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丨今夜,致敬大国脊梁!
54年前的今天
1964年10月16日上午
一道道密语电波在中国西部某地
与北京之间频繁传播……
“8点钟,老邱住上房,开始梳辫子。”
“10点30分,梳完辫子。”
“11点30分,第一次检查完毕,
结果正常。”
“老邱”是谁?
其实,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里
老邱两个字就等于
1964年10月16日下午15时,
位于中国新疆罗布泊的荒漠里,
金光喷发、火球凌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
这个代号为“老邱”的国家最高机密
终于向全世界展露真容——
当晚,新华社公布了这一消息,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苏联人说,离开他们,
中国20年造不出原子弹,
从一声巨响开始,
中国人不仅靠自己造出了原子弹,
更挺直了脊梁,
击碎了西方对中国的核威胁!
今天是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54周年,
这些人,不能忘!
钱三强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天,
是一位物理学家51岁的生日,
这绝对是上天有心的安排,
这个人,就是中国原子弹之父,
钱三强。
▲19岁的钱三强
1937年7月,
24岁的钱三强登上了开往法国的轮船,
在他随身携带的行李中,
有他一生最珍爱的一件东西,
上面写着:“从牛到爱”!
这幅字是父亲钱玄同四年前送给他的,
那时候钱三强刚刚考进清华大学物理系,
父亲给他四个字:“从牛到爱”。
意思是:发扬属牛的那股牛劲,
在科学上不断奋进,
向牛顿和爱因斯坦学习。
或许连父亲也不能想到,
当钱三强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时,
他已经是世界上
举足轻重的核物理专家。
▲在居里实验室求学时的钱三强
1947年,只有34岁的钱三强
晋升为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导师,
然而所有同事都没有想到的是,
正处于科研研究巅峰的他,
竟然做了一个所有人都不能理解的决定:
离开居里实验室,
回到中国!
▲学所有成、回国服务一直是他的心愿和志向,他同小居里夫人告别时合影
离别那天,
约里奥先生把一些重要数据
告诉了钱三强,
小居里夫人则拿出了极其珍贵的放射源,
她告诉钱三强带回国或许有用,
而这张照片就是他们最后的留影。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临别前,小居里夫人还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钱三强为中国核事业奠基
更是“中国原子弹之父”
1949年12月3日,
他给居里夫人写了一封信:
敬爱的老师,
有的时候我感到一些担心,
因为我不知道我
是否还能回到我的科研工作中。
但从另一方面说,
我知道人民的胜利不是件容易的事,
为了能获得彻底的胜利,
每个人都应当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这也是为胜利而牺牲!
写这封信时,
钱三强已经被任命为
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副局长,
负责调查和统筹规划
全国自然科学研究机构,
繁忙的组织工作和社会活动
让他无暇兼顾他热爱的科学研究…
在个人的科学追求和
国家需要的科学组织工作之间,
他必须做出选择,从此以后,
在国际核物理学的刊物上,
再也没有一篇属于钱三强的文章。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但与此同时,
新中国的核科学事业,
在他的谋划和组织下开始起步!
很快,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在钱三强的组织下,
一大批科学家从国内外聚集起来,
短短几年,近代物理研究所
就从建所初期的十几个人,
增加到了150多人。
▲1951年近代物理研究所全体人员。前排左起:胡文琦、肖振熹、邓稼先、彭桓武 、赵忠尧、钱三强 、何泽慧、肖健、王素铭。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
中国第一次核爆试验准备就绪,
所有人都在紧张得等待着
原子弹启爆的那一刻……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总指挥
这一天,钱三强并没有去往现场,
而是如往常一样,
去二机部的办公室上班。
原二机部的部长刘杰回忆说:
16号的上午,钱三强去了他的办公室,
他对钱三强说,今天爆炸,
大概也有不成功的可能!
这时候,钱三强眼里一下子涌上了泪,
他说:一定会成功的!
随着蘑菇云的腾空而起,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邓稼先
这是一张从合影中“抠”出来的“证件照”,
照片上的人穿着很普通的中山装,
头发已经花白,眼角的皱纹也十分明显。
他对着镜头努力做出了一个微笑的表情,
温柔又羞涩的感觉。
他的嘴角处有一小块红色的痕迹,
脸色也苍白得有些不正常。
实际上,这是一位晚期直肠癌症病人,
嘴角那一抹红色,
是刚刚从他嘴里流出的血迹。
此时,他的生命之钟已经倒计时,
但他依然平静如常,接受化疗的空隙,
还牵挂着他的事业。
他就是邓稼先,
他所奉献的是中国核工业事业。
今天已经安享太平生活的人们,
也许很难体会他选择的那项事业的意义。
他学成回到中国的年代,
正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疯狂至极的年代。
短短十几年时间里,
两个冷战主要国家爆炸了近千个核装置,
将世界悬于达摩克利斯之剑下,
祖国无疑是
那把利剑下最受威胁的土地之一。
唯有铸就自己的核盾牌,
才能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安全感。
那一年,他告别了妻子。
临别时他对她说:
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
做好了这件事,
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
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奇迹从不会从天而降的,
唯有不计一切回报的隐忍、努力和牺牲,
一项伟大事业才有成功的可能。
“再穷,也要有一条打狗棒”。
这是他和他同事们经常念叨的一句话,
勉励归勉励,
穷,确是真实存在的。
此外,还缺人才、缺时间、缺支持……
但他和他的同事们唯不缺一样东西
——志气。
他们的事业代号为“596”工程,
就有要铭记1959年6月,
苏联撤走支持后那种“卡脖子”的屈辱,
立志要争一口气。
在一次实验失败后,
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
必须有人到那枚装置摔碎的地方去。
他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
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
我做的,我知道。”
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
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
他很快找到了那块散发着射线的东西,
用手捧着,走了出来。
1964年10月16日,
一颗蘑菇云在东方的戈壁滩上升起,
为这个曾经饱受侵略的国家铸起了盾牌。
1986年7月29日,
由于承受了太多的核辐射伤害,
他与世长辞,年仅62岁。
在他临终前,留下了两句话,一句是:
“一定要大力发展科技,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另一句是: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
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
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
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郭永怀
1968年12月5日凌晨,北京首都机场。
一声震耳欲聋的轰响后,
飞机残骸散落的到处都是,
13具烧焦的尸体散落一地,面目全非…
而在事故现场
两具烧焦的紧紧抱在一起的尸体中间,
却被发现有一个有点烧焦的皮质公文包,
打开人们才发现,
这是一份有关热核导弹试验数据的
重要文件!
