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想养个"熊孩子"?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5大案例独家亲授育儿秘籍

张鹏 文汇报 2019-08-20

要问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说:“希望孩子幸福”。

继续追问会发现,

不少家长对幸福的解读是:幸福=成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每个人成年后的行为和心理,都可以追溯至其儿时的家庭养育方式。童年时期,家长只关心孩子所谓的成功,而忽视成长的其它方面,往往会造成孩子日后的心理问题和各种行为问题。



在她看来,培养幸福的孩子,需要家长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减少育儿焦虑。家长只有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领路人”和“同路人”,才能在和孩子的共同成长中收获快乐,并且让孩子为未来的幸福作准备。


零至三岁是情感养成期

那些“路怒族”“键盘侠”都是因为婴儿期没有培养正确依恋关系


“孩子也是国家的,应该给母亲三年产假,培养婴幼儿正确的依恋关系。”在很多场合,李玫瑾不止一次这样呼吁。所谓依恋,是在幼儿和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正向情绪联结。


李玫瑾说,零至三岁是孩子与家人建立一对一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这种依恋不断积累直至12岁。


当幼儿与某人形成依恋关系后,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他会感到愉悦;难过时,只有依恋对象的出现,幼儿才会感到安慰。婴儿期依恋的质量会影响成年后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



她举了个例子,源于美国的“哭声免疫法”一度风靡全球,即孩子哭闹时不能马上抱起,年轻的中国父母也追捧不已。但这是对依恋关系最大的破坏。李玫瑾说,长期哭闹得不到安抚的孩子,他们内在的自主神经系统会形成过度紧张的记忆,影响孩子的脾气秉性。


比如,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路怒族”“键盘侠”,殊不知,他们“一点就着”的火爆脾气,往往源于一岁以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尤其是没有构建起正确的依恋关系;又比如,不少成年人有抠指甲等小动作,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幼儿时口腔期并没有完好地度过。


此外,成年人内向、外向的性格特征,往往也源于幼儿时期家庭的养育方式。


一次,李玫瑾在电梯轿厢偶遇一个五岁小男孩。还没等李玫瑾站定,孩子便开口提醒她:“阿姨,你还没按楼层呢!”李玫瑾直言:“不用问,这个孩子一定是在多个成年人抚养的环境中长大的,是个小话痨。”


她解释说,家庭养育环境中,孩子耳边的声音比较多,在走出家门遇到陌生人时,就会表现得比较自然;如果孩子在家庭中主要面对单一的养育人,而且养育人也比较少言寡语,那孩子长大后遇到陌生人就会比较腼腆。


三至六岁是性格形成期

不想养个“熊孩子”,在孩子六岁前,家长要学会科学地说“不”


如果说,父母在孩子三岁前主要关注依恋情感养成,那么三至六岁则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养成。这一时期,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专注、等待、忍耐、吃苦耐劳等性格品质,这些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李玫瑾提倡通过生活小细节,教会孩子大道理的教育方式。



此外,李玫瑾还提醒家长们要做到“四个不”——不骂、不打、不跟哭闹中的孩子讲道理、不要离开孩子。


她解释说,不要骂孩子,因为父母的责骂很容易给孩子留下不好的观念;不要打孩子,是因为打孩子不利于形成公平的教育理念;不要说教,是因为孩子在哭闹时无法与家长正常交流,家长的说教都变成了孩子耳中的噪音;不要离开,因为孩子哭闹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控制”家长,从而满足自己。此时家长的耐心陪伴对孩子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案例1

抓住孩子哭闹的机会进行彻底的“说不”教育


常有孩子因为得不到心仪的玩具而在商场里满地打滚。在李玫瑾看来,孩子从三岁开始,逐渐具备了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给孩子“立规矩”的关键时期,三岁时,家长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比如,面对孩子突然的无理取闹。家长不要在公开场合大声呵斥,或者通过满足孩子的需求来使哭闹停止,而是应该平静地把孩子抱回家,与孩子单独在卧室,心平气和地看着孩子哭闹。


到孩子哭累了,家长可以去拿一块热毛巾给孩子擦脸。待孩子情绪稳定下来,耐心而平静地跟他讲道理:“以后有什么需求,应该好好跟爸爸妈妈说,哭闹解决不了问题。”


案例2

孩子的专注力要从三岁开始培养


“孩子在课堂上坐不住,东张西望的,很是影响学习成绩。”李玫瑾发现,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大多是跟随爷爷奶奶等祖辈长大。


