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众美大观丨江苏美术馆馆际联盟馆藏精品赏析(八)

苏美传播 江苏省美术馆 2023-12-27


前  言

江苏美术馆馆际联盟自2017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构建全省美术馆互联互通、共享共建的交流合作平台。“众美大观——江苏美术馆馆际联盟馆藏精品赏析”活动已举办了四年,其间有六十余家成员单位参与,先后共推出馆藏作品182件(组),在业内乃至社会公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在“众美大观”项目的连续推动下,联盟各家美术馆对于各自馆藏的梳理、挖掘、展示与传播在不断拓展,找准定位、深入研究、树立特色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有效推进了全省美术馆的专业化建设。


今年的49幅(组)作品中,既可以观赏到近代大师名家深厚的笔墨功力,也可以看到中青年艺术家贴近时代、面向现实,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艺术类型上也比往年更加多元,在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水彩水粉等作品的基础上,新增了综合材料、雕塑和影像作品。这些艺术作品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并不断萃取、继承和创新,带给大众以丰富的滋养。


典藏是美术馆的根基,是融合了美术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美术馆典藏的工作目标不是为了将各个时期的优秀艺术作品收入库房中,通过研究、展示让社会大众共享文化之美、艺术之美才是此项工作的最终意义。不久前,习总书记提出要“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这进一步为全省美术馆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积极履行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记录和收藏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反映和讴歌新时代的艺术作品,大力促进藏品的研究、活化使用与传播,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更丰富、更充盈、更高品质的精神生活。




昆仑堂美术馆


▲《仿大痴浅色法山水》王学浩


中国画(纸本设色)

117cm×43.5cm

昆仑堂美术馆藏


题识:戊寅新正仿大痴浅色法于山南老屋之桂舫,寄奉镜岩大兄先生正之,椒畦王学浩。

钤印:椒畦(朱文)、王学浩印(白文)、鸿爪(白文)



王学浩(1754-1832),字孟养,号椒畦,江苏昆山人。少拜进士陈嘉炎为师,学有根底。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于乡,后屡赴春官不第,遂绝意干禄,遍历燕、秦、楚、粤,作汗漫游。晚年居乡奉母,以笔墨自娱。少学画于同邑李豫德(其父李为宪为王原祁外甥),学未久便有出蓝之目。后溯源元四家,笔力苍劲,气韵沉郁,道光之季画坛推为尊宿。王氏诗宗韩杜,书法晋唐,皆卓然成家。嘉定令吴桓曾集杜句书联云“白也诗无敌,褚公书绝伦”,其推重若此。著有《山南论画》《易画轩诗录》《灯窗日记》等。


山水画的仿古之风滥觞于明季,董其昌以佛家禅宗为喻,推出了山水画的“南北宗”论,以“文人”画为“南宗”,“作家”画为“北宗”,崇南而贬北。经“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的极力推崇和身体力行,临古、摹古、仿古蔚然成风。正统派画家们以五代董源、巨然和元四家(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等为主要取法对象,经过不断地探索和研习,使南宗画派的旨趣和技法得以传承和光大。这种风尚到了嘉庆、道光年间,由于画家思路的狭窄、内容的空泛和技巧的僵化,已成强弩之末,日趋纤靡不振。但不可否认,也出现了少数像王学浩这样的仿古高手。



此图用高远法构图,上景为一峰峦巍然屹立,气势雄壮,山头多矾石。山腰云气缭绕,树木葱郁,中有茅屋数间隐约其间。近景为古木老松繁茂交叉,密树浓荫中一轩临水,中有高士摊书坦然而坐,侧身俯视溪水,若有所观。画面描述了元代士大夫向往的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戊寅”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王氏时年65岁,正当精力弥满、画风成熟之时,此作是王学浩晚年仿黄公望的精品。整幅作品笔法沉劲苍秀,简练萧散,设色古雅华滋,意境幽远,正是王学浩梦寐以求的大痴画风。


“浅色法”或作浅绛法,为黄公望所首创,即在以水墨为主的画面上略施浅赭及墨青。古人在山水画中对色的应用是极其慎重的,王原祁在《雨窗漫笔》中云:“设色即用笔用墨意,所以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今人不解此意,色自为色,笔墨自为笔墨,不合山水之势,不入绢素之骨,唯见红绿火气,可憎可厌而已。”王学浩在《山南论画》中也有相似的论述。此图墨、色浑然一体,分不出何处为墨,何处为色。粗观似水墨画,细察则由于色的渲染,使墨的层次更丰富、更滋润,形成了墨、色交融,相互生发的极佳效果,使画面在苍秀萧散中时现沉郁和浑厚,这种墨法显然学的是元四家的吴镇,而不是大痴了。故清人华翼纶在《画说》中评曰:“惟椒畦深得梅道人墨法,设色亦古艳”。可见王学浩学古人着眼极高,并不死抱住一家一法不放,而是博采众长,和古人似是而非、若即若离,这才是真正的“仿”。

(昆仑堂美术馆  陆家衡)




