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沉痛送别!我国氢弹之父于敏去世,曾经连名字都是绝密

文汇报 2019-05-23

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



于敏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被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1961年,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并取得了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在2018年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视频 | 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于敏


于敏,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

这个名字是极其陌生的

他的故事也甚少

在教科书、媒体上出现!

如果不是获得

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也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

他是为中国设计氢弹的人



于敏: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1926年,于敏生于一个天津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进入北大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1984年于敏与邓稼先(左)在核试验基地。 资料图片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为了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废寝忘食。“百日会战”令人难以忘怀。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92年11月在中物院发展战略研究研讨会上(左起: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亚、于敏)。资料图片


在他的组织和部署下,氢弹理论得以突破。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我国氢弹试验取得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用了2年8个月。


▲中国第一颗氢弹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9年9月18日,于敏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发言。新华社发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保持着谦逊。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于敏在工作中(1980年摄)。新华社发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说。


1967年6月17日

一架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

投下了一个降落伞

氢弹试验正式开始

伴随着雷鸣般的响声

大漠上空同时升起两个太阳

蘑菇云随之拔地而起

我国第一颗氢弹

空投爆炸试验成功



“冲击波把距爆心投影点

近三公里、重约五十四吨的火车

吹出十八米

近四公里处的半地下仓库被揭去半截

十四公里处的砖房被吹散……”


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

《新闻公报》庄严宣告:

“今天,中国的第一颗氢弹

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

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于敏,从意气风发到白发苍苍

一个绝密30年的名字

一个铸核卫盾一甲子的传奇

一辈子心甘情愿为国家

为人民保驾护航的民族脊梁!


网友:致敬!接下来的路我们接替你!



视频 | 愿将一生献宏谋


“愿将一生献宏谋!”

于敏,兑现了他对祖国的诺言!



今天,让我们一起感谢于敏

感谢这位眼睛里

永远含着笑的老人!


于老,一路走好!



来源丨光明日报、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共青团中央

编辑丨Jessie


为你推荐

甄子丹为这个辱华品牌走秀,引发轩然大波!最新回应来了

“衡水体”示范视频曝光!让阅卷老师赏心悦目的字体来了

男子3年娶3个老婆生仨娃,"老婆们"都住在一公里内,还夸他体贴……

腊八粥也有咸口的?豆腐、肉丁、金针菇……还有些食材你一定想不到!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