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励志!父母双亡还遭妻子抛弃、兄弟背叛,却赚了百亿身家捐出30亿,还差点买下冰岛0.3%国土!

2017-05-29 经理人杂志

有一个人,他仕途亨通,25岁加入中宣部,26岁成为中宣部最年轻的副处长,29岁成为最年轻的处长。

那个时候,他经常骑着自行车在中南海里面转。有一次他骑在路上,前面有两个人走在路中间,他就使劲按铃,意思是赶紧让开。然后那两个人就停下来,回头看着他,他吓了一跳。谁啊?胡耀邦和他的秘书。

后来他辞职下海,打拼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时隔多年在一次聚会上,时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紧握着他的手:老领导,终于又看到你了。原来这个常务副部长,当年就是他从人民大学调过来的。

说到这里,没准你会觉得他是个官二代、有钱人家的孩子,不然怎么会如此厉害?这么想你就错了,其实,他是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

4岁时,他父亲被打成反革命分子,愤而上吊自杀;13岁时,母亲因为煤气中毒去世。

为了填饱肚子,他不得不上街要饭,流浪街头、饱受凌辱,长大之后,他下乡、进北大读书,毕业后进入中宣部,后来又下海创业。本来想着生活总算好过一点,却又遭遇发妻离去、朋友背叛、濒临死亡等诸多人生苦难。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挺了过来,不仅赚得了百亿身家,还捐出了整整30亿元,甚至还差点买下冰岛0.3%的国土!


面对苦难,他总能像黄河水那样保持愤怒和不屈,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他在16岁时,执意要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怒波”。

这个人,就是黄怒波。

父母双亡靠吃骨头里面的骨髓度日用拳头维护自己的尊严

1956年,黄怒波生于甘肃兰州,后来随父母迁到宁夏银川。父亲是部队的团职干部,为人性格耿直,得罪了不少人,结果被打成反革命分子,一时想不开就自杀了,当时黄怒波仅有4岁。

黄怒波家人合照,前排左一为黄怒波

不得已,母亲一个人拉扯着黄怒波兄妹4人长大,日子过得很苦。为了养活一家人,母亲拉着板车去城墙挖土,一车土卖几毛钱。有一次城墙塌了,过了许久,才有人来将她从土中扒出。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年幼的黄怒波必须要学会如何忍饥挨饿地生存下去。那时候他最期待的就是邻居回家,邻居是个厨子,每隔一两个星期就会带一口袋肉骨头回来,上面残存着一些肉,还有骨髓。

很多孩子就在那里等着,等厨师扔下骨头,就像饿狼扑食那样冲上去抢,舔着上面残存的肉,用石头砸开骨头,吃里面的骨髓。有时骨头已经长蛆,就把蛆挑掉继续吃。

到了13岁,不幸再次降临,母亲在值班时不幸煤气中毒,卧病一年后,丢下4个孩子,撒手人寰。

为了吃饱肚子,黄怒波不得不上街要饭。可以说,饥饿贯穿他的童年和少年,那时候饿到什么程度呢?多年以后他回忆道:

有一天在家门口,很脏的街道上竟有一节长麻花,我看了半天,终于决定把它捡起来吃,一咬,是小孩拉的粑粑,终身难忘。

时至今日,黄怒波并没有忘记那段苦难岁月,他对现在电视剧里狼吞虎咽的镜头十分不满:

我最讨厌电视剧里那些狼吞虎咽的镜头了,太假了!真正饿久的人根本吃不下东西。我常常一饿就是好几天,饿到极点,连胃中的酸水都能吐个一干二净。

但比起饥饿和死亡,人性的残忍更像梦魇一样,缠绕少年时的黄怒波,令他终生不忘。

因为家里穷,又是“反革命分子”的儿子,班上谁丢了东西,老师总是第一个翻他的书包;同学们打队鼓,他只能在旁边看着干羡慕。至于红领巾这样的东西,更是轮不到他来戴。

一男孩曾经笑他没爹娘,他就和那男孩打起来,男孩打不过他,就让父亲一把把他抱住,让他挣脱不开,然后一砖头砸在他头上,把他砸晕。等他醒来,发现自己满头都是血,路过的人不仅没同情,反而说:反革命家庭的人,死了就死了。

在一次又一次因为是“黑五类子女”而被暴打之后,年少的黄怒波发现,只有拳头才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武器。没有爹娘的他,成为了一个玩勇斗狠的少年。

到了16岁,他来到黄河边上,面对黄河的滚滚波涛,内心迷茫的他深有感触:“我这一辈子,要像黄河的愤怒波涛一样,永不停息。” 于是,他就把名字从原来的“黄玉平”改成了“黄怒波”。

