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不走“暗黑”套路,凭啥扣人心弦?| 刑侦大剧《莫斯科行动》热播:还原中俄列车大劫案,用真实力量感动人心

2018-01-14 张祯希 文汇报

▲中国警察在不亮武器和身份的情况下,对犯罪分子目进行了逐个击破。


由夏雨领衔主演,上海出品的电视剧《莫斯科行动》正在播出。这部改编自1993年中俄列车大劫案的电视剧虽不算收视爆款,却口碑颇佳,目前网络播放量突破一亿,网络评分达到8分。这对于一部类型化国产电视剧而言,是不错的成绩。


近年,《心理罪》《余罪》《白夜追凶》《无证之罪》等多部设定新颖的网络剧横空出世,将沉寂多年的国产涉案剧再度炒热。与这些作品相比,取材自真实事件的《莫斯科行动》在内容呈现上“本分”得多。在这部电视剧中几乎找不到近年这类题材作品中常见的“吸睛套路”与“爽感法则”——没有血腥恐怖的犯罪现场,没有猎奇的犯罪心理描写,更没有秒杀凡人的高智商神探。观众看到的是一群在异国没有执法权,一开始手里只有擀面杖的中国警察,如何凭借胆识、智慧与坚韧,调动一切人际资源,在与犯罪分子的一场场较量中,最终伸张正义的故事。



更难能可贵的是,除了环环相扣的脑力激荡,击中观众记忆点的更是剧中这群为人民的安危与财富默默付出的中国警察群像。这让人们看到,涉案题材作品在猎奇、刺激等商业吸引力法则之外,还有承载更多人文、社会命题,展现高尚精神价值的潜能。


不血腥不惊悚,撬动看点的是环环相扣的“设局”、“破局”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批中国商人涌入俄罗斯“淘金”。1993年五月,一班从北京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遭到多伙匪徒抢劫,多人被打伤、刺伤,有妇女遭到强奸、轮奸,造成了中国公民巨大的财产损失。我国警方派出专案小组,远赴俄罗斯,一场曲折惊险的追缉之旅就此展开。《莫斯科行动》便改编自这一真实大案。导演张睿介绍,这一案件极具“纪实性、影响力以及传奇性”,电视剧在绝大部分情节还原事实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戏剧艺术上的加工。



与以“罪犯是谁”为最大悬念的探案剧不同,《莫斯科行动》中身处莫斯科的涉案团伙从一开始就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只是当年中国警察在俄罗斯没有执法权,案发后又没有受害的中国商人敢于第一时间站出来指认嫌疑人,这才让犯案团伙钻了法律的空子。为此,夏雨饰演的陈尔力带领着一支中国警察秘密小分队来到俄罗斯,驻扎在中国商人云集的莫斯科小旅馆,以“倒爷”的身份为掩护,暗中查找着中俄列车大劫案的情报线索,试图将在逃涉案嫌疑人全部抓捕归案。中国警察如何在不亮武器和身份的情况下,对四名犯罪分子头目进行逐个击破?成了电视剧的最大看点。


答案已知的情况下,观众追不追,全看正邪双方彼此“设局”、“破局”的精彩程度。从目前播出的剧情来看,几场“心计较量”环环相扣,颇具看点,甚至带出了当地复杂的人际网络。以智擒朱三为例。陈尔力故意招惹当地黑帮,并冒充朱三手下,在朱三试图抢劫中国市场之时,挑起双方矛盾,致使其当街火拼,被俄罗斯警方逮捕。据导演透露,当年的案件确实涉及到俄罗斯黑帮,但这些人在事件中到底做了哪些事情没有人说得清,电视剧对这一桥段进行了戏剧化的处理。正是这种不夸张不狗血的合理情节加工,为真实案件的传奇性呈现加码。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这起案件的抓捕过程大部分发生于莫斯科,为了真实还原,剧中80%的剧情在俄罗斯实景拍摄,剧组在莫斯科一拍就是三个月。剧中不但有中国演员还有百位俄罗斯演员需要协调沟通,而为了还原历史背景,剧组更需要费力找来有当年质感的家具与汽车。可以说,30年前的莫斯科风土人情也是该剧的一大看点。


▲图为俄罗斯女演员娜杰日达·米哈尔科娃,30年前的莫斯科风土人情也是该剧的一大看点。


没有“最强大脑”,还原一批跨越国境全力守护国人安危的普通人


真实可信的人物设定亦是《莫斯科行动》的一大亮点。调查小分队中的中国警察各有各的性格特点,阅历背景也各不相同,却都与“执行任务中的人民警察”这一身份贴合。他们凡事不出风头、时刻保持警惕的作风,确保观众不跳戏,总能被带入到紧张的探案氛围中。


导演介绍,为还原真实的人物,主创团队在拍摄前对几位警察原型都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和了解,最终将参与案件的九位警察浓缩到了如今这五个各有所长的角色身上。他们中有陈尔力这样有勇有谋的团队领袖,有精通俄语的学者型新人,有拳脚颇佳的格斗形人才,有善于同人打交道的年轻警察,也有经验丰富不苟言笑的老警察。没有料事如神的“最强大脑”,甚至没有武器,他们更像是一群普通人,凭着对责任的坚守、精密的布局以及偶尔的灵光一现,舍命完成着这项跨越国境的艰巨任务,为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公民讨回公道。


▲没有料事如神的“最强大脑”,甚至没有武器,这群人民的守护者更像是一群普通人。


这份伟大与付出之所以感人,来自于真实的力量。《莫斯科行动》中有枪战与搏击的场面,中国警察在破案过程中遭遇着巨大的生命威胁。这样的呈现并不夸张,陈尔力的原型人物,时任北京铁路公安处副处长的程亚力回忆,当时匪徒手中有鲨鱼抢、德国五连发,而中国警察手里却只有擀面杖与弹簧锁,办案难度极大。但在参与如此危险的行动之前,人民警察却不能向家人透露半分。


在程亚力赶往莫斯科的前一天晚上,参与行动的警察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回家看看。因为年幼的儿子已经睡着,他便在家里的小黑板上写下留言:“爸爸出差要到很远的地方,在家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爸爸,亚力”。程亚力当时觉得,这句话很有可能是诀别之词。



文 | 文汇报记者 张祯希

原标题《不走涉案剧“暗黑”套路的《莫斯科行动》凭啥扣人心弦?》

编辑 | 王秋童


为你推荐

妻子怀孕,男子要求全小区住户把猫狗送走…

青春,珍贵莫过于不朽的风骨丨《无问西东》上映,它让人看到了中国青年该有的样子

新华社又公布一批禁用词,涨知识!

《风筝》今日收官:这一只永不断线的风筝,链接了我们对英雄的向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