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音频版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162-168)

苏美传播 江苏省美术馆 2022-07-30




为进一步推进江苏省美术馆典藏作品活化,深入挖掘和传播藏品的文化艺术价值,用名家名作来梳理和呈现江苏地域文脉的风采,由江苏省美术馆与“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联合打造的“云展厅”——《e观藏·每日一美》依托江苏省美术馆馆藏精品资源,每日精选一幅名家书画精品,配以一篇精品赏析的美文,图文并茂,全年365天持续推送,美在每一天!让美的艺术形象、美的精彩瞬间、美的永恒精神来丰富和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让“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人们从物质小康向精神小康不断迈进。



此音频与南京市朗诵协会联合制作

本期朗读:河海大学 季峰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162)

吴昌硕《牡丹玉兰图》

文丨王晓露

▵吴昌硕  《牡丹玉兰图》



立轴  纸本设色

323.5x150cm  

1914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

牡丹窥房笼,玉环小影殊从容。木笔雕玲珑,蜀后窈窕宫中逢。花能解语石衡纵,发我长啸乘天风。甲寅冬仲,安吉吴昌硕,时年七十有一。


钤印

虚素(朱文)、吴俊卿印(白文)、芜青亭长饭青芜室主人(白文)




赏析

吴昌硕(1844-1927),出生于浙江吉安县,名俊,中年更名吴昌硕,别号老缶、苦铁、大聋等,是晚清画坛大师,也是近代画坛巨匠。1913年,吴昌硕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虚谷、蒲华、任伯年并称“清末海派四杰”。吴昌硕在诗、书、画、印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


吴昌硕善画牡丹,公推为清末以来第一人。吴昌硕的写意牡丹,一是重气尚势,以浑厚豪放为宗;二是“直从书法演画法”,以书入画,以印入画,以金石气入画,如写如拓,高古凝重。吴昌硕在谈创作牡丹的经验时说:“画牡丹易俗,画水仙易琐碎,只有加上石头,才能避免这种弊病。”吴昌硕在绘画用色时喜欢用浓艳对比明显的颜色,尤其擅长用洋红。他常常把红、黄、绿等颜色调入到赭石色中,在冲突中取得协调。它在传统的用色基础上,汲取了民间绘画用色上的特点,成为历代写意画家中比较擅长用色的一位,也正因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吴昌硕晚年较多画牡丹,花开烂漫,以鲜艳的胭脂红设色,含有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叶相衬,显得生气蓬勃。


此幅《牡丹玉兰图》为吴昌硕71岁时作,描绘富贵之花盛开的情景,笔法由清润秀淡而渐入老辣苍浑。花分两组,有聚有散,或疏或密,形成对比。设色鲜丽,牡丹用洋红、杏黄和湖蓝,敢于摒弃素朴恬淡、静穆散逸的文人意趣,显得醒目动人。牡丹皆作临风摇曳之态,含露娇羞之姿,其交相穿插,一树玉兰横空斜身而出,玉兰与褚石、绿石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相互依托,虚实相生。兰、石以金石篆籀(音同“皱”)的笔法入画,浑厚老辣的笔墨融入简率疏野的写意花鸟画格之中,营造出“豪放而馨香”的绮丽效果。画中苍石、牡丹,玉兰挥写淋漓,势如草书,不斤斤于形象之是与非,创造出饱满向上的磅礡气象。淋漓奇古的水墨苍石,点缀浓艳的牡丹和清高的玉兰,以石之刚,映现牡丹玉兰之柔,画面丰富,充满了感染力。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163)

边寿民《水云踪迹图》

文丨刘鹏

▵边寿民《水云踪迹图》



立轴  纸本水墨

95.5x43cm

创作年代不详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

水云踪迹,边寿民。


钤印

颐公(白文)、寿民(白文)