下乡插队获得人间温暖上北大、进中宣部一帆风顺却被迫和发妻离婚

初中毕业之后,黄怒波就作为知青下乡到银川的通贵乡。在这里,他得以摆脱被人批斗的处境,呼吸到自由的空气。

别的知青一天只能挖两段沟渠,但黄怒波能挖四段;即便寒冬腊月,他也经常半夜三更起来套车,往田里运粪;后来他被任命为大队会计,老会计不肯教他打算盘,他就躲起来苦练,后来甚至可以双手打算盘。

黄怒波插队时的老照片

在农村,黄怒波也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全村1400多人,谁都认得黄怒波,还亲切地叫他“大个子小黄”,觉得他没了爸妈很可怜,甚至还把村里唯一的鸡蛋给了他吃。

有一次,黄怒波发高烧,好几天都下不了床,村民段忠礼发现他病得很严重,赶紧用板车把他拉回自己家,段忠礼妻子照顾了他40天。他叫她“姨妈”,后来上北大的被褥都是段妻缝的。

就这样,黄怒波身上曾经的野蛮和愤怒慢慢褪去,他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他开始了读书、写诗,“我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残忍的现实世界,一个是书本诗歌的梦幻世界。”。

命运的转折点发生了1977年,当时宁夏唯一一个上北大的指标落在了通贵乡,群众联名推荐了黄怒波,“因为有文化,会写诗,知青也干得不错,群众基础好。”

黄怒波在北大时的合照,后排中为黄怒波

之后,黄怒波从北大中文系毕业,进入了中宣部,靠着勤勉和努力,他29岁就成为了处长,成为了中宣部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处长。

但在官场如鱼得水的时候,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结婚仅两年的妻子突然提出了离婚,“我当时并不想离,因为我尝过没有父母的痛苦,我甚至要求妻子给孩子制造一个完整家庭的假象。”

但无论怎么努力,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他又当爹又当妈,把孩子拉扯大。父母早亡,妻子离去,这是他人生中最痛苦之事。

黄怒波曾说:“回忆是一种毒药,会让你受到伤害,我很少鼓励自己回忆。”

仕途一帆风顺却要辞职下海历经艰辛终于赚了5000万元!

然而,比离婚更严重的是,他开始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危险”的想法。

当时他已是29岁的中宣部处长,仕途一片光明,但此时他却被契科夫的《小公务员之死》惊出一身冷汗。看惯了官场上有权时如众星捧月,没权时门庭冷落,他害怕自己有一天会变成契科夫笔下的小公务员,为权势而战战兢兢,唯唯诺诺。

“在大的政府体制里,你只是一颗螺丝钉,不会有大的个人存在价值,再这么下去,一个人除了做官什么都不会做了。”于是,黄怒波选择下海。

下海之后的黄怒波(右一)

下海之后,他才发现生意原来不那么好做。他给人印过名片、卖过复印机、倒卖过钢材,从被人毕恭毕敬对待的国家干部,到现在遭尽白眼的小企业主,其中的落差可想而知。

后来,他加入了一个出版社当负责人,但很快就经营不下去了,上面领导允许黄怒波成立一个咨询公司,养活出版社三十多号人,这个就是他后来的发家的中坤集团。

1997年,黄怒波的好运终于来了,当时他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同学李明(现远洋地产董事局主席)合作开发“都市网景”楼盘,通过房地产赚到他第一桶金5000万元!

像诗人一样做生意!

虽然黄怒波投身商业,但他骨子里面依然是个爱好文学的青年,诗歌是他放不下的追求。

13岁时,他就在《宁夏日报》发表了自己的诗歌处女作;后来在中宣部任职,他就以“骆英”为笔名,陆续出版了《不要再爱我》、《拒绝忧郁》、《都市流浪集》,作品先后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蒙文出版。

因此,在黄怒波身上,诗人的感性和商人的狼性完美融合,竟带来不少商业上的成功。

在凭借“都市网景”赚了5000万以后,黄怒波把目光放在了旅游地产上,第一个项目就是安徽黟县宏村。和集团高层的考察中,大家对宏村的印象并不好: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村内景色破败,看不到未来的投资前景。

但黄怒波一眼就喜欢上了那里,那里有800年历史的古朴村落,村落中的古建筑保存完整,如同水墨画般的灰瓦白墙,人工水系贯穿全村。这是只有一个诗人才能看到的美好景色。

随后,他坚持投资宏村,砸了数百万元,修公路、建宾馆,把一个无人问津的破村落整体改造成独具特色的度假山庄,每年吸引了上千万人前去参观。

2000年,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一年的门票收入就有几亿元。但事后回头看,这个项目一开始是充满风险的。对此,黄怒波笑着说:“只有诗人才干这种事。”他是歪打正着了。


购买杂志请戳下图


版权说明:如果我们转载的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