敦刻尔克》已经在大陆进行了首映,今天已正式上映!你是否已经买好了周末的电影票?


想要看懂诺兰的作品,还真得提前做做功课!小文今天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份观影指南,送给即将去看电影的你!


历史背景: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讲述的是二战时期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纳粹德国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西欧。1940年5月21日,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


形势万分危急,敦刻尔克港口是个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持续攻击的目标。如果四十万人从这个港口撤退,在德国炮火的强烈袭击下,后果不堪设想。


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他们的计划是力争撤离3万人。这支杂牌船队就在这样危险的情形下,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33.5万人。



而这次事件之所以被称之为奇迹,一大原因是在英法盟军已经准备好悼念这四十万战士的时候,德军元首希特勒,下了一个至今都匪夷所思的命令:停止进攻。


这是二战史上谜一样的决定。


一种说法是因为德国陆军担心地形不利造成装甲部队大量损失,而空军认为可以完全消灭英法联军,导致希特勒决断错误;还有一种说法是希特勒有意放走一部分英军,便于日后与英国媾和。不管是哪种原因造成停止进攻敦刻尔克,这次战役,为英国保留了继续坚持战争的最珍贵的有生力量。


正是因为敦刻尔克大撤退,才有了后来的诺曼底登陆,盟军反攻,可以说这次事件对二战最终结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敦刻尔克大撤退,世界历史将大大改写,全世界臣服于纳粹也未可知。


拍摄初衷:从小受敦刻尔克精神的浸润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成为了半个多世纪之前的历史,但是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盟军的无畏和英勇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不朽的精神存在于后人心中。


诺兰的祖父就是在二战中英勇献身的飞行员,他从小就受到敦刻尔克精神的浸润。


“我总是在寻觅那些能打动我的故事。”他说,“我从小听着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故事长大,而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长大后的诺兰曾经乘小型游艇穿越英吉利海峡,狂涛怒海的艰苦旅程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使他切身体会到那些前往敦刻尔克救援被困同胞者的不易。


那些实施救援的英国普通民众当年不畏生死,驾着各类船艇,穿越英吉利海峡的风浪以及德军轰炸的炮火。



从那时起,诺兰便产生了拍摄一部有关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影片的想法。


在诺兰看来,“这是人类历史最伟大的一页,也是我人生中听过最离奇的故事。”


团结、希望、抗争、永不放弃的精神……是敦刻尔克留给人类的共同遗产。


诺兰曾说,这部电影是他给自己50岁的生日礼物,《敦刻尔克》也许是他心中那种至高无上信仰的最好体现。


诺兰不是想简单地重复历史故事,而是希望给观众带去一种沉浸其中、与影片人物产生共鸣的体验,通过镜头把观众带到那个慷慨悲歌的岁月、炮火纷飞的滩头、硝烟弥漫的空中、漆黑冰冷的海面下,去感受与银幕中的英雄同生共死的情怀。


76页剧本,三条线索交叉并行


诺兰的电影大多以情节复杂“烧脑”著称,《敦刻尔克》剧本却十分简洁仅有76页,但简约不等于简单,他用独特的叙事结构重新演绎战争状态下人的恐惧,从陆、海、空三个角度讲述故事


陆地一周:英国士兵试图逃离海滩,在轰炸中幸存;



海上一天:民用船主想尽自己的力量拯救士兵;


天空一小时:皇家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和德国战机对抗。


海陆空三条线索并行又交叉,每条线索的时间跨度分别是小时、日、周。


三条不同的时间线的故事来回拼贴是影片的独到之处,这种对时间的处理抓住了这桩历史事件的核心——时间。


如何将三者以精准的剪辑融为情绪连贯的整体,通过操控时间来增强戏剧效果和故事内涵?这是诺兰对自己的新挑战,对观众来说也是更添看点。


诺兰放弃了自己最卓著的数理智力结构,转而跋涉在被命运驱使的无意识之海。许多一闪而过的人、事、对话,不及细想,但电影结束后又会细思恐极,这就是《敦刻尔克》在一些人眼里是神作,但在另一些人看来是被过誉的根本缘由。


凡人的一声叹息,战争背景下的生存故事



大撤退的结案陈词早早写在历史教科书上,唯一存疑的不过是纳粹德国为何放弃大胜局面的动机。但披着伦敦浓雾杀入好莱坞的诺兰一点都不纠结于史学研究者或者阴谋论家的观点,远离他们,只讲述一小队人的逃亡。


从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到伊斯特伍德的《父辈的旗帜》,我们看惯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业,不妨听一听凡人的一声叹息。这是导演诺兰做出的一种“撤退”。




