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援鄂医生妻子的独白:亲爱的,你在武汉要好好的

王昕 IT时报 2020-11-17


口述人:李红江

我的先生陈德昌,是一名重症医学科的专家,常常需要奔赴全国各地抢救危重病人,几乎从没有周末,但这次却不免让我更加担心。


本来这应该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春节。在美国工作的女儿和女婿专程请假,四年来第一次回家过年,一家人本打算趁着春节假期去杭州、宁海散心。

女儿女婿第一次从美国回家过年,还没来得及留下一张最新的全家福,老陈已奔赴武汉

春节前,老陈接到通知,需要为了防控疫情随时待命,停止一切公休和假期,他对我说:“小孩这么远回来一次不容易,但我肯定去不了,你带着他们去吧。”记得我当时对他说的是:“要去一起去!过年一家人总归是要在一起的!”


小年夜,老陈接到援助武汉的通知,他一边打包行李,一边琢磨着大年夜一家人或许还能赶得上吃一顿团圆饭。


大年三十,刚刚结束赴武汉医疗支援的培训后,老陈立马驱车赶往崇明老家,没想到车刚开到长兴岛,又接到了新的会议通知;他二话不说,再往回赶,在医院开完会后,考虑到援助医疗队随时可能出发,我们一家子就将打包好的随身衣物带在身边,打算准备无论如何在崇明老家和全家人一起吃顿年夜饭,当晚干脆就住在崇明,以备随时出发。


没想到的是,年夜饭才吃了一口,18:30,集合的指令打断了原本热气腾腾的年夜饭,连市区的家都来不及回,2小时之内必须赶到医院。于是,我们一家开车送老陈,从崇明再次奔赴瑞金医院。


大年三十这天,老陈开车来回崇明两回,我和家人更是开车来来回回折腾了三趟。走之前,我反复叮嘱,“一定要做好防护”,还让他穿上了准备好的过年衣服,当作护身符。


现在,每天晚上,老陈都会给我来个电话,报个平安。每天他接触的几乎都是重症患者,穿着三级防护服,做医疗操作时,常常全身湿透,工作强度非常大。

老陈所在的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接手的是武汉金银潭医院,老陈负责重症病患病区。他做事一丝不苟,事必躬亲,例如病人气管插管等他都坚持自己亲自操作,他相信这方面自己是最专业的,应该自己来。

我也是学医的,很清楚气管插管操作的风险,当女儿看到父亲身穿防护服的照片时,还非常细心地提醒,“一定要记得检查背部的电池,面罩里一定要保持正压!”


老陈块头不小,上海话叫“大模子”,每天在手机屏幕里看到他穿着不合身的工作服,总是特别揪心。

穿上严严实实的防护服投入战斗

寒冷的冬日里,护目镜上通常都隔着一层水雾

我和老陈都是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毕业的,军人出身,虽然后来从部队退役转业了,但心里总还是饱含着一种军人的责任感。老陈说2003年SARS时,他只参与了一些防控,但没有到北京小汤山医院一线去,现在国家有难,“挺身而出是天职,国家需要你,你总归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遥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我的父亲带着医疗队,第一批赴唐山支援抗震救灾,四十多年后,我的丈夫再次赶赴武汉抗击疫情第一线。


有时候,我觉得这似乎就是我们家作为医疗工作者家庭的一种命运和缘分。


病人还在源源不断地送往金银潭医院,瑞金医院分批次派出了各科室最精英的专家和团队支援武汉,全国各地和上海的医疗支援团队也都在不断增援中,所有人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希望治愈更多患者。


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里差不多一半都是党员,医疗队在金银潭医院现场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老陈是第五支部的党支部书记,他说,现场有很多奋不顾身的事迹,有的医生听说病人病情不稳定,自己的面罩还在漏气就急着冲向病房。

老陈悉心照顾病人

现在正是需要鼓舞士气的时候,老陈坚信,这时候党员一定要带头冲锋陷阵;作为家人,我的心里此刻藏着的只是对家人的牵挂和对祖国的祝福。


最后,作为妻子,我想对老陈说,“老陈,我知道你是一个责任心非常强的人,无论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专业。你作为上海援鄂医疗组副组长,有责任为国家、为武汉奉献自己的专业力量。我知道你做事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喜欢亲力亲为,作为家人,只盼你务必保护好自己,前方需要你,家里也同样离不开你,一家人等你早日归来。”

2019年时两人合影

(陈德昌先生是上海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

作者/IT时报记者  王昕

编辑/挨踢妹

图片/IT时报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此篇为《战“疫”日记》第三篇,IT时报每日更新,医护人员、旅游从业者、快递小哥、志愿者......记录一些普通人的故事,为这场战“疫”留下一点记忆和知识。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