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的观点 | 精准扶贫当从扶德做起

2018-01-09 鄂尔多斯发布

精准扶贫当从扶德做起

作者 云丽霞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好吃懒做的贫困父子,平时,老乡外出打工,他俩呆在家里哪儿都不去,全靠救济粮度日,自家几亩地荒了也懒得搭理。每到月底父子俩便准时出现在镇政府民政助理面前。一次,民政助理有事请假晚到了几天,这位懒汉父亲竟然质问民政助理,为什么没有按时给他们发放救济粮?还嘲笑同村人没有他们聪明,放下好好的“便宜”不占!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不少贫困村,子女住着宽敞明亮的楼房,而老人却蜗居在简陋低矮的老屋靠政府低保和救济生存,属于“精准”扶贫的对象。更有甚者,有些子女拒绝赡养老人,导致老人虽有医保,生病后却无人奔走照料,最终放弃治疗。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刚刚过去的2017年,我国又有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一年1000万的减贫速度,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都堪称奇迹。然而,在精准扶贫的路上,却有个别贫困户,在尝到了不劳而获的“甜头”后,把扶贫帮扶当作“天上掉馅饼”,仅仅依靠政府“输血”,个人拒绝“造血”,有些地方甚至衍生出“德贫”“扮贫”“赖贫”“争贫”“炫贫”等乱象,出现“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甚至是越扶越穷”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之一”。要实现真正的脱贫,首先要在精神上脱贫,帮助他们扶起脱贫的志气、挺起脱贫的腰板,才能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贫困可能使人丧失做人的尊严,但归根结底,道德才是捍卫尊严的最后防线。在快速发展进程中,道德滑坡和价值沦丧导致的返贫问题成为决胜全面小康路上必须要解决的“拦路虎”。唯有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将“治德治愚”与“扶德扶智”同步推进,构建农村思想道德新高地,补足贫困群众精神之“钙”,才能从根本上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推动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才能更好地抵达美好生活的彼岸 。


扶贫必先扶智,治穷必先治愚。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已经用30余年的时间成功让7亿多人摆脱贫困,如今,又向最后的4000多万“锅底人群”发起脱贫攻坚总决战。在攻城拔寨的时刻,更要把扶贫精准到道德范畴,在扶钱扶智扶志的同时,更要扶德,引导贫困户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理念。要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造血脱贫长远发展的动能和途径,因户施策、因人施法,帮助失德致贫返贫家庭彻底转变“等、靠、要”的思想观念,通过鼓励外出打工、加强技术培训等举措,有效帮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持续稳定增收脱贫。届时,千百年来华夏儿女恒久守望的小康梦想将不远矣。





我的观点 | 一桌饭的思考:遇见,从此不同

我的观点 | 花开朵朵诉草原情深,歌舞频频为时代圆梦

我的观点 | 永远的乌兰牧骑 永远的记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