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暖心闻 | 我们都是有新闻信仰的人

2018-02-07 鄂尔多斯发布

编者按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媒体人,人人都是媒体,这让传统媒体、尤其是地方传统媒体和媒体人更是“朔风阵阵透骨寒”。于是乎,创新宣传手段,上设备、建网站,组建新媒体队伍等等,成为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创新发展、顺应时代的重要工作与任务。然而,无论什么时代和技术,作为传统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弘扬主旋律、记录真实是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的准则。


为此,本期《新闻界》借鄂尔多斯日报社原总编辑尚一波新作《拓荒者的故事》一书出版之际,特组织邀约尚一波同志和几位新闻人撰稿,从他们对尚一波同志及《拓荒者的故事》一书的认识评述中,了解老媒体人的工作作风与职业素养。这或多或少会对我们新时代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人有所启发。同时,也让我们在媒体工作中,做一个有新闻信仰的人!



拓荒颂述三千篇 
□贾学义


退休以来,习惯于网络碎片式的阅读。然惟有尚一波先生《拓荒者的故事》,我竟手不释卷读完上下两卷,且情难自已,勾起多少难忘的回忆!


因同是新闻记者,我和一波兄以文会友已三十多年。后来又结交了他的儿子尚铁兵,和他们父子两代人成为莫逆。《拓荒者的故事》中许多人和事,我是非常熟悉的。有不少是我在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和内蒙古日报社任职时,曾率记者采访报道过,其中少不了我亲自动笔。也许是这个缘故,加之我家祖坟至今在达拉特旗,所以我对鄂尔多斯这片热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拓荒者的故事》有一种强烈的挚爱。一如一波兄的秉性和人格,这部书字里行间溢满真实、淳朴、厚道、热情、通灵、和谐。无论是新闻通讯还是调查报告,都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一律地深接地气,油墨中饱和着泥土芳香。现在常听一些年轻的记者牢骚满腹,埋怨生不逢时,说报纸没人看,广播没人听,采访没人尿,新闻不好做了。那么请他们读一读《拓荒者的故事》,看一看尚一波前辈是怎么当记者的,或许能给新闻界吹来一阵扑面春风。


一波兄是内蒙古乃至全国新闻界的骄子,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楷模。现虽年逾古稀,依然初心不变、痴心不改、笔耕不辍 ,为新时代而高歌。他苦心栽培的儿子铁兵也成为栋梁,和他联手著书立说,《拓》书中也有铁兵付出的辛劳。今日之新闻便是明日之历史,文化先导、舆论引导、思想指导向来是一切实践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拓荒者的故事》也是新闻宣传工作者的故事,如果说领导干部、劳动模范、企业家等是拓荒者,那么尚一波先生代表的新闻宣传工作者也是拓荒者!纸短话长,意犹未尽!草成七言一首,敬献故乡拓荒者并一波贤兄:圣主军中好汉多,龙腾凤舞战山河。乌金滚滚仰天笑,沙海茫茫动地歌。奥妙风云常变幻,峥嵘岁月未蹉跎。拓荒颂述三千卷,笔走龙蛇尚一波。


(作者:内蒙古日报社原总编辑)


让新闻作品具有历史价值 
□尚一波


我撰写的《拓荒者的故事》一书出版后,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老友的祝贺,同行的赞誉,经历人的认可,让我这个老报人甚感欣慰,感到自己曾经的新闻作品与思考是有历史价值的,感到了自己还老有所为,感到人们对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还是认同的。


编写这部书的意图有两点,一是为了忘却的纪念。从我的感觉上看,大多数人是很现实的。这当然也符合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确也有些事情是不能忘记的,不能漠视的,有条件的人有传承这些东西的责任。在鄂尔多斯我有幸有这个条件,当然应负这个责任。二是历史将表明,鄂尔多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本世纪初,那是鄂尔多斯历史上特别辉煌的时期,短期内涌现出一批充满激情的拓荒者,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他们带领鄂尔多斯各族人民,上下一心,创造了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并被称之为“鄂尔多斯现象”,已被载入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史册。


