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申”音 | 家庭医生如何增量提质“签而有约”

文汇报 2024-04-06

▲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提升社区一线健康监测和管理能力尤为重要。本报记者 袁婧摄

家庭医生,老人健康的“守门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家庭医生,不仅要兜住社区患有基础疾病人群的疾病诊疗服务,也要充分发挥百姓健康“守门人”职责,帮助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群体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引导和培养群众主动管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老年群体对家庭医生的信任水平。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有2.8亿,占全国人口的近20%,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升社区一线健康监测和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如何加快覆盖、有效覆盖、增量提质实现“签而有约”,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

开发菜单式“大健康”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朱建弟提交了《进一步促进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建议》。他认为,群众家门口健康“守门人”签约服务亟须扩大供给和高质量发展,以大健康为中心的健康服务需求也很迫切。

结合调研,他发现各地以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为首要目标,“为签而签”“签而不约”等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老年人传统就医观念仍倾向于到医院就诊,担心通过家庭医生首诊再转诊会延误治疗;另一方面,家庭医生队伍构成、执业水平参差不齐,服务尚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需求,特别是医疗以外的个性化服务供给有限,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愿和体验。

不少老年人对于心理健康、疾病预防、安宁护理、中医保健、健康教育、老年膳食营养指导等健康服务需求同样迫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这方面的供给有待加强”。

上海已有相关实践:新一轮医改提出加快建立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朱建弟进一步建议,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则下,针对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大健康需求,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家庭医生诊所,明确其定位和准入门槛,指导并规范具体业务内容、服务规程、收费标准、后续监管等实施细则。“还可鼓励并引导商业保险公司针对老年人医养、康养签约服务市场,基于老年人健康大数据,创新开发菜单式个性化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巧用社会资源,提升上门服务质量

由于家庭医生数量有限,实践中,家庭医生往往利用科技手段尽可能采用互联网、远程医疗、电话、视频等方式为签约老年人提供服务。

但是隔着屏幕带来的“不贴肉”,影响了特殊老年患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获得感。

为此,有代表建议:整合现有资源,加强老年医学人才及医护人员的培养和在职、转岗培训力度,确保老年人家庭医生队伍增量提质和存量优化;加快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营养师等人才建设,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需要。

同时,通过财税政策支持、基本医保的引导作用优先做实对失能、失智、残疾、高龄、重病、独居等特殊老年群体的签约服务,主动向特殊老年群体提供诊疗随访管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心理干预疏导等上门服务,甚至探索将签约服务拓展至养老机构,全面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签而有约”提升服务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也建议,通过加强系统性建设,提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增强百姓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获得感。

作者丨王宛艺

编辑丨蒋竹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