赏析

边寿民(1684—1752),原名维祺,字寿民,颐公,又字渐僧,墨佩,号绰绰道人,六如居士,晚号苇间居士、苇间老民、老叟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其绘画笔墨苍浑奇逸、秀丽清整,设色清雅。书法师法钟繇、“二王”、苏轼诸家,笔力深稳、古劲绝俗。著有《苇间书屋词稿》《苇间老人题画集》。边寿民集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于一身,在淮安名列“曲江十子”之中,与周白民、陆竹民号称“淮上三民”。


边寿民在扬州画派诸家之中以绘制芦雁最为著名,有“边雁”之誉。其泼墨芦雁,苍浑生动,朴古奇逸,极尽飞鸣、食宿、游泳之态。泼墨中微带淡赭,大笔挥洒,浑厚中饶有风骨。又善以淡墨干皴擦小品,更为佳妙。因他画芦雁,称其所居名“苇间书屋”。


江苏省美术馆藏《水云踪迹图》呈现了两只偎依在芦苇下休憩的芦雁眷侣。以泼墨法写苇间鸿雁,浓淡与质感相契合,苇叶如行草书,用笔简练而神态生动。近观之下,边氏的芦雁形象生动,造型极为准确,迥异于前人繁密的表现手法,删繁就简,形神兼备。他坚持认为“画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并根据纸墨的特点,大胆落墨,显示了其绘画上的深厚功力。在这里,作为背景的芦苇也极为重要,边寿民以写竹法绘芦苇,浓淡、枯润、疏密兼而有之。


郑板桥如此评价他的芦雁:“画雁分明见雁鸣,缣缃飒飒获芦声。笔头何限秋风冷,尽是关山别离情。”近人邓实在为《边寿民花卉芦雁合册》所作跋中论边画云:“写生之妙,不难得其似,而最难得其神。得其似者,画工优为之。得其神者,非天才不办也。盖必胸有别趣,然后下笔始能生动;然此别趣又非可以意造作也,必其胸次极高,于画外尤有无限神悟,故能一泼落笔,便有无穷生趣。”对照《水云踪迹图》的意境,可见两家评论颇为公允。诚如画家在自己在诗中所言:“自度前身是鸿雁,悲秋又爱绘秋声”,真正达到“雁我两忘”的境界。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164)

王素《人物扇面》

文丨史佳卉

王素《人物扇面》



扇面  纸本设色

25.4X25.4cm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

小某王素


钤印

小某(朱文)



赏析

王素(1794—1877),字小梅、小某,晚号逊之,甘泉(今江苏扬州)人。幼拜师鲍芥田,又多临华岩,凡人物、花鸟、走兽、虫鱼,无不入妙。既是扬州画派的继承者,同时也是海派的先驱者之一。


王素是一位艺术才能全面的画家。他秉承新罗之风,经常写生学习,功底扎实。不仅长于人物,也兼擅花鸟、山水,表现手法多样,既能小笔勾描,又能大笔挥写,擅用精毫小笔在生宣上作工整而简约的仕女人物,所作人物、花鸟、草虫造型准确,神态逼真,用色清新。


王素的传世作品很多,而他的人物仕女画尤为世所重。仕女画在我国传统人物画中,历史悠久,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着意刻画的是人物的意态美,所绘的仕女与同是海派的费丹旭、钱慧安等人的作品相比,更具有清淡雅逸、蕴情含蓄的文秀之气。他的线条吸取了“扬州八怪”写意花鸟和黄慎、闵贞写意人物的特点,细劲流畅,顿挫自然,有节奏感,增添了画中人物的韵味。


清代后期仕女画崇尚文秀柔荏之风,所以王素笔下的仕女形象,都为姿致娴逸,体态柔弱,追求秀、静、慵、愁、怨、凄等情调,给人一种“弱柳扶风”之感和“风露清愁”之态。其所画仕女形神兼备,技巧上崇尚细巧秀逸,注重疏秀清灵的笔墨情趣和浅淡明快的色彩效果。