昆山陆放版画艺术馆


▲《故乡明月》陆放


1998年 

版画(水印木刻)

38cm×53.5cm

昆山陆放版画艺术馆藏



木版水印是中国传统特有的版画印刷技艺。它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既可用以创作体现自身特点的艺术作品,也可逼真地复制各类中国字画。上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会,将欧洲版画艺术引入中国,一大批革命艺术先驱投身版画创作,开始了中国版画的新生命。而水印木刻版画正是在中国传统木版水印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创作版画而形成的一个版种,它兼具木刻版画干脆利落的刀味以及水性颜料作用于宣纸之上的宁静温润,刚柔并济的审美趣味或许应和了江南人柔软却坚韧的个性,又因为气候条件适宜,水印木刻版画在江浙一代迅速蓬勃地发展了起来。它一边继承发扬古老而深厚的传统,一边从中国民族、民间以及国外现代艺术中吸取营养,形成了兼具传统风貌和时代精神而又有独特技法的艺术式样。


1932年5月,正当鲁迅先生倡导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进行地如火如荼的时候,陆放出生在江南小镇——江苏省昆山市。正是这方钟灵毓秀的水土滋养着年幼的陆放的心灵。在往后悠长的岁月里,这青砖黛瓦、小桥流水的故乡埋下的种子在这位艺术家的心底缱绻,从他的刀下刻画出一幅幅动人的景象。



1949年,陆放因擅画入伍,成为南京军区的一名文艺兵。1955 年,陆放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他是美院版画系的首批学生,师从张漾兮、赵延年等版画先驱。1960年毕业,同年留校任教。半个世纪以来,陆放先生在西子湖畔创作了大量西湖题材的水印版画作品,享誉海内外,国际上便有了“西湖陆”的美誉。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东方美术史家米切尔·苏立文评价:“陆放先生的水印木刻版画作品,清雅而淡定,朦胧含蓄,富有东方人的神秘感,具有诗一般的意境。”陆放曾先后在多国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中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著名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为中外版画的交流及中国版画在世界范围的推广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如今,步入耄耋之年的陆放将自己毕生创作的五百多件版画作品捐给了自己的家乡,2020年10月,昆山陆放版画艺术馆在昆山开馆。一位一生钟情于水印版画的艺术家,或许他对家乡的情感都书写在了画里,哪怕描绘的是眼前的西湖,也诉说这日夜萦绕在其心间的吴侬软语。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许江评价:“陆老师的水印最动人之处在于‘淡’。淡不唯是色素明暗的浅淡,更是东方美学的要义。那江南的水乡,轻烟笼起,薄纱罩来,溪流水巷拉开漫天的网,小桥人家隐在一片素色的浅淡之中。……这淡墨的世界摇着我们幽远的乡愁,也蕴含着东方美学某种梦境,没有什么比这个‘淡’更让我们理解世界的静谧与悠远,更让我们在银装素裹的月色中浅吟低唱。这正是陆放老师的水印版画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根源。”


此幅意境深远的《故乡明月》是陆放对故乡为数不多的直接表白。那一轮皓月,荡漾在水乡周庄轻柔的波光中,也荡漾在陆放先生的心中。

(昆山陆放版画艺术馆  龙珩)




明·美术馆


▲《错位-拉毛草》 吴静涵


2016年

粉画

108cm×77cm

明·美术馆藏



上世纪90年代吴静涵在央美附中和美院求学,学生时代日复一日的修行基础课,让他练就了很好的造型功力。他的画作以油画为主,近年以粉画见长。他曾先后受聘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2002至2006年旅居法国。现在是PSA美国粉画协会大师圈的成员,苏州市明加美术馆驻馆画家。


吴静涵注重深入实地考察,探索不同题材创作技法。为画乡村题材他在张家口生活三年,他每年坚持去安徽写生,进甘南藏区二十余次,在国外旅行时他的画笔随身携带……这些经历让他对绘画有着更深更准确的理解。他的作品多用写实的手法塑造形象,虽具象,但绝非简单地复刻。近观他的画作,总能感受到超越现实的浪漫气息。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画作的意涵也变得多元,也让其作品超出了写实的限制。吴静涵能捕捉到出神的瞬间,朦胧而值得玩味。画家把自己的思考留在了画中,大胆地将作品的诠释权交给观众,只留下些线索,等有缘人发现。



《错位-拉毛草》 作于2016年,是藏区题材的人像作品,其背后有一段值得细说的故事。此幅作品曾参加了2018年法国费蒂亚国际粉画展,并作为主画面在活动宣传中起到重要作用。画中人名叫拉毛草,是画家常画的一个藏区女孩,初识拉毛草要从90年代说起。那时,吴静涵和他的画家朋友们组成一个小集体,几乎每年春节过后都要去一趟甘南。在吴静涵的回忆里,每次在北京站大钟下的集合都像一场仪式,大家向往净土的那份兴奋和激动溢于言表。高红的寺院、蓝白的天空、舞动的经幡和俊美的男女,藏区的绚丽色彩、独特的风情民俗,无不激荡着大家创作的灵感源泉。时间让他们认识了这块土地,也结交了很多藏族朋友。当时,拉毛草才三年级,他们去哪写生创作她就跟到哪儿。后来她因家人生病面临辍学,大家就提议一起帮她交学费,小集体的每个人负责一年,直到她大学毕业。大学期间,她还来北京看了天安门。他们几位画家的作品里都有她的形象,像是记录了她的成长。


