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末科普:中外案例对比,看静脉产业利剑将如何击穿内外夹“圾”之困?

丁宁 E20水网固废网 2019-04-03

据统计,我国的二次资源利用率仅为世界先进水平的三成,每年因再生资源流失而造成的损失高达300亿元。而另一方面,近十年来,我国进口固体废物(废塑料、废纸、废金属等)总量却达4.6亿吨,年均进口用作原料的废料达到近5000万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暴露出不少问题,污染了环境,损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引来大量争议。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丁宁


自2017年以来,关于“叫停洋垃圾”的新闻接踵而至:


7月18日,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已经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交了一份文件,声明从2017年底开始,中国将禁止4类24种固体废物入境。


7月27日,国务院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2017年年底前,我国将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部署2018年工作时指出,严禁“洋垃圾”入境。


随着“洋垃圾”被禁的官方号角吹响,年均近5000万吨固体废物原料市场缺口迫在眉睫。E20研究院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对“洋垃圾”的明令禁止,对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乃至整个静脉产业传递了利好信号。未来静脉产业体系的完善,对于填补国内市场缺口和循环经济的闭环运转尤为重要。


循环经济的两大命脉:动脉促发展,静脉保持续


动静脉产业学说最早起源于20 世纪80 年代,由日本学者后藤典弘等提出。在循环经济理论中,根据物质流向的不同,可分为两个不同的过程:动脉过程和静脉过程。前者完成了物质从原料开采生产到流通消费的阶段,而后者则担负着从生产或消费后的废弃物排放到收集运输、分类分解、资源化或最终废弃物处置的过程。


动脉产业,即以生产为中心的产业生态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当下动力”。物质来源于自然界,并经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流向广大的消费者。以典型的传统资源型企业为例,其动脉产业围绕自然资源的价值变化,由资源转化为产品的整个生产流程。整个过程可被总结为资源——产品——消费三个阶段,通过资源的投入和消耗,来获得经济效益的产出。动脉产业支撑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经济来源。


静脉产业,则是以废弃物为中心的资源再利用过程,是完成循环经济闭环的重要组成环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引擎”。废弃物的处理由收运——中间处理——最终处置三个过程组成,从物流的观点看,这三个阶段中废弃物的物流,刚好与第一、二、三产业的物流是完全对称的。而静脉产业正是围绕自然资源利用后排出的废弃物开展,通过回收利用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动脉产业发展所需资源不足的问题。静脉产业的整个物质循环过程可总结为废弃物——回收转化——再生资源三个阶段。静脉产业维持着有限资源条件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未来引擎”。


动脉在先,静脉在后,二者循序渐进的过程,耦合共生出了循环经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低碳经济背景下,动脉产业可以通过利用生态产业链设计生产流程,实行清洁生产或者使用新能源实现资源型企业的产业环境化;静脉产业则通过开展废弃物回收以及再生利用实现资源型企业的环境产业化。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存在着天然的耦合关系。基于循环经济下,不论是动脉产业还是静脉产业都不能独立存在,必须是相互依赖,最终二者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达到统一协调。


图表 1 循环经济的两大命脉: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耦合共生


国际社会的经验:看看先行者们做了些什么?


在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出现过“动脉发展有力,静脉循环不足”的情况,而今,以日本、北欧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步形成了各自鲜明的静脉产业生态格局,对我国构建“两型社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日本:静脉产业概念的首创者和践行者


日本是静脉产业概念的首创者和先行者。日本静脉产业从萌芽阶段到成熟阶段仅仅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现已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其较为严密的法律体系、经济政策,技术支持等,成为了日本静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 法律体系


图表 2 日本对废弃物利用的相关法规制度


日本静脉产业相关的法规有三个显著特点:


1.覆盖面广。对生活垃圾包括:家电、汽车、食品、包装容器等废弃物;工业垃圾包括:矿山、冶金、化工、水处理等行业的废弃物,对不同种类、不同来源的废弃物均有法可依。


2.可操作性强。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均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其中各个阶段又根据产品类别不同而设定了细则。。


3.责任明确。法律对政府、地方自治体、企业、公众的责任和义务进行了明确规定,做到了责权明晰。如《家电在再生利用法》对制造商、消费者、再生利用者分别规定了需要承担的费用;《汽车再生利用法》设定了管理收费的中介机构及其责任等。