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
被烧焦紧紧抱在一起保护文件的两人,
就是郭永怀
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1909年4月4日,
郭永怀出生于山东荣成。
1933 年,他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
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
郭永怀勤奋学习、一路过关斩将,
其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1938年夏天,
他通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
庚子赔款留学生招生考试。
1939年的夏天,
郭永怀登上了海外留学的轮船,
然而,轮船还没有起航时,
郭永怀却气愤地当场撕毁了护照。
那时,正值日军侵华战争,
能出国留学实属不易,
可上了船的郭永怀,
却发现自己护照上有日本签证,
上面写:在日本横滨停船三日上岸游览。
郭永怀握紧拳头,宁可不留学
也绝不能接受侵略者的签证,
为捍卫民族尊严,
他不惜牺牲这一次难得留学机会,
与20多名同学一起,
当即拎起行李、马上走下轮船。
1940年8月,在俄国皇后号邮轮上。后排右3郭永怀,前排左1林家翘,前排左5钱伟长。
直到一年后的1940年8月,
郭永怀与同学们才再次起航,
进入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应用数学系。
1941年5月,郭永怀进入
美国加州理工大学,
师从素有“航空之父”之称的
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研习空气动力学。
在这里,
他结识了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也是影响和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
钱学森。
1947年2月3日,郭永怀在Langley航空实验室。
1945年,郭永怀拿到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去了康奈尔大学,
成为航空研究院的创立者之一。
在康纳尔大学尽情挥洒才华的郭永怀,
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
他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突破音障,
为实现超音速飞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永怀在科学界的成就名声大噪,
当时,他不仅是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还是一代应用数学大师。
但在郭永怀心里
一直有一个坚定的念头:
就是一定要回国,
为新中国效力!
1953年中美继签定朝鲜停战协定后,
美国政府才把
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取消,
但这并不意味着
中国学者可以随意回国,
因为美国仍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
设置种种障碍,进行种种调查。
1956年,郭永怀在回国前,
举行了一次野餐会,
在美国的朋友纷纷前来为他们送行,
在这次聚会上,
郭永怀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
他当着所有朋友的面亲手烧毁了
自己所有的研究成果和资料。
他将厚厚的书稿一叠一叠地丢进火里,
将自己所有的心血烧成了灰烬,
爱人李佩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她明白这是为了避免被美国政府找麻烦。
郭永怀则安慰她:没关系,
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
他们拿不走!
1956年,国庆节的前一天,
李佩和郭永怀带着年幼的女儿
离开了熟悉的美国的家,
舍弃了美国三层小洋楼动身回国。
终于,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旅程,
他们终于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
这一天,郭永怀和李佩已经等了太久…
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郭永怀,
问他有什么要求,
郭永怀焦急地说道:
“我想尽快投入工作…”
之后,郭永怀便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
高超空气动力学、 爆炸力学、
电磁流体力学、飞行力学和固体力学的
研究和指导工作之中。
郭永怀把自己从美国带来的所有书籍,
资料都拿出来给了力学所,
就连他视为宝贝的
手摇杆计算机也带到所里,
连家中的冰箱等电器也都搬到单位,
力学所已经成为了
郭永怀回国后的第二个家。
1959年,苏联撤走所有专家,
拒绝向中国提供
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
1960年3月的一天,
钱三强突然来到郭永怀的办公室,
请他来参加国家的一项绝密任务。
正是这一次拜访,
郭永怀的名字
和中国原子弹联系到了一起。
105名专家学者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队伍,
郭永怀正式受命担任九院副院长,
负责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
1963年,核武器研制的技术骨干人员
陆续迁往青海新建的
核武器研制基地,
在位于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
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摄氏度,
在即将进入原子弹试验的日子里,
郭永怀经常是工作十几个小时
有时候甚至彻夜不眠。
60年代,郭永怀手拿爆炸成型试件
郭永怀睡觉时不让警卫员铺褥子,
警卫员不解,他说:
“睡在铁床上,一翻身就会硌着疼醒了,
这样就不至于让自己睡过去,
就能继续工作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
罗布泊一声巨响,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当所有人都欢呼雀跃,
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时,
郭永怀因为疲劳过度,
晕倒在了实验现场。
钱三强、邓稼先、郭永怀、
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亚、于敏
这份名单还很长很长…
即便条件困苦,
即便受过委屈,
他们依然那样无怨无悔地,
把最赤诚的心,
和最热烈的爱,
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他们,为了祖国,
毫无保留地燃烧和奉献了
自己的一生!
当我们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时,
不要忘了他们,
这些为中国发展呕心沥血的
大国脊梁!
来源:河南共青团(ID:hnyouth0371),综合自北洋之家(ID:bypm2016)、钧正平工作室(ID:jzpgzs)
责编:谢丛蔓
觉得好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