江苏省美术馆收藏的此幅作品为纸本设色,构图简洁,画风典雅,用笔纤细而又不缺弹性。画作中只见一树梅枝交错盘虬,繁花点点,树枝旁的女子秀发如云,眉目清秀,神情慵懒,她拥有削肩、柳腰的体貌,长脸、细目、樱唇的容颜,风露清愁,黯然神伤的韵致。她轻轻地倚靠在扶栏上,姿态慵懒,似被浓郁的梅花香味薰醉了,颇有“花落南枝片片香,佳人春倦卧含章”之味,为其传世作品中的佳作之一。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165)

关良《戏剧人物》 

文丨李玲丽

▵关良《戏剧人物》 


立轴 纸本设色

67.7X44.7cm

1980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

庚申四月,番禺关良写


钤印

关良(白文)



赏析

关良(1900-1986),字良公,生于广东番禺。1912年在南京金陵中学读书,1917年赴日本学习油画,1923年回国,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参加过北伐战争,任政治部艺术股长。1930-1945年辗转上海、昆明、成都、重庆等地的艺术院校任教,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杭州。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上海分会副会长。


关良先生最初专学西洋画,后转向水墨戏曲人物画,是最早将西方绘画艺术介绍到我国的先行者之一。他的彩墨戏剧人物画独树一帜,最见风格,影响最大。1942年在四川成都举办个人画展,引起美术界很大反响,郭沫若观赏关良的戏曲人物画后,认为是古今奇作,并撰文《关良艺术论》向社会介绍和赞扬他的绘画艺术。茅盾、老舍等为之题词称赞。1956年文化部在北京举办“关良个人画展”,数天之中观者如潮。1957年他与李可染一起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友好访问,在东柏林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此幅彩墨《戏剧人物》创作于1980年4月。人物不拘泥于细节的描摹,应用了变形手法,造型简练、明确,构图得当。左上侧身穿黑袍的红脸正拔宝剑呼之欲出,右下侧武生手持利刃迎头而上。古人云“笔意贵留”,作者寥寥数笔,若不经心,笔法时而迟滞、迂缓,时而艰涩、游疑,运用墨色的浓、淡、轻、干、湿,使画面生动,变化多端。演员的“看”“盯”捕捉到位,人物情态惟妙惟肖,笔势笔趣质朴平易、凝重自然,给观者以余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青年时期的关良留学日本学西洋画归来,常思考“为什么中国的油画似乎在国际画坛毫无地位?是我们的油画没有画出民族风格?如何把西洋的东西跟自己民族的绘画慢慢结合?”等。他的彩墨戏曲人物画作为一种有效的探索样式,将本土艺术的写意性与西方绘画的表现性实现契合;将本土艺术的程式化与西方绘画的抽象性实现会通,是中国美术家参照西方艺术对中国艺术的重新思考。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166)

李平凡《饥民》

文丨李芹

▵李平凡《饥民》



木刻版画

17.8x11.5cm

1939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赏析

李平凡(1922-2011),天津人,1937年在新兴木刻运动的影响下自学木刻,曾在天津美术馆西画科学习,后任河北省乐亭县乐亭中学美术教师。1943年赴日本受聘为神户华侨同文学校美术教师。1950年归国,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版画世界》主编等职。


