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喊着戒糖的年轻人 被奶茶收了多少智商税?
元气森林乳茶被爆出虚假宣传“0糖”的新闻,让许多年轻人纷纷感叹又被无良商家忽悠了。
近年来,“戒糖”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年轻人群体的一个潮流。但对于糖到底是什么,对人体如何作用,却知之甚少。在历史上,蔗糖曾经像黄金一样珍贵,而在过去的50年,人们还认为脂肪才是各种疾病的罪魁祸首......
人类是如何从“嗜糖如命”走向“谈糖色变”?嘴上喊着要戒糖的年轻人,为何却被奶茶收了智商税?这背后蕴含着哪些关于糖的“甜蜜骗局”?
文 | Paella 图| 四象设计部
1
这些原来都是糖?
关于一杯奶茶含糖量=5听可乐的“都市传说”已经深入人心,但这并没有阻挡奶茶信徒们掏钱包的手。
所以在元气森林乳茶的包装上看到以“无蔗糖”为卖点的宣传语时,无数消费者误以为没蔗糖就等于没吃糖。喝奶茶还能不长胖,还有这么便宜的事?
然而有细心的消费者一看乳茶的配料表,确实没有蔗糖,但“结晶果糖”四个大字还是很显眼。
这时候就有专家出来发声了:结晶果糖也是糖啊!原来宣传了半天“无蔗糖”是钻了普通民众不懂食品科学的空子,而这款乳茶并不是“无糖”产品。
许多人这才知道,糖并不等于蔗糖,输液时的葡萄糖,水果里的果糖,牛奶里的乳糖,甚至没味道的淀粉都属于“糖家族”。
虽然都叫糖,但不同种类的糖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有很大差异。我们通常用“血糖生成指数”(简称GI)来反映某种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GI值越高对血糖影响越大。
蛋糕里的白砂糖GI值高达109,但水果含有的果糖的GI值只有30,相比对血糖影响相对较小,但并不等于过多摄入是健康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每天添加糖分的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然而一杯750ml奶茶(正常糖)的糖分就高达99g,远超出每日指标。
事实上,就算标注了“无糖”的饮料也不一定是完全不添加糖,因为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对“无糖”的要求,糖含量小于等于0.5g/100g就可以称为“无糖饮料”。
总的来说,要分辨市面上各种饮料加不加糖,加了哪种糖,加了多少糖,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如果想不摄入任何额外的糖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喝白开水。
2
不是糖也可以很甜?
在生活中,确实有另外一些食品饮料,比如健怡可乐、纤维雪碧、无糖酸奶......它们虽然标榜“无糖”却有甜味,这些甜味的来源就是我们俗称的“代糖”,也叫甜味剂。
在全民“戒糖”的时代,消费者对甜味有需求的同时,又不想摄入高热量,代糖确实为甜食爱好者提供了满足口腹之欲的选择,也为许多企业提供了商机。我国允许在食品中添加的代糖一共有三大类18种:
可以看出,糖醇的甜度和蔗糖更为接近,而代糖的甜度通常是蔗糖的几百倍,甚至上千上万倍,只需添加极少量就能达到蔗糖的甜度,曾经有许多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会选择人工代糖。但是部分人工代糖的口感较差,且安全性存疑,所以越来越多的食品饮料开始添加更安全的天然代糖和功能性糖醇。
代糖并不是没有热量,也不是对血糖毫无影响,只是相对于蔗糖来说低了很多,并且科学界尚未彻底证实代糖对人体代谢的具体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市面上许多添加代糖的零食,比如木糖醇月饼、蛋糕、饼干,也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糖食品”,大量淀粉最终还是会在体内转化成糖,需要“戒糖”的人群摄入需谨慎。
3
戒不掉糖,是人类的天性
大部分的“嗜甜者”都曾经下过决心少吃甜食、戒掉奶茶,但过不了几天就忍不住来块小蛋糕,并安慰自己“只是一块而已,跑两圈就消耗掉了”。这种如酒瘾烟瘾般对甜食的渴望和依赖,其实并不是个例,甚至科学家也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了“糖瘾”形成的证据。
同尼古丁、酒精、海洛因等相同,糖分的摄入会让大脑产生快乐的源泉——多巴胺。当味蕾感受到甜味,就会将信号发送到脑干,并分散到大脑皮层,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
如果大脑适应了这样频繁的刺激,产生一种耐受性,那么就需要吃更多的糖才能获得同样的满足感——这是上瘾的典型特征,在停止摄入糖的时候也会出现像戒毒时才会出现的戒断症状,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
如果你一天不吃甜的就浑身难受,甚至工作学习都感到精神萎靡,那么你可能犯了“糖瘾”。这是长期高糖饮食的体现,也是亟需改变饮食结构的信号。
有足够的自控力的情况下,戒糖虽然会难过一时,却不会带来常久的痛苦。而如果放任自己在“糖瘾”的恶性循环中沦陷,后果将不堪设想。
4
人类如何从“嗜糖”到“反糖”?
“谈糖色变”的现代人或许无法想象,在遥远的中世纪欧洲,蔗糖是如同黄金一般珍贵的“紧俏货”,是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上层社会都以一口龋齿烂牙为荣,这是糖的魅力。
由于本土不适合种植甘蔗,欧洲在向世界扩张版图的同时,在美洲和非洲殖民地开展“三角贸易”,如水晶一般纯洁的蔗糖,是种植园奴隶的血与汗凝结成的,这是糖的罪恶。
但关于糖的骗局,并没有因为制糖业的蓬勃发展而告一段落。人类社会从嗜糖如命到反糖戒糖,经历一段长达60多年的意识觉醒过程。
无论是曾经罪恶的种植园,收钱写软文“洗白”的科学家,还是如今打着虚假标签营销的元气森林,糖都是利益与欲望的象征。
有趣的是,“糖业阴谋”落下帷幕的2016年,打着“无糖健康”招牌的元气森林公司成立了,然而它却是另一个骗局的开始。
“0蔗糖”的乌龙事件,只不过是年轻人盲目养生的冰山一角。我们还曾揭露过“沙拉轻食”的营销,甚至还有“生酮饮食”、“哥本哈根减肥法”等比较极端的饮食方式,以及这些潮流所带来的衍生产品,到底又藏着多少文字游戏与伪科学?一旦科学与利益勾结,那些被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还能相信吗?
或许再过50年,年轻人的饮食观又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在被收够了智商税后,我们终于明白:不要相信任何营销。既想享受糖带来的甜蜜,又不想承受甜蜜带来的代价是不现实的。最“养生”的生活方式就是节制,不被欲望所支配。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号“四象工作室”
(微信ID:foxgirlnews),更多精彩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