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世纪珍贵老照片:红房子、老大昌、龙凤金店...捋捋淮海路的“前世今生”

文汇报 2019-05-25

闻名遐迩的淮海路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绿茵摇曳的梧桐见证了淮海路面貌的巨变,鳞次栉比的楼宇展示着淮海路商业能级的提升。如今老字号、新品牌,在这里交织相融,走在淮海路上,关于她的“前世今生”你是否了解?


路名更替

淮海中路辟筑于1900年。辟筑之初,东段名西江路,西段名宝昌路,后又统称宝昌路。1915年更名为霞飞路;1943年更名泰山路,1945年,又宣布改称林森中路1950年5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为纪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淮海战役,将林森路改名为淮海路


洋人最先开设在霞飞路上的综合大药房

▼ 1900-1910 洋行洋酒店开业


在宝昌路东端出现一些小型的洋货洋酒店:泰昌洋行、恒来和记绸布庄、永亮药号、乾泰兴茶叶号。


▼ 1920年前后 大批俄侨商店开业


伴随居民区的发展,商店逐渐增多,并开始出现专营商店。


随着大批俄侨定居上海法租界,霞飞路中段俄侨社区逐渐形成开始出现大批俄侨商店。仅1926-1928年间,就有一百多家俄侨商店在霞飞路上开张,购物与消费环境之雅,设施之舒适,堪称上海之最。


俄侨开设在霞飞路的照相图片店


俄侨开设在霞飞路的咖啡店


霞飞路上的俄国侨民


▼ 上世纪30年代中期 华商崛起


全路俄侨商店已不下五六百家。在俄侨的带动下,各国商人纷沓而至,同时期,霞飞路上华商崛起,在与俄侨为主的外商竞争中,山东籍商人以通晓俄语、谙知俄侨生活习性的优势,成为霞飞路商战中的成功者,当时新设的8家华资百货店,店主全是山东籍商人。如福利面包公司(后改哈尔滨食品厂)、东华哈尔滨俄菜馆和兰村西菜社。


福利面包公司


上海哈尔滨食品厂的前身是“福利面包厂”


▼ 1937年 大批商店迁来霞飞路


八一三战起,大批受战争影响的商店也迁入霞飞路。


如镜华照相馆、万金记旧货店、西门子钟表店、元昌参店、天昌首饰店等一大批商店从南市、虹口、闸北迁来;中国银行总行、交通银行总行、中国国货银行总行、中央储蓄会办事处、金城银行上海总行、中国农民银行上海分行办事处、大陆银行上海分行等以及大批钱庄、典当等金融机构也落户霞飞路。亨得利钟表行等一大批大店也在霞飞路开设了分店。


龙凤金银珠宝商店,淮海中路746号,原名天昌首饰店


上海钟表商店,淮海中路748号,原名西门子钟表眼镜行


▼ 1941年至1944年 因战争霞飞路进入低谷时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侨民开设的商店率先歇业或出盘,部分俄侨商店也相继关闭。


华侨经营的珠宝、绸布、时装各业则有所发展。但因侵华日军实行“以战养战”,在经济统治之下,商家的货物可在顷刻间被强征抢购。此时的霞飞路已不复旧时繁华,笼罩了浓重的阴影。


1943年7月底,侵华日军进驻。同年10月,霞飞路改名为泰山路。


1944年春起,华懋公寓成了日军登陆部队的司令部,桂林路(今茂名南路)至象山路(今瑞金一路)段北侧为日军占领区,设施豪华的国泰大戏院放映厅成了日军马厩。


日军占领华懋公寓相关新闻报道


▼ 1945年至1948年 重获恢复和发展


1945年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的胜利给商业街注入了活力,淮海路上的上海明显增加。1945年10月,宁波路、泰山路、庐山路统合更名,分称林森东路、林森中路合林森西路。


1948年,陕西南路东段的商家从1948年的330家增至481家,这时的淮海路商业呈现了高密度、低强度的特点。例如,在481家商家中,两开间的商家有24家,三开间有4家,四开间仅有一家,其余皆为单开间,还有多家合租一家门面的。


1949年上海市民欢迎解放军入城


▼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中期 改名为淮海路,大规模调整,保留老字号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上海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950年5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为纪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淮海战役,将林森路改名为淮海路。


庆祝淮海战役相关报道


淮海路街景


1951年,陕西南路到西藏路段有商家620户,国营中国百货公司上海市公司第二门市部、原卢湾区消费合作社第一门市部相继成立。


1956年市政府对全路网点进行大规模调整,进行了扩、并、撤、迁。调整中,保留与发展了一些商店的经营特色,如高桥食品厂的海派风味松饼、哈尔滨的蛋糕、老大昌的西点、红房子的法式西菜等。


红房子西菜社


老大昌酒楼


高桥食品厂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淮海路活力再现,一批老字号纷纷恢复了传统特色,涌现了一批改革开放中的第一:上海第一家电脑商店,上海第一家美容美发厅——露美,上海第一家大众快餐店——大东,还有上海第一次时装发布会等等。

 


 上世纪80年代中叶起 商业飞速发展


淮海路上商业企业频频进行调整重组,引进外资、改革管理、拓展空间,开始了经营规模、内容、方式上的重大改变。



淮海路上先后建成了富丽华大酒家、雪豹商城、新歌商厦、光明村大酒家等多功能商业楼宇,红星眼镜、人民摄影、奇美皮鞋、古今内衣、新世界时装、黄山茶叶等特色鲜明的专业公司,以及淮海照相馆、艺宫文化用品店、东方体育用品店等一批专业商店。