非常幸运的是,这部作品集的出版,可以使我成为那段历史的一个见证者。这部作品集也可以成为那段历史精神文化的传承物。这是我当初没有意识到的。现在看来,其内容还算丰富多元,写作特点也可谓体现了一定的“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为什么在无意中做了这样一件有历史意义的事情呢?这使我想起了退休后我写的一篇散文《我的幸运》。在此,我摘录其中部分内容:“以我30年的新闻生涯看,兴趣始终是我最好的老师,它也决定着我工作的过程和结果。30岁那年,我一个被发落到牧区当牧民的大学生,被告知到盟报社工作。这种安排,虽不是我自主的选择,但却是命运帮我选择了兴趣。其后十几年,一边工作,一边在没完没了的政治审查……度过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岁月。结果还好,近50岁时被任用为副总编,后又为总编。50岁以后,似乎还干得很欢,还绞尽脑汁地搞什么新闻策划,还不厌其烦地为人改稿子、讲新闻,有时还自以为是地给人指点迷津……50多岁的人还领上20多岁的年轻记者下乡采访,抓了几个好典型还觉得很得意,领导们表扬一下还看得很重。如此的如湮往事,现在想起来,仍觉意犹未尽,一定让年轻人们感到可笑了。但当时的我,就是那么的执着。”


但光有兴趣显然是不够的。一个人要有所作为,还得具备其他的条件。比如搞新闻工作,价值观、新闻观是很重要的。总结我从事大半辈子新闻工作的体会,有一条值得后来者思考:做新闻,不仅要在当时传播信息,而且要使你的新闻作品有历史价值。简而言之,如何使新闻作品成为历史。这应当是一个优秀记者的追求。当然,这也是一篇大课题,这里不能深入探讨。但,这部作品集的出版,或许对你有所启示。


出版这部作品集,还有这样一个考虑,“鄂尔多斯现象”后来被一些人称之为“鄂尔多斯模式”。再后来,引起了对鄂尔多斯发展的争议,亦引起各界的关注。我的作品中所涉及到的人和事,当然是没有疑义的。是这些“拓荒者”和鄂尔多斯各族人民创造了那段无可争辩的往日辉煌。但令人遗憾的是,鄂尔多斯在后来的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为数不少的企业和他们的大小老板们掉入了被称之为“金融危机”或“民间借贷”的陷阱,至今难以自拔。亦有少数官员身陷腐败深潭,被人民唾弃。但时代在前进,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地使一些人以悲剧结束了他们的事业人生。


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市场经济对于鄂尔多斯人来说,还一定有许多需要深入理解和实践的东西。鄂尔多斯的改革开放须进一步深化。但当初那些鄂尔多斯拓荒者们的精神文化资源或财富,在当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第三次创业中,新一代鄂尔多斯人、新一代鄂尔多斯的创业者们是极需要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我们坚信,创造过往日辉煌的鄂尔多斯人一定能够创造未来更大的辉煌,实现勇敢的拓荒者向真正的现代化创业者的蜕变。


最后,我要衷心地感谢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对这一部作品集出版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谢为此书的出版和资料整理全力以赴的任君和尚铁兵两位晚辈。


(作者:鄂尔多斯日报社原总编辑)


喜读《拓荒者的故事》 
□齐凤元


日前,老友尚一波将他近日出版的新书《拓荒者的故事》(上下卷)赠予我。这是他继前三部新闻著作之后的第四部。这部大书的作品,尽管我曾经读过其中的大部,有些章节至今印象深刻,但今天读起来仍有新意。似乎又把我带到当年鄂尔多斯第一次创业那火红的年代。


我与一波共事多年,1995年我从鄂尔多斯日报总编辑岗位上退下来,他接我的班。数十年相处,他的为人与才华在我们记者团队里是数一数二的。据我观察,除学识、写作技能外,他还有三大强项。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二是社会交往广泛,朋友众多;三是多思善想,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当你读完这部书的上卷“报告文学集”,下卷“调查报告集”之后,你自然会得出上述结论。因为他这三大强项的优势,都体现在这部集子里。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鄂尔多斯第一次创业伊始,各条战线新鲜事物大量涌现。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我们编辑部成立了“要闻部”,集中采写重大新闻。一波是这个部的要员之一。他几乎很少坐在办公室,大部分时间沉在第一线采访,搞调查研究。这部书的不少作品就出自那个年代。


