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一种朋友圈叫“父母的朋友圈”,有一种爱叫“拯救父母朋友圈”

孙妍 IT时报 2018-11-05

  “为什么父母总是对微信朋友圈的谣言坚信不移?”

   

 “我们父母的朋友圈怎么像是同一个?”

   

 “爸妈老是用养生鸡汤轰炸我的朋友圈,不得不把他们拉黑。”

    

“我爸妈转发的微信文章封面图不堪入目,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好歹也是知识分子啊!”


 这是一个90后微信群里的一段对话,很多子女都想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饱经风霜建立起来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却被几篇微信文章击得粉碎。



想穿越回去阻止母亲玩微信

    

仔细翻看近两个月父母在朋友圈转发的文章,张君(化名)不寒而栗,150多篇文章中近一半已经被删除。这些在张君看来简单易辨的谣言,却让她的父母深信不疑,钱财、亲情、健康在这些10万+阅读量的谣言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让已过不惑之年的张君又陷入了困惑之中。

   

 “如果能穿越回去,我肯定会阻止自己教我爸妈玩微信。”说罢,张君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两年前,父母来到上海帮张君带孩子,离开熟悉的生活圈子后,父母没了麻将搭子,没了广场舞搭子,每天都喊着要回老家。于是,张君就慢慢地教年迈的父母用微信打发时间,有趣的是,父母平时都不愿意用手机打电话,但还是乐意捧着手机看上几个小时的微信朋友圈。

   

 一开始,父母给她轰炸式地转发一些养生、食品安全方面的微信文章时,她和大多数子女一样选择视而不见,因为只要她一说“这是骗人的,你们不要信”,父母的情绪就会很过激。一年以后,她明显地发现了母亲身上的改变,她陪母亲到南京西路逛街时,老人家一路强调“微信上说了,不是中国的牌子不要买,你都不知道”。张君跑遍各种商场,帮老人家把护肤品都换成了“上海”、“友谊”等国货牌子。有一天早晨起床,张君发现家里卫生间放的日本洗发水、德国护肤品都被老人家贴上了便条“这不是国货,请不要再用”,这让张君哭笑不得,但她并没有阻止母亲,毕竟国货情结也不算什么坏事。

    

但是半年前一场发酵于微信的骗局,差点让张君与母亲的关系决裂。平时除了买菜几乎足不出户的母亲,居然通过微信朋友圈子了解到了P2P。在一个500人的微信群里,母亲和自家亲戚天天被某家P2P公司的销售“洗脑”,“我们是将钱投在了李嘉诚的项目上”,配上场面很大的宣讲现场,“马云也投资了我们的项目”,配上马云的演讲照片。而这一切张君毫不知情,直到家里每个月都收到一些快递,尽是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母亲才坦白,自己跟着亲戚投了P2P,这些都是赠品。没过四个月,这家P2P公司就开始拖欠利息,而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张君母亲投进去的八万元几乎是老人家全部的积蓄。令张君不解的是,母亲并有吃一堑长一智,从那以后,母亲还动过投其他P2P平台的念头,无奈之下,张君只能不让母亲再碰钱。



还父母一个干净的朋友圈!


 张君母亲的遭遇并不是特例,去年被曝光的“民族大业”骗局也把目标瞄准了中老年人,骗子打着“解冻数以兆亿元的民族海外资产”的幌子,在相对隐蔽的微信群里给老人们洗脑,老人们就像中邪一样,一次次交钱报上个人隐私信息,子女恨不得把“着魔”的母亲关进监狱。家属们为了拯救父母,潜入“民族大业”群中“炸群”,自制国家打击“民族大业”骗局的文件。

    

待到父母深陷囹圄再来拯救,已经太晚了。

    

中老年表情包、“往事如烟”一类的微信昵称都无伤大雅,只要父母开心就好。但是父母轻信微信里传播的谣言,从而改变生活习惯,影响父母价值观这事,子女得关心。

    

《震惊!看完14亿中国人沉默了》《不要再买这个菜了!因为它100%致癌!》《牛奶又超标了,你还敢喝国内的牛奶吗?》《风靡欧美的神奇麦苗汁,种在阳台上的“抗癌药”》……这些耸人听闻的微信标题并不陌生,它们天天霸占父母们的朋友圈。

    