· 经济政策


在经济政策方面,日本政府的两大追责原则是:1)废弃者的责任;2)延伸的生产者责任。以上述两原则为基本理念,日本在垃圾回收方面制定了相应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


1.废旧物资商品化收费制度。日本在个别物品再生利用法中,规定了废弃者应当支付与旧家电、旧容器包装、旧汽车的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费用。


2.实行保证金(押金)制度。在日本的岛屿、公园内、观光地等集中的某个区域内,引入保证金制度,例如对于铝罐、钢罐、塑料瓶、纸包、纸杯、食品盘等实行保证金制度,可以减少散乱垃圾量,提高游客的环境意识,促进再资源化。


3.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建立循环经济生产系统。日本对废旧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普遍退税外,还按取得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对废纸脱墨、玻璃碎片杂物去除、空瓶洗净、铝再生制造等设备实行3年的退还固定资产税。


· 技术支持


日本政府鼓励在生态工业园区内开辟专门的实验研究区域,产、学、政府共同研究废弃物处理技术、再利用技术和环境污染物质的合理控制技术,为企业开展废弃物的再生、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德国:电子废弃物处理典范


在德国,静脉产业每年有约410亿欧元的营业额,并可创造20多万个就业机会,其中,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方面,德国堪称典范。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德国进入正规回收渠道的电子废弃物收集率为42.2%, 人均回收9 kg。


正如德国人一贯的严谨,在废弃物管理体系的设计上,德国的标准严苛而细致入微。整个管理流程涉及到政府机关、家庭消费者、分销者、公共废物管理机构、生产者、处理者等各个利益方,并根据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的要求,设立结算机构,负责协调与监控电子废弃物的流向,确定生产者的责任份额并进行分配,监控生产者的责任完成情况并提供证明。


责任界定方面,德国贯彻了延伸生产者责任原则,按照“生产者负责、政府分担”,对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与处置各环节的责任主体及其内容进行了清晰的界定。


图表 3 德国电子废弃物回收渠道示意图


我国:“国产”废弃物亟待利用,缘何大量进口“洋垃圾”?


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令世界瞩目,但也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据中科院测算,2003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的原煤、30%的铁矿石、27%的钢材和40%的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这种高消耗型模式使煤、电、油“荒”声一片,动脉产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经济发展,但缺乏持续性的发展模式却使得未来经济发展失去了“引擎”。


图表 4 随处可见的垃圾围城现象

图片来自网络


在以GDP为核心的“高消耗”的动脉产业发展模式下,“垃圾围城”的形势日渐严峻。尽管我国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历史很长, 但废弃物回收往往先经过拾荒者群体的“层层筛选”,高价值的部分被先行“拦截”,主要物流均流向小商贩、小作坊,能够进入正规再生资源回用企业的“剩余”垃圾回收价值大打折扣,产业化运转往往无法持续,庞大的废弃物国产市场,在“经济账”不划算的情况下,越发难以形成集约式循环利用的规模,正规处理企业往往得不偿失。以电子废弃物为例,《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发展规划》数据显示,2009年北京市废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率达到70%,但进入正规企业拆解处理的仅15%。


图表 5 我国废弃物处理流程繁杂分散,并未形成集约式大规模产业(以电子废弃物为例)


而洋垃圾呢?从质量上来看, 由于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大多较为彻底,“洋垃圾”的分拣难度低,二次利用率高,受到国内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的欢迎。而“国产垃圾”大多分类标准不一,或者“先分后混”集中收运,贵重成分被拾荒者暴力拆除,只剩“鸡肋”;从成本上来看,以废塑料为例,在广东,如果从垃圾回收站里收塑料,价格约4500元-5000元/吨,而进口废旧塑料,每吨仅1400元/吨,扣除运输成本,其进价也比国内要低得多。何况很多发达国家,还采用“捐赠”与“反补贴”的形式出口。“捐赠”即白给;“反补贴”即出口商不收一分钱,还要给中国的进口商一定金额补贴。对于静脉产业末端处理加工企业来说,“高质量”+“低成本”的“进口优质原料”显然更受欢迎,国内大量可回收的资源也就自然被束之高阁,乏人问津了。