《甘南记事》中,吴静涵这样写道:“剪辑我生活里的一帧帧片段,甘南藏区是最美好的过往,在那里记录了暮礼晨参的虔诚目光,也记录下我人生的感悟。胶片、光圈,很多影像经由绘画转化成点线面,转化为我生命的画卷。”


吴静涵是新苏州人,粉画也是他到了苏州才开始研究的。其粉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美术展并获奖。去年,《人们仰望的目光》在第二届委拉斯凯兹绘画&雕塑大赛中获一等奖,在多个画种参赛的情况下,能力拔头筹非常不易,可见画家作品的感染力。

(明·美术馆)




尹山湖美术馆


▲《烟雨藏书楼》 张淳


年代不详

综合材料

50cm×100cm

尹山湖美术馆藏



时间已至七月中下旬,试想这已有月余的梅雨应是要结束了,然而查看本周的天气预报,依旧是接连阴雨。雨水与江南总是勾连着,逢着下雨天走进姑苏,淅沥的雨水、氤氲的水气,时光仿佛回到了几百年前的江南,古意、诗意弥漫开来。


张淳《烟雨藏书楼》展出之际,吸引着观者频频驻足,一会向后退几步远观画面,作品中混沌、朦胧、氤氲的美感,带给人一种迷蒙的游离感,就像置身雨天观看景色时的失焦;一会向前进几步近观画面,这时看见作品的创作方式又令人惊叹:画面上是一层细细的沙石,颜料弥散在沙石之中,不见笔触,层叠交融,激发了观者对艺术家创作手法的好奇,他是怎么画的呢?而这不得而知、无从解答的疑问,让作品本身萦绕脑海。


正如意大利文化艺术中心主席温琴佐·桑福所说:“如果你靠近张淳的绘画作品,那么一切将会消失,因为它已经融化,它隐藏了起来,就像是镜子的游戏,只留下能够看到的巨大张力的抽象语言,在这里,他非常机智地运用了绘画材料的本质语言,他骄傲的以及戏剧性的表现力,从其使用的熔浆似的色彩中展现开来。”



张淳这种诗性与玄化的创作语言,忽而让笔者想到了一个关于梅雨诗辨的轶闻:清乾隆年间,桐城派两位元老方苞、姚鼐二人,在一家酒馆因黄梅时节多雨、多晴的问题而起了争执。方苞说:“宋诗有言‘黄梅时节家家雨’”;姚鼐说:“宋诗也有言‘梅子黄时日日晴’,你忘了吗?”此时店家笑道:“宋诗还有一句‘熟梅天气半阴晴’”。“家家雨”“日日晴”“半阴晴”,实则都是梅雨季呀。张淳的《烟雨藏书楼》传递出的氤氲雨水后的真是园林景观的感受;实体自然在画面中的扭动与消融;某种程度上的真实与虚幻共存,实则都是艺术作品的本质的某一切面。


张淳,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当代写意油画研究院院务委员。《记忆中的老园》《老桥》《飘浮》等作品多呈现出诗意的隐喻,物像之外的记忆。这不仅是艺术家对绘画语言的创新加工,更是对自然的精神性探索的成果。


梅雨阴晴倏忽间,而往昔诗意与今朝现实在艺术中跳转。

(尹山湖美术馆  丁冠军)




往期精彩回顾

🔗大美长江 不止于美——江苏省美术馆主题摄影作品线上展(一)

🔗典藏活化系列超时空人文微纪录片“循脉而行——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中的文脉之光”(一)

🔗展览丨“第二十五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在江苏省美术馆展出

🔗预告丨多元∞计划:2023 第五回 “曜 ENLIGHTEN——浦均·许新龙双个展”将在江苏省美术馆展出

🔗VR展厅丨大美长江——孙晓云长江主题书法手稿特展

🔗读书会丨现代艺术慢慢看——阅读·交流·分享江苏省美术馆第十四期读书会回顾

🔗征稿丨江苏省美术馆90华诞征文启事

🔗众美大观丨江苏美术馆馆际联盟馆藏精品赏析(七)


供 稿:庄 芸、叶 涛、吴浩然


监 制:宗 洁

编 辑:陈星羽

 

| 开放时间 |

9:00 - 17:00 (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 注意事项 |

入馆时请您准备好:

※ 身份证

※ 参观预约记录

| 交通信息 |

江苏省美术馆

南京市长江路333号

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

南京市长江路266号(陈列馆)

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因修缮需要

暂不对外开放。

| 官方微信 |

| 官方微博 |

| 官方网站 |

http://www.jsmsg.com

| 咨询电话 |

025-8961081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