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戴晓虎:新时期污泥处理处置的举措和途径

文章导读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戴晓虎在“2014(第六届)上海污泥热点论坛”上表示,我国不应再走污泥处理处置的低水平发展旧路,否则经过若干年徘徊之后,我们仍要从零开始。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田皓


“我们必须要坚持污泥的资源化利用这条路,它应该是可以实现的,我个人也很有信心。”919日上午,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戴晓虎在“2014(第六届)上海污泥热点论坛”上乐观表示。他认为,我国不应再走污泥处理处置的低水平发展旧路,否则经过若干年徘徊之后,我们仍要从零开始。

现阶段污泥处理处置的主要路径


在“十二五”之初,我国提出了污泥要实现80%无害化处理的宏伟目标,但戴晓虎认为,这一目标迄今为止未能实现。他指出,从污泥处置路线来看,“出路比较少”导致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目前只有填埋、焚烧、建材利用和土地利用等几种“出路”,其它的处置路线尚处于“孕育期”。


其一,是土地利用,但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一是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环保部、农业部等部门的诉求存在差异。二是对土地利用风险的过度渲染。三是我国污泥的泥质决定了不经稳定化处理会产生很多问题。所以,“这条路几乎被堵死了”,而这条处置路径在国外占到了50%70%


其二是焚烧处置。戴晓虎认为,我国成熟的单独焚烧技术还很缺乏,特别是沼气处理部分。一次又一次的事故出现,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不安全的感知。“这条路径大家在做,但目前还是在观望当中”。无论如何,这种路线可以处置掉35%的污泥量。


其三是建材利用。国际上高度认同日本的经验,即:经过焚烧以后达到建材利用。我国也有企业利用污泥制作瓷砖,但由于条件所限以及对环境二次污染的风险,这条路径在现实中较大程度地受到市场因素的制约。


最后是填埋。填埋处置在中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是在发达国家,在“蓝色”理念的指引下,填埋是逐渐减少的。如2005年开始,德国就完全禁止填埋了。


戴晓虎同时指出,目前国际上已达成共识:从污水、污泥的无害化处理为基点,将来要逐步提升到资源化为主导的战略高度。当前,在国际国内研究领域,这方面是重要的研究热点方向。


改变既有现实的主要举措与途径


戴晓虎表示,要改变污泥处理处置的低水平发展局面,首先就要转变理念、观念。


在观念转变方面,他认为,活性污泥法应用了100年,污泥与污水从未被区分开来对待。他建议:决策层面必须把污泥处理看成是污水处理的关键环节;要改变只追求出水水质,不关注污泥的现状;改变只关注进一步提标改造(NP,而不关注污泥中50%COD引发的二次污染的类似情况。


在理念转变方面,他认为,一定要参照国际发展潮流和趋势,将污泥与污水提升到“未来资源”的层面,将污泥资源化处理利用提升到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包括泥质改善、技术提升、市场社会需求等都要朝着这一方向发展。


戴晓虎认为,一旦理念转变以后,就应“一刀切”,坚持禁止污泥填埋,并将磷回收、将持久性有机物去除等。他认为这些都是污泥处置方面重要的核心举措。


“污泥里面含有腐臭、病原体等污染物,其还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我们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当中,应该把二次污染的风险降到最低”,戴晓虎称。


戴晓虎还表示,资源的利用应该力求最大化。比如说经厌氧消化技术处理过后,最后污泥得以进入土地作最终利用,以及对污泥的干化和焚烧,这是“在同等技术、同等无害化处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的”。


“污泥问题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戴晓虎最后补充到,“在选择污泥处理处置工艺的时候,要考虑最大化的资源利用。我国要力争率先步入治泥的国际领先水平,在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希望我们能完全跨入‘绿色’或‘蓝色’的坦途。


更多论坛精彩内容,请关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论坛直播页面以及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chinawaternet)、中国大气网(chndaqi)微信公众号。欢迎关注后续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