1938年李平凡开始创作发表木刻作品,1941年参加京津木刻展。旅日期间,他拜日本版画家川西英为师,学习水印木刻技法,收藏研究日本浮世绘木刻,发起成立神户华侨新集体版画协会,后发展为日本华侨新集体版画协会,创建中华全国木刻协会日本联络站,通过筹办展览、编辑画集等,向日本人民介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中国木刻。归国后传授日本木版水印技法,投身于水印版画的普及推广,其创作发挥水印木刻的特长,为中国水印版画和中日版画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饥民》是李平凡的早期作品,具有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兴木刻的时代特点:有着鲜明的人民性、革命性,学习借鉴外国版画,开创中国现代版画的新面貌。在主题内容上,作品表现了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当时国民党政府黑暗统治下中国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李平凡出生于封建大家庭,却具有革命进步思想,少年时离家出走,他敬仰鲁迅先生的民族气节,并以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新兴木刻,来表现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此幅作品刻画了饥饿的人群排着队等待领取救济粥的场面,画中身处战乱的劳苦大众看不到世间的欢乐和欣慰,低垂着头颅不堪承受生活的艰辛与苦涩。在表现手法上,李平凡学习比利时画家麦绥莱勒与德国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早期作品深受其影响。此幅画以三个半身侧面人物为主,抓住人物造型的突出特点:佝偻单薄的体态、打着补丁的衣衫以及苦于生活的神情。刀法粗犷简略,大块面的黑白形成强烈对比。作者以单纯有力的语言,以充满深刻感受的真情,追求对社会真实的写照,从而使作品具有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167)

冯健亲 《让毛主席放心》

文丨吴扬

▵冯健亲 《让毛主席放心》



布面油画

137.5x157.5cm

1977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赏析

冯健亲,1939年11月生,浙江海宁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并留校任教。曾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等职。冯健亲早年师从苏天赐先生学习油画。从对苏派、欧洲油画的研习、主题性油画创作,到彩墨画、漆画、壁画等多画种的探索和巨幅绘画创作的尝试,绘就了一大批具个人风格特点和鲜明时代特色的精品力作。他在艺术实践的同时还孜孜不倦、严谨勤恳地进行美术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为我国当代美术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和优秀艺术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冯健亲的人物油画造型严谨扎实,形象生动感人,具有现实主义写实绘画的技术高度和精神厚度。而人物油画正是打开主题性历史油画创作的窗口,如何开启这扇窗是对一位艺术家综合造诣的苛刻考验,不仅需要艺术家具备高超精湛的绘画技艺和博学深厚的历史理解,还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这些在冯健亲的主题性历史画作中得以彰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冯健亲开始涉足主题性历史油画创作,江苏省美术馆藏《让毛主席放心》便是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代表作。周恩来总理逝世后,举国悲痛,冯健亲为了表达对周总理的深切缅怀和无限哀思,不顾冬日的严寒,顶着鹅毛大雪骑车到南京梅园新村实地收集素材并研读大量相关史料,为此画的创作构思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从色彩选择上看,画面中暖色主光源奠定了全画的色彩基调,使室内形成了丰富强烈的冷暖色差,给人以电影镜头式的视觉观感;从人物造型上看,身披军大衣的周总理英姿飒爽,神色从容,正在两位通讯员的配合下向远在延安的毛主席汇报工作。周围办工桌椅、通讯设备等用品摆设巧妙,与动态各异的人物组合形成了和谐的穿插关系,为画面增添了灵活性和节奏感。不仅如此,背景中弱化表现的地图和白色墙壁与前方深入刻画的人物形象,产生了远近虚实与塑造强弱上的对比,这不但艺术化地体现了室内的空间层次关系,并且更进一步强调了人物在画中的主体地位;从氛围营造上来看,以周总理为中心围绕着的三位青年战士各司其职、认真投入,其中伫立在窗前的那位掀开窗帘一角并查看窗外动静的警卫员,给画面营造了紧张危险的气氛,再现了当时革命情况的严峻局势。南京梅园新村是国共谈判时周恩来总理的驻地,这里工作生活条件朴素并暗藏敌人监视的危机。尽管如此,以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不畏牺牲、正气凛然。《让毛主席放心》这幅作品便形象地还原了当年这一历史场景。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168)

黄鼎《枯木竹石图》

文丨吴振

▵黄鼎《枯木竹石图》


立轴  纸本设色

77X39cm

1728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

雍正戊申新春,净垢老人黄鼎过保阳之得善堂写。


钤印

黄鼎(白文)、尊古(白文)、烟云供养(白文)、望正秘笈(朱文)、锡山程景溪读画印(朱文)、庐江国瑞藏(白文)、祖国文化同浩鉴藏(白文)





