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真实冲击远胜任何妖艳爆款

2018-02-12 曹林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摘要:建立在抽象故事上的爆款叙述,只能制造抽象的焦虑,这种抽象焦虑在一月三次的爆款消费和流量收割后,只能沉淀为一种愤世嫉俗的情绪,变成空洞的牢骚、弥漫的戾气和自我强化的“丧”。这时候,更凸显出真实记录的力量,有人看完“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后说:上次看到类似的文字,是范雨素。生活不需要添油加醋哭天抢地,白描,就已经足够令人窒息。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有人说,北上广中产一个月焦虑3次,一次一篇10W+。向来在心理上对爆款网文充满抵触和抗拒,反感那些以贩卖焦虑为母题的流量化写作,厌恶自己的焦虑成为营销号的消费品。越是在标题上写满爆款欲望,偏偏越不去点开。但这次刷屏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我认真读了,很长,读了1个多小时,分享给了好几个朋友,一起讨论流感、中年和人性。


文章用2万多字讲述了29天中岳父从患上感冒到多次转院进ICU到人工肺再到死亡的经历,事无巨细全景记录,冷静白描,夹杂着一些感慨。同为爆款,很真实,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跟外面那些编出来的“娇艳贱货”太不一样。


文章刷屏时在朋友圈引发诸多感慨。有人意识到今年流感疫情比往年更严重,有人反省一定要买保险,有人说以后再不敢把流感不当回事了,有人赶紧带孩子和老人去接种疫苗,有人说感冒了一定要隔离,平常要戴口罩勤洗手,有人反思一定要相信科学相信医生。还有人则让家里老人认真读了,说文章严重动摇了家庭里固执老人的话语权,和对身体健康的盲目自信。当然,也有不少人焦虑于中年中产的脆弱,即使在北京有着不错的经济基础,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可一场突发的疾病,就可能在经济上摧毁一个家庭。人到中年,作为家中主心骨,遇到变故时分身乏术焦头烂额。


可以注意到,这篇文章引发的多数感慨和反思,都是非常具体的:从对保险的态度,到怎么看待流感和疫苗,再到老人的固执、日常卫生习惯、对医生的态度,等等,触及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忽略的具体问题,不是抽象而宏大的概念。这就是真实记录所产生的力量,它跟那种纯粹坐在电脑前憋大招、主题先行、迎合社会焦虑、消费网络情绪所编出来的爆款不一样,那些爆款因为是编出来的,预设着某个“肯定会火”的主题,所以激起的只会是一些预期中的抽象的焦虑或愤怒:地域的、年龄的、代际的、性别的、阶层的、医疗的、教育的、大城市生活的、房价的、养孩子的。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也传递着很多焦虑,但因为是真实的记录,所以触发的焦虑也是具体的,指向的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细到去医院怎么挂号、如何买达菲、叫救护车需要多少钱、ICU开销、互助献血操作流程、担架病人搭乘民航班机规定、民航关于携带骨灰的规定、怎么开死亡证明、火化流程――琐碎繁杂,却是真实的生活。回忆以前那些“各领风骚没几天”的爆款,留下什么记忆呢?只是一个个抽象的大词和宏大的概念:中年焦虑、中产焦虑、买房焦虑、北上广生存焦虑、公务员焦虑、阶层鄙视链、男孩危机。


建立在抽象故事上的爆款叙述,只能制造抽象的焦虑,这种抽象焦虑在一月三次的爆款消费和流量收割后,只能沉淀为一种愤世嫉俗的情绪,变成空洞的牢骚、弥漫的戾气和自我强化的“丧”。这时候,更凸显出真实记录的力量,没有脸上写满10万+的欲望,没有想着“内容变现”,没有预设一个要让人热泪盈眶或义愤填膺的爆款母题,只是单纯地记录自己的经历,真实的弱点,真实的挣扎,真实的吐槽,还有亲人死亡面前真实的痛。有人看完“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后说:上次看到类似的文字,是范雨素。生活不需要添油加醋哭天抢地,白描,就已经足够令人窒息。


只有真实的生活才有这种普世的感染力,每个人也许都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自己某种经历的影子。你可能不是北京的中产,但你可能有过流感的经历;你也许不是疲惫的中年人,但家里可能有一个像作者岳父那样固执的老人;你也许不会患上这种夺命的流感病毒,但可能经历过在医院里面对医生时的绝望心情;你也许没有考虑过绝症后要不要抢救的伦理问题,但可能想过到底要不要为老人买份保险。


流行的爆款特别喜欢预设主题和立场,迫不及待地把读者代入到某个焦虑身份和激烈情绪中,好去“变现”,而这篇文章的主题则是开放的,叙述是冷静的,冷静到不像是当事人,专注叙述,没有替读者作提炼和总结。题目似乎预设了“北京中年”这个主题,那只不过因为作者的中年视角,其实并无固化主题,29天琐碎的全景记录下,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人从中会读到完全不同的问题:医生读到的是那句“以后不让女儿当医生”,老人读到的是这女婿对岳父的怨怼,有过就医痛感的人读到的是“朋友圈里一定要有个医生”,中产读到的是“中产阶级因病致贫是离我们很近的事儿”,社会学家读到的是“在医院里的待遇是一个人在当地社会地位的真实体现”,医学生当成经典病例。

骗流量的营销爆款太多,以至这文章一火,立刻有人怀疑是营销软文――为什么多次提到“首汽”,为什么那么像推荐保险的软文,文章提到了特斯拉、茅台酒、炒币、与岳父母之间的矛盾、东北的办事效率、中产焦虑、医患冲突,这些都是一线城市白领所熟悉的爆款元素,怎么这么巧?我相信文章是真实的,如果是营销,用长长的26000多字为4次“首汽”作铺垫,这软文也太没效率了。作者是个活跃的社交媒体使用者,文中出现那些日常热点话题,很容易理解。文章写了很多经历,特别事关医疗专业,稍微有点杜撰,很容易就会被专业网友打脸,7亿多网民、7亿多个福尔摩斯面前编这样一个长故事,也太蠢了。何况,后来不少专业网友找到了能印证文章叙述的事实,比如把他岳父当“重症流感治疗”的直播讨论病例,各种细节都与文章能够对应。


作者的叙述无疑带着很多问题,对疾病的无知,对医生的误解,动用社会关系,似是而非的观点,跟他岳父差不多的固执和大男子主义,等等。但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真实的人,用真实的力量推动社会面向真问题的深入思考,汲取不同的角度,得出各自的结论。在不可承受的沉重真实面前,所有爆款都显得那么肤浅。














扫码打赏,鼓励原创


曹林时事评论作品集:《时评写作十讲》、《北大熏出来的评论》、《时评中国》、《不与流行为伍》、《快时代慢思考》、《拒绝伪正义》,欢迎在天猫“新华文轩”选购,享受多重优惠。读曹林时评,读这个时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