“国产垃圾高成本低价值”和“进口垃圾低成本高质量”的巨大反差下,中国成为了全球主要的垃圾进口国家,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在2005-2014年十年期间,我国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共计进口约为4.6 亿吨。仅塑料一项,中国的接收量就占到全球的56%,去年进口逾730万公吨,总值达37亿美元。


图表 6 2005-2015年中国进口固体废物统计


而国内大量可回收资源由于“价格高、质量低”而无人问津,最终导致“垃圾围城”与“资源浪费”并存,进口垃圾的“吃香”使得国内静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内外夹“圾”,步履维艰。


图表 7   内外夹“圾”之困


7 月 18 日,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已经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交了一份文件,声明从 2017 年底开始,中国将禁止 4 类 24 种固体废物入境,包括生活来源废塑料、钒渣、未经分拣的废纸和废纺织原料等高污染固体废物。


图表 8 2017年底前调整为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目录(4类24种)


2017年7月27日,国务院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这一方案为固体废物的进口禁令提供了明确的“时间表”。2017年9月,四大类24种垃圾将被禁止进口;2017年年底前,将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图表 9 漫画“洋垃圾”

图片来自网络


在对“洋垃圾”说“不”,在解决“外患”之后,如何完善国内再生资源回用体系,打通产业链,除掉“内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从法律体系上来看,与日本、德国等国家相比,我国静脉产业的管理机制和法律依据还有待完善。静脉产业是一项既有公益性,又有利益性的产业。在一般的市场条件下,静脉产业所产生的效益不能完全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本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难以实现,致使产业的发展会出现困难。为了促进静脉产业的发展,政府需要将其视为“受保护产业”,采取一定的政策进行扶持。


图表 10 国内循环经济主要相关法律法规一览


在静脉产业发达的日本、德国等国家, 都有健全完备的循环经济与静脉产业的专门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而我国, 这方面的立法才刚刚开始, 大多现行法律均为理论指导,可操作性不强(如上表),在2011年以后才逐步出台一些细分领域(主要是电子废弃物)的管理条例,整体上仍存在一定的操作空白。除了对不怀好意的部分“洋垃圾”入侵进行强势拒绝,更应立足当下国内丰富的“垃圾资源”,完善法律体系,并适度提供政策扶持、经济扶持和技术扶持,使循环经济的静脉血液顺畅流淌。


在技术层面上来说,垃圾回收产业化的实现,依靠现阶段担任“主力”的城市拾荒人群显然是行不通的。集约型大规模的循环经济静脉产业链的完善和推广,需要国家层面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以日本为例,日本政府鼓励在生态工业园区内开辟专门的实验研究区域,产、学、政府共同研究,为企业开展废弃物的再生、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我国自2005 年起,国家各部门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圈区管理”试点园区和创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等多项以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为主的静脉产业园区建设项目,静脉产业园区的建设热潮正由山东、浙江、广东等省向全国蔓延。未来,这些国内外静脉产业园区的成功运营模式和先进技术经验,有待向更多地区推广。


从经济角度来说,“叫停洋垃圾”正在逐步为再生资源利用行业的低价竞争画上句号,恢复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未来,如何完善国内垃圾回收利用产业链,实现“拾荒者”和“垃圾回用企业”之间的利益平衡,则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


在“垃圾围城”和资源缺口并存的形势下,不能让“拾荒者”失业,不该让企业亏损,也不应由政府全部买单。在未来静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构建合理的责权体系、有效的经济刺激和补贴机制,从而在国内巨大的再生资源市场需求面前,建立完善的静脉产业体系,实现真正的物质流动闭环。


【广告】餐厨领域行业分析、区域解读、市场空间、竞争格局等,请参考E20研究院近期推出的《细分领域:餐厨垃圾处理行业分析报告(2018)》。


本文作者/丁宁


E20固废产业研究中心 高级行业分析师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环境系统工程硕士,目前专注于有机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公用事业价费机制等多个固废领域行业研究,曾参与英国、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环境咨询项目、世行贷款宁波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机制研究项目等。擅长利用数据挖掘及分析、财务分析等工具寻找行业投资新机遇、剖析环境产业格局。


编辑 | 李艳茹、洪翩翩

统筹 | 谷林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