真实的历史里,敦刻尔克大撤退从来不是一场胜利。诺兰从一开始就清楚这件事的性质:他的祖父曾服役于英国空军,并于战时牺牲。他从小耳濡目染的“敦刻尔克精神”也绝非骁勇善战的代名词,而是逆境中的勇气、决心和团结。甚至,电影《敦刻尔克》与少年诺兰在课本上习得的那个敦刻尔克也有不同。它不是丘吉尔修辞术中“败而不败的撤退”,不是“日后孕育出胜利的伟大的撤退”,也不见得有历史教材里那个抽象的“人类命运转折点”的气概。


不把撤退美化成爱的史诗,而是构建起每一个士兵、营救者的恐惧和不确定,这是诺兰对这场战争的价值取向。所以他克制住自己对英雄主义的渲染,只谨慎地呈示普通人在战争里的“生存即正义”,微观的、当下的、知觉的、行动的,简言之就是战争背景下的个体逃生经验。


处宏大叙事中的每一个年轻的士兵,他们对生存的渴求和回家的愿望同样值得铭记。诺兰曾强调《敦刻尔克》并非战争片,而是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



胶片制作:更接近普通视觉的沉浸体验


不得不提的也是《敦刻尔克》最大的、最毋容置疑的好处:它是三年多来第三部用70毫米胶片制作的电影。前两部是2014年诺兰的《星际穿越》和2016年昆汀的《八恶人》。


和数位设备拍出来的影像相比,胶片电影会带有一点点模糊感,更接近正常视觉,感觉会「更真实」。而数位设备拍出来的影片,则会更「干净」,甚至有种「比现实还要清晰」的感觉。


Nolan将他的这部电影称为「不用戴头设就能看的VR」,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当然,前提在于得去到合适的影院。最优的观影选择是到荧幕比例为1.43:1的IMAX影院(这是IMAX胶片摄影机实拍比例),并且最好可搭上IMAX最新的雷射投影。



另外,虽然《敦刻尔克》也有使用电脑特效,但由于胶片影片自带的「噪音点」和小粗糙感,因此看起来会比数位设备的特效更为真实。


此外,为了营造无声的压迫感,导演又参考了许多默片拿取灵感,如1924年的《Greed》、1927年的《Sunrise: A Song of Two Humans》,当然还有史提芬史匹堡的经典《雷霆救兵》。




当下电影业的形势,似乎跟1940年敦刻尔克事件发生时的欧洲很像。有人这样比喻,3D、CG等等科技“装甲部队”,已经攻占了90%以上的电影圈。诺兰以及昆汀等一小撮导演面对的战局,相当惨烈。全世界已经数字化,可诺兰这些导演还在坚持用胶片拍摄、胶片制作最新的电影。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是随时可能陷入胶片放映的缺失。


但这批导演的前景,现在看来也可能与“敦刻尔克”类似,或许会是改写史册的序章。藉由70毫米胶片,诺兰把观众召唤回二战时期的敦刻尔克。薄雾蔼蔼的天色下,颗粒感明显的画面,穿过岁月,跋涉到历史难以言明的地带。今天被3D或者越来越清晰的数字拍摄支配的观众,开始越来越稀罕退守在胶片时代的这种观感。


这样看来,诺兰在拍摄手段上对胶片的固执,退即是进。而看完《敦刻尔克》,谁又能说,其他方面不是如此呢?


大师配乐:逼近心跳的“滴答声”


在写剧本时诺兰参照了错音的音乐原理,把海陆空三条线索交织,营造出不断加强的紧迫感,配乐则与之相辅相成,画面和音乐高度匹配。


诺兰表示,《敦刻尔克》 音画对位程度是个人作品最高的。此外,配乐加入的时钟秒针滴答声别出心裁令人印象深刻,也对营造紧张的氛围助力匪浅,有趣的是这滴答声来自诺兰的怀表。


担纲配乐的是业内大师汉斯·季默,他曾与诺兰五度合作,其中《盗梦空间》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提名。而包括汉斯·季默在内的幕后团队集结行业精英,且多是从《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


影片90%以上时间处于汉斯·季默模拟时钟滴答制作出的“谢帕德音律”,那逼近心跳的音效,时时在提示观众“时间,生存”!


祝大家观影愉快!

欢迎与小文分享观影感受



综合文汇报首席记者王彦《敦刻尔克:导演诺兰的“大撤退”》、奇观电影、新片场等


编辑丨蒋竹云


为你推荐

刚刚!孙杨!职业生涯第100金!

揪心!父亲开车从9岁女儿身上碾过,疑似转弯盲区!

惊呆!隐形眼镜5个月忘取出?21岁女孩右眼突失明 竟还有人眼里卡了27片忘取!

与25部经典文学的上海相遇,青年学子品读大赛向你征稿!附评委亲授获奖秘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