赏析

黄鼎,江苏常熟人,擅山水,字尊古,一字旷亭,号闲浦,又号独往客,晚号净垢老人。出生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卒于雍正八年(1730年),享年71岁。黄鼎习画初学邱屿雪,后师王原祁,兼得王翚笔意,生平好游览,写生所得,寄于笔墨之中,画史有载,“性抗爽,不受缠绕。”由此可见,他是一个不受拘束,追求自由的人。


崇尚“摹古”是“四王”画风相似的一大原因。他们都有着同样的“偶像”:董源、巨然、“元四家”等,在“四王”看来,“学画如不师古,就如夜行无灯”。江苏省美术馆藏《枯木竹石图》创作于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当属黄鼎晚期风格中的精品。


在其自述中,黄鼎主张遍历真山真水,才能体悟古人笔墨:“余性爱游览山水,兼好绘事,出游几三十载……虽极险峻,莫不登其巅,穷其奥,原其起伏开合之势,徜徉啸傲其间,然后知古人用心笔墨,经营位置,得其造化自然之理也。且其万山驰空,一丘平远,雄壮秀丽,山川奇险,幽雅之不同,由是知前人绘画,遂有南北之派,以别宋元神韵超逸之意。”


《枯木竹石图》可谓笔笔皆有来处,构图上令人想起倪瓒的《六君子图》,石头的皴法也颇为讲究,外轮廓以简淡的墨法写出,石头的纹理则层层晕染,间以苔点,颇有韵致和生气。前景平坡之上,枯树根部裸露在地面之上。以长披麻皴写就的平坡与树后石头细致的纹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石侧的几杆细竹在形式上呼应了枯树的图式,并借由左侧、右侧及前景中的幼竹打破了平行线的构图,达到了视觉上的均衡和错落有致。





往期精彩回顾

🔗“与时舒卷——徐惠泉作品展”将在苏州大学美术馆展出

🔗翛然物表,与古为徒 ——与宋玉麟谈艺术和传承

🔗志如初 人如菊——与画家高云不谈回归,谈出发

🔗VR展厅丨坐看云起时——江苏省美术馆藏20世纪中国画专题展

🔗VR展厅丨江苏省抗疫主题美术书法精品展

🔗资讯丨感动凝聚力量——“江苏省抗疫主题美术书法精品展”线上线下齐开展

  🔗徐惠泉 疫情期间的绘画日记

🔗把传统经典当成一个“球体”,于是,我飞向它、撞击它


供 稿:王晓露


监 制:宗 洁

编 辑:李 丹

 

| 开放时间 |

9:00 - 17:00 (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 注意事项 |

观众在场馆入口处出示“苏康码”和身份证

‍‍‍经测温、安检、取票后方能入内参观

请广大观众参观时戴好口罩

保持1.5米以上的安全距离

避免人员聚集 文明观展

| 交通信息 |

江苏省美术馆(新馆)

南京市长江路333号

公交:

总统府站:乘坐公交29路、44路、65路、95路、201路、202路、304路至总统府站下,步行250米可到达。

大行宫东站:乘坐公交5路、9路、25路、34路、29路至大行宫东站下车,步行150米可到达。

地铁:地铁2号线或3号线至大行宫站,1号出口步行300米可达。

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

南京市长江路266号(陈列馆)

公交:

南京图书馆站:乘坐公交31路、313路、80路、Y2路、3路内环至南京图书馆站,步行250米可到达。

大行宫北站:乘坐公交2路、304路、31路、313路、44路、65路、68路、80路、95路、3路内环至大行宫北,步行230米可到达。

地铁:地铁2号线或3号线至大行宫站,6号出口步行300米可到达。

| 官方微信 |

| 官方微博 |

| 官方网站 |

http://www.jsmsg.com

| 咨询电话 |

025-8961081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