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南充网络春晚
请点击下方二维码
●马永红
仪陇县三蛟镇,是唐巴公路上的明星小镇。在这座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小城镇中,还能觅到老街浅浅的痕迹,嗅到历史淡淡的芬芳。12月18日,记者走进三蛟镇永昌街,找寻老街的记忆。
古柏树见证昔日的繁华
沿着三蛟场镇一条4米宽的水泥街道径直步行数分钟,一条弯弯的小河穿场而过。小河旁,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柏树格外引人注目。
“据说这古柏树有150多岁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树下是三蛟最繁华的商业街———永昌街。”场镇杂货铺的唐昌文老人告诉记者,他今年75岁,是土生土长的三蛟人,一直住在这条老街上。
1995年,镇政府在场镇上新建了农贸市场,规划了街道布局,永昌街日渐冷清。如今,这条街上新建的3栋住房的门面成了老年人休闲娱乐的活动中心,唐昌文也时常过来,喝喝茶、聊聊天。
“以前永昌街全是青石板铺成的,街旁是清一色的木楼。古柏树下是小商贩的‘集中营’,每逢赶集日,卖锅盔、三角糕等小吃的商贩早早就来抢占黄金摊位。大人、小孩围在摊点前排队等候。特别是学校放学后,一群孩子急匆匆地跑过来,十几双眼睛目不转睛地盯在摊点儿上。围着白色围裙的老板娘一边制作小吃,一边拿孩子们的诨名取乐。吸引孩子们的不仅是酥松、香甜的食物,还有老板娘的风趣和笑脸。”唐昌文谈起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背靠大树好乘凉!”古柏树茂密硕大的树冠仿佛一把巨伞,在炎热的夏天,树荫下透着丝丝凉意,人们争先恐后到此避暑,人气旺的地方生意自然也兴。
永昌街整条街长100余米,当时镇政府并没有在此设立专门的摊位,主要以摆地摊的形式为主。居民拿出自家的长木凳摆在街道边,把木板或竹编板摆在木凳上,就成了一个摊点,这种“日出搭台,日落收摊”的经营方式一直延续到新市场建好后才被弃用。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永昌街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必需品交易的唯一场所。据唐昌文介绍,永昌街的街道两边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店铺,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等用品应有尽有。每逢农历一、四、七的日子,赶集的人们摩肩接踵,满街都是叼着烟斗儿的庄稼汉和戴着草帽的妇女。裁缝铺的嗒嗒声、铁匠铺的叮当声、商贩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热闹的场面一直到午后才渐渐退去。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永昌街已经没了当年的热闹,街旁的木楼变成了砖混结构的楼房,唯有那棵苍劲的古柏树还能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记忆。
老影院记录曾经的精彩
从唐昌文老人口中得知,三蛟镇上有一座已建成50余年的老电影院。在老人的指引下,记者沿台阶而上,一座白墙青瓦的老式建筑物映入眼帘,这正是老电影院。步入电影院内,一排排座椅整齐摆设,能容纳近500人,室内前端布置着一个较大的舞台。
“如今这座老影院经过彻底改建,旧貌换了新颜。”三蛟镇文化站退休干部李邦伟告诉记者,随着电视机、影碟机、电脑、手机的出现,2000年后,老影院便很少放电影了,如今,它成了镇政府大礼堂,主要举行公务活动。
上世纪七十年代,三蛟镇叫三蛟公社。当时公社领导潘云玉主张修建电影院,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政府立项+私人募捐”的方式筹集资金,电影院于1974年开始修建,一砖一木一瓦都是手工堆砌,历时一年才竣工。三蛟是当时观紫区第一个拥有电影院的公社,老影院的竣工结束了当地文化活动靠临时搭台的历史,为公社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老影院并不只是一个放电影的地方,建成至2000年的这25年内,至少举办过500场文化活动。川剧、皮影戏、折子戏等文化节目都曾在此表演。”李邦伟侃侃而谈。
李邦伟曾是老影院的工作人员,当过售票员、放映员、文化干部。他说,在这个长30米、宽20米的影院里,估计有15万人次曾在此驻足。
谈到老影院昔日的热闹,李邦伟十分来劲,一口气罗列出曾经在此演出的诸如《四下河南》《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玉河桥》《穆桂英大战洪州》等10余个戏目及《黄继光》《一个也不能少》《血战上甘岭》等多部电影。
据介绍,1975年,老影院首映《八百壮士》的消息传出后,十里八村都沸腾了,男女老少奔走相告,来自张公、檬垭、八庙等附近乡镇的观众纷纷赶来看电影。当放映机投影灯的光穿越影院上空直达银幕时,观众的神情随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变化多端:或紧张,或惊恐,或愤怒,或伤心……如痴如醉,不一而足。
为了维持电影院的开支和发展,李邦伟说,电影分公益放映和收费观看两种,一毛或两毛钱一张票,一场收入几十元。电影院的收入一部分用于发展文化公益事业,一部分用于支付工作人员和演员的薪酬。
电影院也是学校师生重要的活动阵地。上世纪九十年代,三蛟小学还没有专门的舞台,学校每年的大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曾带领学生在电影院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许多学生观看中泪眼模糊。”三蛟小学退休教师陈老师动情地说,电影院上的舞台是部分学生人生中的第一个舞台,如今,这些学生都已步入社会。有一位曾在舞台上领过奖的学生后来还为电影院捐赠了一套音响设备。
如今,老影院已经物是人非,但仍然发挥着它服务大众的功能。
图文编辑:胡佳强/责任编辑:陈相
内容来自南充晚报
----精选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