同一时期,淮海路开设了上海最早的灯光夜市,自此之后,准海路的夜景不断升级换代,淮海路正式形成国际大都市商业商务中心街区的雏形。


 上世纪80年代中叶起 上海“阳光动迁“之路开启


淮海路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是商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却不尽如人意。上世纪80年代,全国300多万个百万城市住房调查显示,人均居住面积上海位列倒数第二。屋龄超过50年的砖木结构里弄房屋占总量的40%,却住着60%的居民。


上海弄堂里,一间十几平的屋子可能住着好几代人


 1985年5月,淮海金融大楼的动工兴建拉开了淮海路街坊改造的序幕,同时也开启了上海探索“阳光动迁”之路。


上海市民生煤炉


清晨倒马桶


 上海动拆迁始于“危棚简屋改造”。被动迁居民经过一段时间过渡,回搬到原来的居住地,原来的危棚简屋变成了新公房。


有数据显示,从1979年到1990年,上海共投资132.4亿元,建成住宅4368万平方米,占全市解放后新建住宅总量的71%,有80万户约270万人搬进了新的住宅,这一举措赢得老百姓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赞扬。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制乒乓球台 


▼ 1990年开始 “形态”大改造


淮海路进行“形态”大改造,随着地铁掘进、管线重排和路面改铺,淮海路两边有很多老住宅也开始进行大动迁、大改造。


 上世纪90年代老小区


上世纪90年代淮海路上的节日之灯


原卢湾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区委、区政府借全区之力,尽可能的为淮海路沿线的居民创造好的安置条件。整个建设过程中动迁工作者们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阳光动迁”之路,也迁出了一批可歌可赞的动迁户,他们为了淮海路的发展积极响应政策,为淮海路今日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海旧居


1992年1月,原卢湾区"斜三”地块成为上海市第一块毛地批租的开发外销商品房项目,开创了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资进行旧区改造的先河。


1992年的打浦桥斜三基地


动迁居民搬家


斜三地块动迁工人施工现场


斜三地块施工


斜三地块华丽变身


支马路上的华亭路市场和柳林路市场(今柳林大)成为全国闻名的服装,羊毛衫等小商品市场以锦江饭店为依托的茂名南路之长乐路至淮海路段成为上海最早精品街一一锦江一条街。


柳林路市场


华亭路市场


▼ 1992年 淮海路全线封路 商业楼宇群初长成


上海地铁一号线的陕西南路、黄陂南路、常熟路三个地铁站地面施工启动,淮海中路商业街改造同步进行。1993年6月,国际购物中心、上海华亭·伊势丹有限公司、上海市第一百货公司淮海店开业。


上世纪90年代末的商店外景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柳林大厦、香港广场、上海广场、中环广场、瑞安广场等相继落成,商业用房面积扩至23万平方米,形成了多功能、现化化、综合性的商业区。


1995年4月,地铁一号线通车,陕西南路、黄陂南路、常熟路三地铁站启用。同年6月,穿越淮海中路的南北线高架路全线通车。


轨道交通一号线通车庆典


▼ 1996年5月 孙中山上海行馆被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孙中山上海行馆,民间亦称为"宝昌路行馆”,是当年沪军都督府陈其美为孙中山赴南京就职前安排的住所。这座洋馆处于淮海路650号,建于1911年,孙中山从1911年12月25日至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共在行馆内住了七天。


1996年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该房百年之际,经过清水原保缝维护处理,整体建筑褪去岁月留下的侵蚀,历经风霜的这栋洋房,棱角分明、细致可辨,依然是一派屋宇轩昂。


 

▼ 1996年至1998年 惊艳上海滩


两侧人行道改铺彩色混凝土板,重庆路口建造了上海第一座拥有三道自动扶梯升降的人行天桥,主桥体单55米。


上海第一座拥有三道自动扶梯升降的人行天桥


1998年,位于淮海路的古今内衣有限公司以16万年薪招聘古今形象代言人,苏州大学形体老师郝茹莎在926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1999年的古今内衣动态橱窗秀,在上海滩引起轰动。


1999年8月19日,古今内衣首创内衣动态橱窗真人表演 


▼ 1999年初 新天地初建


新天地项目正式动工,总投资1.5亿美元,总占地约3万平方米。最终实现了石库门建筑改造的新理念一一即改变原先的居住功能,赋予它新的商业价值,把百年的石库门城市旧区,改造成一个“新天地”。


 

▼ 1999年底 “思南公馆”项目启动


1999年底,保护改造“思南公馆”项目启动。思南公馆历史沿革始于1920年。


由于历史原因,思南路风貌建筑此前成为密度极大的居民区。该地区居住密度从1944年的每幢2户发展为上世纪末的平均每幢14户,甚至有的高达17户,违章搭建严重,居住功能和建筑本身遭受破坏。


1999年,上海市规划部门提出将历史风貌特色区加以成片保护,思南路项目在当时便被列入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同时启动了保护改造思南公馆项目。


今天,繁华淮海路的背后经历了这段跨世纪的巨变百年淮海,生生不息!

相关链接

一起穿越40年!情“迁”淮海路主题展等你来

这是上海最有“腔调”的马路,她的精彩变迁牵动着无数人

他们眼中的40年①丨翻开淮海路居民的美好记忆【访谈实录】

一秒兜马路!全景H5带你“读懂”摩登淮海路40年变迁

他们眼中的40年②丨创新中“迁”出这座城市的奇迹【访谈实录】

他们眼中的40年③丨那些基地上的奋斗者,为梦想而拼搏【访谈实录】


策划丨王蔚

编辑丨张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