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G到5G资费“大瘦身” 从半个月工资到“一杯奶茶”

沈毅斌 林斐 IT时报 2024-06-05


20年移动通信资费变迁

作者/  IT时报记者  沈毅斌  林斐

编辑/  潘少颖  孙妍

2004年~2024年,《IT时报》已走过20年。这是中国高速发展的20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我们用纸墨镌刻科技进程的璀璨印记,以字句讲述创新的故事,让最有价值的资讯激发深邃的思考,与时代脉动保持共鸣,与城市更新共同成长。《IT时报》创刊20周年系列报道将持续推出,回望这幅生动立体的科技变革画卷。

2005年9月22日《IT时报》

200GB流量包、100分钟通话、校园卡套餐、美好家套餐……层出不穷的移动业务套餐,让人们再也不会为流量和话费而焦虑,最低月资费甚至不超过一杯奶茶钱。


从2004年到2024年,移动通信的每一次大发展,都伴随着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而在这场网络与市场的“交响曲”中,对用户来说,资费的变化无疑是最直观的,也是最受关注的。


2005年9月22日,《IT时报》报道了《电信资费改革再推上限管理:一大步还是一小步》,其中提到,信产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调整部分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的通知》是一枚“重磅炸弹”,要调整部分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实行上限管理。


20年间,移动网络跨越了2G、3G、4G,迎来如今更快更好的5G,而6G也近在眼前。作为时代的亲历者,《IT时报》见证了从“天价漫游费”到“提速降费”的资费变化,资费的每一次调整,不仅体现着我国网络基础建设的完善,更是承载着人们对网络生活的美好期许。

2009年前

手机既要买得起 也要养得起

2009年前,是各大运营商“群雄逐鹿”的时代,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移动等7家运营商互相竞争,呈现出“群雄割据”的局面。在以2G为主导的移动通信市场,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是两大巨头,手机通话资费相对高昂,平均每分钟费用可达0.6元。当时,2G的GPRS上网资费较高,流量按照MB计费,用户可以购买10元30M、20元70M的流量包,超出部分按照0.01元/KB计费。普通用户很少使用移动互联网,一般用户每月使用的流量不足10MB。

用得上手机,就是“弄潮儿”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中,别在腰间的大哥大是身份的象征,谈生意时将大哥大摆在桌前更是神气十足。看着香港电影长大的赵维(化名)算得上是当年的“弄潮儿”,2001年,他拥有了人生第一部手机——摩托罗拉,黑色外壳、翻盖设计、巨大的“M”标志,让赵维在同事面前好不神气。


有了手机自然要搭配“靓号”,一拿到手机,赵维就迫不及待地到营业厅办理了139开头的号码,“7和9是我的幸运数字,当时为了拿到这个号码我还花了500元买号。”赵维告诉《IT时报》记者,从摩托罗拉到诺基亚再到如今的苹果、华为,他的手机换了不下十部,但这个手机号用了23年。


不过,买号码容易,“养”号码难,昂贵的资费让赵维每拨打一次电话都“小心翼翼”。他回忆道:“当时无论是拨打还是接听,每分钟资费是0.4元,我平均每月打电话要花三四百元,身边打得多的朋友每月要花七八百元,还要加上固定费用,算下来要花半个月的工资。


正是因为这种变化,先挂断对方电话,再用固话回拨,节省话费,似乎成为全国默认的一种“礼节”,赵维也将这一习惯延续至今。


在监管部门的政策倾斜下,中国联通的通信资费价格相比中国移动的资费打了八折,为0.32元/分钟。不过,凭借过亿的用户数量,中国移动依旧保持着巨大优势。国盛证券公布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移动的ARPU(用户月均贡献收入)值为141元。


在移动上网方面,2000年,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数据业务品牌“移动梦网”,200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通。经过几年的发展,2004年,彩铃业务成为“移动梦网”的拳头产品。资料显示,当年年底,中国移动的彩铃用户已达5300万。2005年2月《老鼠爱大米》彩铃单曲单月被下载超过600万次,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除了彩铃之外,手机QQ以及各类手机WAP游戏也是“移动梦网”最主要的应用。


一位至今仍然在持有1390号段的移动手机用户阿峰(化名)回忆起当时流量上网的费用,当时他经常用手机QQ与女朋友聊天。“相比一条短信0.1元,手机QQ聊天只要不发太多图片,基本上10多元50M的流量足够使用一个月。

告别手机通话双向收费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拥有三家运营商才是一种比较优良的状态,既有竞争,又能降低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2008年,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中国卫通的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随后中国电信又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至此,中国电信也拥有了移动业务,成为全业务牌照运营商。


随着2009年中国正式发放3G牌照,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三足鼎立”之势形成。


上海电信一位负责承接C网项目的人士向《IT时报》记者回忆道,CDMA 网进入电信时,因为与联通系统不同,如何将资源、用户等丝滑地过渡到电信系统成了最大挑战。“刚开始承接时,为了不影响用户感知,电信租用了联通原有的机房,随后技术组再一步步将系统、资源、用户信息等转接到电信系统中,为了保证整个项目流程,法务组、网络组等众多工作组都在互相配合,直至2009年初才彻底将项目完成,中国电信大举发力移动市场。

在3G发牌初期,为了推广CDMA服务,中国电信推出了包年无线上网套餐优惠,如以998元优惠购买原价1200元的包年无线上网资费卡等。


3G技术的商用,不仅提升了网络速度,也为视频通话、在线音乐、移动互联网等应用提供了可能。为促进3G普及,运营商纷纷推出亲民套餐,包含更多语音通话时间和数据流量,同时降低资费门槛。例如,中国移动推出的“全球通G3”系列套餐、中国电信的天翼乐享3G套餐,这些套餐中不仅包含了较长的国内通话时长,还有较大额度的流量包,尽管当时1GB流量的价格依然不菲,但较之2G时代已有了显著下降。