调查研究是记者的基本功。之所以称为“基本功”,是因为调查研究贯穿于记者活动的全过程,并对记者的写作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基础。有的同行把记者的调查研究比作侠客的“比拼内力”。功底厚者,往往硕果累累;功底浅者,往往成果平平。一波当记者之所以成名,关键在于他写出了不少“打得响”的好新闻。这部大书就是明证。


不要小看结交朋友,特别是记者。社会是记者活动的舞台。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友谊,是社会前进车轮的润滑剂。我当总编辑在考核下属能力时,常常把善于不善于与人打交道,善于不善于与人交朋友,作为选择记者的一项基本素质。一个记者的财富,除了自身良好的政治、业务、品德外,就是他那丰富的资料库和社会上广泛结交的朋友。因为记者要熟悉各阶层各行业群众的思想,特别是深层想法,并从中获得鲜为人知的新闻信息或社会动态,仅点头之交,泛泛之交是不行的。非肺腑之交不可得。一波在该书“自序”中说:“大多数被采访、被我写的对象都是我的朋友”。这话不假。正因如此,他才能把事物的真相写出来,把人物的灵魂写出来。


大家讨论某个问题,一波很少首先发言,他总是先听别人的意见,然后经过深思熟虑,把独立思考的想法说出来,从不人云亦云。大家公认“老尚是有思想的人”。记者的职业是一种创新的职业,记者的劳动是一种创新的劳动,而想象、思考这类动脑的劳动,正是记者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我常在记者团队中比较,为什么同是记者,采写同一个题材,但出炉的作品水平却大不相同?一波的作品总是高人一筹。这个“高”不是别的,正是思想的深度。


今天,他把这些新闻精品集结出版,呈献给读者,这是我们那一代媒体人,对鄂尔多斯的新贡献。


(作者:鄂尔多斯日报社原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


新闻作品体现历史价值的典范 
□王欲鸣


2017年的记者节刚过,收到尚总的新作《拓荒者的故事》。一读再读,总是激动不已。因为书里的好些“故事”是我们共同经历过的。加之我对发生在鄂尔多斯的历史也同样一往情深。但我要说的是,《拓荒者的故事》不仅会勾起那个辉煌年代的亲历者对鄂尔多斯的怀念;而且对于当下的记者及一般读者,特别是对于那些“鄂尔多斯学”的研究者和对“鄂尔多斯现象”感兴趣的人,一定会很有用处。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鄂尔多斯某些方面的历史,包括许多生动的场景,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诚如他在书中后记所言:“是这些拓荒者和鄂尔多斯各族人民创造了那段无可争辩的往日辉煌。”因此,可以说,这部集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于一体的著作,是新闻作品体现历史价值的典范。


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翻阅”到心头。 回忆起培育我的鄂尔多斯日报社,回忆起在那里三年工作生活的情景,回忆起尚总及曾经的同事和朋友,总有割舍不下的情感,甚至眷恋。包括我今天能主阵新华社内蒙古分社一个平台的事业,都与我在鄂尔多斯日报的渊源密不可分。


我常常感念尚总对我这样一个来自乡村“穷娃子”的器重和培养,感念他树立起鄂尔多斯新闻界的一面旗帜,拓展了鄂尔多斯的新闻事业,更感念他为人、为官、为文对我们这一代编辑、记者的深刻影响,包括我后来在新华社做出的些许成绩,也是与尚总对我的“命运”的影响分不开的。


1997年7月,我从包头师专毕业来鄂尔多斯日报实习。初见尚总,他那巨大的头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心想,大概里面盛的都是智慧吧。现在看来,他所践行的记者之路,他所提倡的行业之风,他为《鄂尔多斯日报》所奠定和开拓的事业之基,都在今天更显得意义非凡。


他提倡记者深入基层、扎根基层、融入基层,做好扎扎实实的报道,而不是躲在城市或办公室靠摘编汇报材料撰写新闻稿件。


他喜欢以青年为友,关心青年,聆听青年,帮助青年,青年人喜欢他,愿意亲近他,向他敞开内心世界,他以不凡的学识和独特的人格感染和影响着青年。他常常告诫我们这些年轻人,新闻记者只有深入调研,才能跟上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


