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时代为什么要读《左传》

张毅 立品读书 2022-06-08



问:张老师您好!您的这本《左传故事》马上就要出版了,当时您为什么想写这样一本书呢?

 

张毅老师:

其实这本书,是随着我备课、讲课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原先也没有想到要出版。我刚来北京时,大概刚满三十岁,对于学术、学问、人生,刚刚有了一点思索。我自己觉得有点活明白了,读书有点读明白了,看一些古代文献,尤其是看一些哲学性的文献,会觉得从里面隐隐约约透露出一些光芒,于是我把这些感想,想对学生说的话以及我对这个时代的一些想法,一点点的在课程上整理出来了。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就想着怎么把《左传》中那么多的人、事情讲清楚。我想让大家感受到,古典文献除了古奥的一面,还有亲切的一面。

 

我有点像小学生,那是我第一次开课。学生就像我的老师,而我才像学生,我好像是在完成一份作业。如果学生听懂了,那么我的作业还算是过得去,我就继续下去;如果学生觉得没有意思,没有兴趣,那么作业就不过关,我回去再调整。就这样,一段一段讲,每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心得,有一个新的教学方法,有一个新的阅读角度。

 

突然有一天,我的一个师兄对我说可以把那些故事写下来。于是,我原汁原味地把怎么完成这份作业、怎么教学生原汁原味地真实地记录下来,把口头语转变为书面讲义,这是我备课的过程,也是我讲课的过程;加上当年讲课的时候,我尤其想要展现《左传》贴近于我们生活的这一面,所以备课、讲课中做了些相关的思考和探索,所有现在有了这本书。

 

最开始落笔的时候,我觉得很难表现出那种很自然的上课的状态,但是慢慢写起来就有感觉了,就像我上课那样,文字也比较舒服了。大约就是这样。那么从口头语再转化为书面语,读者读的时候会不会舒服,我还不知道,我还抱着一个交作业的心态,欢迎读者们和我交流。

 





问:您写完这本书后,您对《左传》的整体认知,有没有什么变化?

 

张毅老师:

作为一个整体,我写这本书的过程,是我备课、上课的过程,也是我仔仔细细地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研读《左传》的过程,更是我重新认识《左传》的过程。

 

我上学时也是中文系的,学的东西也包括《左传》这一类古文献。说实话,当时觉得《左传》还是很高大上的经典,是很玄奥的经典,而且是很古老的经典。里面除了涉及历史事件,还涉及家族谱系,还涉及文物、典章、制度、训诂等种种,让我感受到它是很综合的文本。尽管我是中文系的学生,我可能点读过、选读过、精读过某些部分,但是对于整体的研读,完全是针对这次真正的教学和写作。在这个过程中,我才真正地认识《左传》,除了让学生亲近亲近《左传》之外,我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才觉得它亲近的。

 

其实不管《左传》涉及多少技术性的细节,比如说考古发现、出土的简牍,或者里面的文字学、训诂学的内容等,其实内涵还是古传的那些思想,尤其是关于政治和教育的思想。这些思想其实也一直都在我们生活中,有些一直在支配着人们,有些是我们因为忽略了它,所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困惑。在读的过程中,我慢慢发觉《左传》没有那么难,现在回望整个教课过程,也觉得不是太难,尽管它的内容很细,但是确实引人入胜。我一开始接到教《左传》的任务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没有信心,但是最终我被鼓励着讲完这个课。读完《左传》,我对生活更有信心了。我讲完这个课后,学生们的反映也是,对走进古典的这个大门,更有信心了。

 




问: 《左传》属于古老的经典,但是毕竟不像一些书,比如《红楼梦》那样大众化,它和我们今天的生活联系在哪儿呢?

 

张毅老师:

我们今天常说经典,经典这个词,一旦泛话之后,就会有经典诗歌、经典小说、经典电影等;如果没有泛化,所谓的经典,就是古代能够称得上经的书,比如说五经、六经、七经、九经、十三经。有各种经的总汇,这个总汇中包含的经典不同,但是大体包含了前人心目中所谓的经典。比如说《左传》就属于十三经之一,所谓十三经,即属于儒学的十三部经典,在这十三经里面,就包括了《左传》。

 

《左传》能够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它涵盖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左传的问题,也就是《春秋》面临的问题,《春秋》所面临的问题,其实就是人类社会的问题。人的品行各不相同,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对的事情,也有错的事情,在各种情况下,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是非对错,来判断善恶和贤不孝,就是春秋所说的“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把善的东西,清清楚楚地看为善的,把恶的东西,清清楚楚地看为恶的;把好人、贤人、有才能的人以及那些质量不好的人能够区分开。

 

帮你区分人世生活中的众生相——《左传》很明显就有这样一个特点。《左传》刻画了很多人物,但不都是美好的,比方说在《诗经》里头,我们后代经学家认为这里面有淫奔之诗,鞭挞了社会的不良现象,但是它的底色,是中华民族温良敦厚的东西,哪怕它有不幸的东西,哪怕说话者有他可怜的地方,哪怕是淫奔之诗,但是说话的这个人,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有情可原。(子曰:思无邪)

 

《左传》里会有一个很坏很坏的人,做出很残酷的事情,当然也有好人、贤人,但是有的时候,这些好人、贤人也会面临很残酷的环境、处境,或者面临很艰难的选择,总之,《左传》展现给我们的是社会生活本来的面目,比较残酷,但是在残酷的本来面目之外,还有叙述者的视角,这个叙述者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好人的存在,但是好人也会面临艰难的选择,也会面临非常可悲的下场。因此,《左传》一方面展现社会的真实,另一方面它又用它的叙述告诉你,生活虽然很残酷,不尽人意,但是,有些事情依然是坏事情,我们不应该做,有些事情依然是好事情,而我们应该做。它是让我们分辨是非的一本书。

 

那么,你会说:“既然残酷的命运会降临到好人身上,那我们不妨做一个坏人。这个世界上既有好的选择,也有坏的选择,但是趋利避害,我用利害的标准来选择,这个时候做好人不是不好么,那我选择做一个坏人算了。”但是很遗憾,《左传》也是讲因果、讲逻辑发展的书,你做了这个选择,你就要承受这个后果,《左传》连续讲了春秋时代两百多年的历史,前面这个家族的祖先做了什么,后面这个家族的子孙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些都一点点向你展示。作为一部经典,它用整体的眼光记录整个历史过程,关照好几代人。那么你就会根据最终的结果,做出自己的一个判断。

 

其实,《左传》就像电视剧一样,甚至比电视剧更为丰富,有非常有趣的故事,充满峰回路转的情节,包含多少大大小小的家族、国家,多少有地位的人、有修养的人、有权利的人。在这个很丰富、很广阔的时空里,《左传》向你展现他们的起起落落,让你判断,让你选择。你觉得当时这种环境,这种有利的做法是贤,不利的做法是不贤,但《左传》让你在几代人之后看到那些做法的结果,从而对前人的做法进行检验。因此,通过观察这样一整段历史,以及一整段历史中的大人物的种种下场,《左传》让你思考究竟什么是贤、什么是孝。《左传》就是通过这样一个讲故事的方法,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如果回到古代的话,它的目的就是教育君子。

 

(谢谢张老师,那么就让读者看看《左传故事》这样一本书,来看看那些历史人物的命运,并形成对自我的关照。)






(即将出版上市)








搜索店铺“北京立品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