2015年微信安全中心在两个月内拦截了243万次,2016年微信处理谣言文章20多万篇,处罚造谣传谣帐号约10万个。公序良俗、失实报道、食品安全、人生安全成了朋友圈的谣言重灾区。一位从事微信社交广告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他们的类目里,60后、50后的父母常常被分类为养生派、鸡汤派和时事派。

    

“自从爸妈中了朋友圈的毒,我们家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少,我的伙食越来越差。”奕尔(化名)无奈地笑了,“他们固执地将蛋黄、牛肉、猪肉、甜点等列入黑名单,因为微信文章说这些都是酸性食品,酸性体质会致癌。”

   

奕尔的父母是典型性的食品安全派谣言拥护者,微信文章说什么不能吃,他们就坚决杜绝这样食物出现在餐桌上。他父母的朋友圈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无籽葡萄是用避孕药种出来的!XX牛奶被检测出致癌物超标140!某快餐企业使用的速成鸡,每只鸡都有6个翅膀8条腿!小龙虾是用来处理尸体的,外国人从来都不吃......

   

 “其实小龙虾原产于美国,人家年年都有小龙虾节。”“这些6个翅膀的鸡明显是P图处理过的。如果真有这样的技术,恐怕早就拿下诺贝尔生物学奖了。”“你知不知道有一种生意叫‘中老年流量’,他们就是骗你转发呢。”尽管奕尔极力想要帮父母纠正认识,但父母根本听不进去。

    

去年底,微博红人发起“拯救父母朋友圈”的行动,我们的父母不同,但看到的朋友圈似乎是同一个,于是很多子女选择屏蔽父母的朋友圈,这也引发了很多社会讨论,电视辩论上、高校调查问卷上,到处可见“如何让父母远离微信谣言”的讨论。



如何拯救父母的朋友圈?


 在拯救父母朋友圈之前,尝试着放下成见,一味地屏蔽父母朋友圈会把父母置于危险之中。

    

为什么父母总是轰炸你的微信?想想当初父母为何会跨越重重障碍学会用微信,因为他们想多了解你一些。“现在不学会用微信,都不知道孩子在干嘛。”“他十天半个月都不打电话给我,我只有在他朋友圈才能看到他的照片。”“就烦我一天到晚给他微信上转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关心他的话一句都听不进去。”这是大多数父母的心声,为了不打扰你工作,他们选择发朋友圈,但出发点大多是为了让子女看到。

    

如今回看父母的第一条朋友圈,也许你会读到更多的内容。一位网友曾写道,爸爸的第一条朋友圈,没有任何文字内容,只有几张图片,是我曾经在杭州工作时所在的公司大楼。

    

为什么父母朋友圈会成为谣言重灾区?几位心理专家认为,父母转发的背后是他们的焦虑,处于退休或半退休的状态,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养生、食品安全类的谣言就抓住了父母的恐慌心理;同时个人价值感开始下降,微信让他们找到了话语权,但父母忽略了子女的需求与自己需求之间的差异。这是内心价值的需要,身体健康的缺失是症结。

    

父母年轻时代接触到的信息大多是经过层层审核的,他们认为但凡是新闻,来源是差不多的,所以缺乏对信息的辨别能力。父母已经退出竞争激烈的社会,他们不需要关心新技术、新热点,但这些往往是优质内容的选题范围。优质专业的文章太累眼、太累心,父母更倾向于看易于阅读门槛低的文章,而且父母的朋友圈是相对闭塞的,所以你感觉所有父母的朋友圈都是一个样。

   

所以,老人是这个时代里的孩子,也是最容易被误导的人群。

    

那么到底如何拯救父母的朋友圈?“把关人”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微信屏蔽谣言力度仍稍显不足,除了“举报”这种用户自发的方式以外,其实还可以教父母关注官方发布的“谣言过滤器”,为了验证谣言的真伪,你可以给小助手发送“小龙虾是虫子吗”之类的问题来验证。

    

科普达人卓克觉得,父母听不进理由大多是因为子女的反应过激,反而会让父母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潜意识:你的态度不好,思想败坏,感情疏离,“我们不是为了粉碎父母的价值观,而是让父母获得正确的信息,这是难度等级最高的科普工作。”不能无视父母的好意,“妈,看到您发的那篇文章了,再忙我也会一年体检两次。我找了一篇比上面那篇写得更好的,你可以照着上面说的做。”你需要默默花时间去找驳斥这篇文章的观点,及时投诉谣言,找一些质量优质的公众号替换父母的信息源。


春节一百种玩法指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