他丰富的办报实践和经验,受到新闻界的普遍关注。他一直是那样的亲和亲民。他平易近人,真诚待人,长者风范,满腹经纶。


他真正具备“政治家办报”的素养。那时,一句“尚一波最懂盟委的心”广为流传。他提倡围绕盟委中心工作搞策划,坚持精品立报理念,主张大张旗鼓地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并提炼出激励人心的精神力量。他主张把言论作为报纸的旗帜和灵魂,盟委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写社论,重要事件发评论员文章。《拓荒者的故事》中收录的人物、故事和评论即是明证。


他认识事物和看待问题有深邃的洞察力,总是充满前瞻性、预见性。早在1995年夏天,他就大声疾呼,“解放思想首先应当是领导行为”,“我们要把伊盟之舟开到全世界”。今天,鄂尔多斯因其在中国西部的崛起而蜚声海内外。他能从全国乃至世界的大背景上去观察和认识鄂尔多斯现象与模式,并能找准鄂尔多斯的纵横坐标,他书中所写的人和事,总的看来,符合鄂尔多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


他对这里的历史,尤其对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鄂尔多斯重大的、重要的典型事件,如数家珍。其研究之深,认识之透,让那些和他同时代的同行及专家们自愧弗如。何也?其一,思想。他独到的思考和见地,常常发常人之未发,给人以启迪。其二,情感。他对这里的土地和人民始终怀着亲近、虔诚和感恩的心。他的文章著作、精神产品就是对鄂尔多斯最好的回报。


他钟情于鄂尔多斯这块古老、神奇而又年轻的土地。他不仅了解鄂尔多斯的过去,而且时刻关注着她的现在。


“拓荒”无华,亦是文章范本;“故事”有意,实乃真情记录。一个人,能为后人留下一点有益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有长远影响的东西,是很不容易的。他一直坚持,作为新闻,不仅要在当时传播信息,而且要使新闻作品有历史价值。读读尚总出版的文集,就应当说,他已经做到了这点。


(作者: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内蒙古中心主任)


感悟《拓荒者的故事》  
□贾怡媛


鄂尔多斯为什么会“一夜暴红”?鄂尔多斯是怎样崛起的?“鄂尔多斯模式”的实质内涵是什么?尚总的新闻作品集《拓荒者的故事》给出了一个颇有深度、发人深思的答案。他以一个资深老报人的敏锐触角,客观真实地记录了鄂尔多斯几十年的变迁发展。读来感悟良多、受益良多。


尚总是我走上新闻道路的启蒙者和引路人。24年前,我进入鄂尔多斯日报社,尚总时任副总编,他宽厚睿智,很有长者气度,特别是对于新闻有种视野过人的独特洞察力,让我印象深刻、心生敬佩。当时,他正在主抓深度调查报道,推出了一批反映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变革的精品力作,让《鄂尔多斯日报》成为一份深受各阶层读者欢迎的地市党报。也让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记者找到了做新闻的乐趣和成长的平台。后来他升任总编辑,仍然对此类报道情有独衷,为《鄂尔多斯日报》开创了一个深度报道、典型报道的黄金时代。可以说,尚总的悉心教导和他的新闻理念,对我此后的新闻事业和新闻信仰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拓荒者的故事》记录了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鄂尔多斯发生的重要事件、产生的重要人物、推出的重大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凝结着尚总新闻理想和新闻实践的心血之作。最让我感叹的是,作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他不仅是一个事件的记录者,还是时代和历史的思考者、追问者。


一个记者做到这点很难,需要懂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了解历史和文化,才能对一个地区、一个人物的发展脉络、基本情况有一个准确的概括和判断。尚总以他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写出了这些事和这些人的纵深感。就此而言,《拓荒者的故事》不仅仅是见证、反映鄂尔多斯创业史的历史传承物,更是写给当今职业记者的一本新闻教科书。


(作者:《内蒙古日报》首席记者)


昨天,央视《新闻联播》给了鄂尔多斯一个大特写

图说 | 精彩有趣!鄂尔多斯这些新春文化惠民活动让你嗨翻天

鄂尔多斯又一波千余工作岗位向你袭来,千万不要错过!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