这是因为,老年人时间宽裕,白天的生活安排缺少节奏和规律,“一会儿给孩子吃个玉米,一会儿带孩子去邻居家串串门儿,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就变得分散”。


李玫瑾建议,孩子三岁以后,家长可以利用周末让孩子坐在书桌前安静地做一件事情,可以是拼图、绘画等。三岁时每次坚持10分钟,四岁时每次坚持20分钟,等孩子六岁上学后,就能在35分钟的课堂时间里集中注意力。



案例3

有计划地给孩子买玩具,让四岁上下的孩子开始懂得等待和忍耐


孩子四岁时,家长要教会孩子等待和自律。


一个轻松的周末,父母带孩子到商场里去挑选玩具。孩子挑好心仪的玩具后,家长可以说:“哎呀,你这个玩具要120元,但是按照妈妈的预算计划,我们只能买100元的玩具。”


什么是预算?四岁的孩子或许不能理解。家长可以跟孩子介绍说,生活中,衣食住行都是妈妈爸爸辛苦工作赚钱购买的,每个人的生活都应该有计划。“如果妈妈这个礼拜认真工作,下周末应该就可以把这个玩具买回家了!”


李玫瑾也提醒家长,面对孩子也要言而有信,下周要按照事先约定好的,把礼物买回来。对此,她进一步解释说,延时满足会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忍耐。


案例4

在生活中寻找机会,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逐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孩子五岁起,自我管理能力和与他人分享的能力也应该逐渐养成。这时候,家长要适当利用诱惑训练来帮助孩子形成这样的能力。


准备一份孩子最喜欢的零食,比如巧克力。把巧克力分成三份,拿出其中的两份对孩子说:“宝宝,这两份巧克力都给你,你可以自主管理。如果你能做到今天吃一份,明天吃另外一份,那么明天妈妈再额外奖励你一份。”


李玫瑾说,孩子首次掌握选择权,很难把控自己对巧克力的欲望。大多数孩子都会把两份巧克力一次吃掉,自然拿不到第三份巧克力的奖励。


当第二次做类似的选择实验时,孩子会吸取教训,按照计划品尝巧克力,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青春期是人生规划期

把青春期的孩子当平等的朋友,不妨与之聊一聊恋爱观


日前热播的电视剧《少年派》中,小主角林妙妙是正值青春期的高中生,她思维活跃,无时无刻不想脱离父母的管教;而她的母亲王胜男却把她当小孩,吃喝拉撒严密监管,一不顺心就破口大骂……


青春期孩子究竟该如何教育?每个中学生家长都在寻求答案。



李玫瑾认为,面对中学生,家长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孩子当作大人来看待,让孩子拥有选择权。比如,这时候家长的语气要从小学时期的提出要求,转向幽默轻松地商量。


其次,家长要把孩子当作成年人进行指导和探讨。比如,孩子进入初二后,家长就可以与孩子讨论未来的职业方向,至少提供给孩子五种未来的职业选择。


在李玫瑾看来,家长可以与青春期的孩子探讨男性和女性话题。比如,母亲可以告诉女儿,父母当年是如何开始恋爱、步入婚姻的,父亲身上有哪些优点和缺点等。


李玫瑾说,人的一生除了工作,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和美的家庭、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情感越丰富的孩子才越幸福,不要逼着孩子单纯地走向成功”。


案例5

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地给孩子提醒,比如挑衣服好比找对象


如何与青春期叛逆的孩子聊聊恋爱观?李玫瑾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在女儿初中时,曾用挑衣服的案例,教会她如何正确看待恋爱问题。


一次,母女俩在商场挑选衣服,走进第一家商铺,女儿一眼就看中一件衣服。看似很合身,李玫瑾还是鼓励她再到其他商铺看看,在对比中选择更优选项。果不其然,在其他商铺,女儿也发现了中意的选择。


几番对比,女儿选择购买了最后一家店铺的衣服。


李玫瑾借此机会说:“找对象好比挑衣服,如果在中学时期就早恋,那很有可能看不到未来更优秀的男生了。”不用再多说什么,女儿自然可以养成正确的恋爱观。



文丨文汇报记者张鹏

微信编辑丨Jocelyn


为你推荐

怒!青岛红黄蓝幼儿园一外教猥亵女童,检察院从严从快批捕

漫威首个华裔英雄主演称“不取悦中国观众”?网友:别毁了中华文化!

“毛坦厂中学上海高复班”被叫停!疑他校“借壳”,涉嫌虚假宣传

上海垃圾分类测评排名公布!来找找你家街道排名如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