让赵维感到资费变化的时间节点也正是2009年,中国电信宣布新加入“我的e家”“商务领航”和天翼商旅套餐的用户,在全国31个省区市范围内接听免费,话费由主叫方出。这意味着,2G时代老百姓盼望已久的手机通话单向收费政策,在3G时代由中国电信率先实现,随后普及到其他运营商。


2009年—2014年

大爆发的流量需求 

用不起的国际漫游

2010年后,智能手机迅速普及,以iPhone和各类安卓手机为代表,用户对数据流量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这一时期,伴随着社交网络、在线视频、移动支付等应用的快速崛起,移动数据消费更是爆发式增长。

不过由于计费方式以及国际漫游网间结算费用等问题,3G时代,屡屡上演“天价流量费事件”,国内上网还能用,国际漫游用不起。


《IT时报》在2011年曾经报道过一位杨女士手机连续三月产生高额上网流量费,特别是后两月的流量费竟高达7000多元的事例。当时运营商给出的回复是因为杨小姐在日本产生了上网流量,而国外上网流量费用高于国内数倍,为此,运营商建议用户出国时关闭手机的数据上网功能。


直到2013年底,中国正式发放4G牌照,标志着移动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4G网络的商用,使得高清视频、直播、云服务等高带宽应用成为可能。

为了应对这一变化,运营商在流量资费上做出更大幅度的调整,开始尝试“流量不清零”“流量共享”等服务模式,推出各种流量叠加包、日租卡、不限量套餐等,促进流量消费。不限量套餐逐渐成为当时的主流,虽然存在限速策略,但极大降低了用户的流量使用成本。


2014年10月,和女朋友成婚没多久的阿峰托朋友抢购了两台刚刚上市没多久的iPhone。“妻子用iPhone 6,我用iPhone 6 Plus。”为了充分感受新手机更快的上网速度,阿峰夫妻俩专门去营业厅将原来的手机套餐升级到4G套餐。“当时移动刚刚下调了套餐流量资费,最低套餐为58元,包括500M流量,不过我们觉得不够用,就选择了2G/70元这档,如果月底前流量用完了,再临时买流量加油包。” 


作为移动的高端用户,在移动宣布4G试商用时,赵维就办理了移动4G套餐,“4G飞享套餐,1GB国内流量加1000分钟通话,资费为238元。”赵维坦言,这一价格还是较高,不过相比此前动辄三五百元的话费,打电话、用流量也安心许多。


2015年—今天

从M时代跨入G时代

当三家运营商在4G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时候,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动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求电信企业提高网络速率、降低资费水平。同时,鼓励电信企业推出流量不清零、流量转赠、套餐匹配等服务,减轻消费者负担。

“提速降费”成为高频词

在政策的号召下,三大运营商纷纷拿出“提速降费”举措。以上海电信为例,从2011年开始到2021年实施了11次宽带大提速,完成了从拨号到铜线到光纤的飞跃。


在资费方面,更是进行了大幅调整,2015年,中国电信宽带每Mbps价格降幅近4成,手机流量每GB价格低至25元,流量资费平均降幅达到30%左右,并推出流量大赠送、加装包“买一送一”定向流量优惠、闲时流量优惠等多种措施;国际漫游流量资费也大幅下降,除了少数国家之外,基本都降至2.99元/分钟以内,最低只需0.79元/分钟,最大降幅超过90%。


“能实现提速降费的首要条件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做好底层保障。”一位上海电信内部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2015年是4G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当时中国电信加快天翼4G网络建设中,年底实现全国所有县城和东部发达乡镇天翼4G网络全覆盖,天翼移动网络速率提高10倍以上;实现了全国80%铜缆小区的光纤改造,百兆宽带覆盖家庭近2亿户。在移动网络方面,用户感知最大的就是流量不清零举措,即本月套餐中未用流量可以延续到下一个月使用,“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剩余流量不被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也节约了运营商的成本”


“提速降费”已经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成为国家信息网络发展主流。

“月底流量不够用”渐行渐远

2019年,我国正式进入5G时代,用户的流量计费单位也正式从M时代进入到G时代。5G网络不仅带来了超高速率、超低时延,也为物联网、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前沿应用奠定了基础。伴随5G的推广,运营商在资费设计上更加灵活多变,一方面继续优化4G套餐,另一方面推出多样化的5G套餐。


Gartner研究副总裁刘轶曾经在中国5G发牌一周年时向《IT时报》表示,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推出5G资费套餐目前是全球较为便宜的,且与4G流量资费相当。这也意味着,在4G转5G的过程中,中国运营商并没有给通信用户增加太多资费负担,中国消费者完全可以在资费上平滑过渡至5G。

一位长期关注通信市场的分析人士也向《IT时报》记者表示,在5G建设初期虽因网络建设成本较高,资费相对昂贵,但随着5G用户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成熟,通话资费维持较低水平,流量资费继续降低。运营商不断调整套餐结构,简化套餐种类,降低流量单价,部分套餐内的流量价格已降至每GB几角钱。同时,随着用户对服务质量要求的提升,运营商也开始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如融合套餐、家庭共享计划等,以流量为核心,构建更广泛的数字生态体系。


数据显示,流量资费从2001年3分/1KB到2020年5元/1GB,费用约降到2001年的千分之一。2018年至2023前三季度,我国移动数据流量平均资费降从8.5元/GB降至2.25元/GB,降幅达73%;移动通信用户每月每户平均支出持续下降至 40.3元。


回顾提速降费的发展历程,也是互联网企业和手机应用蓬勃发展的时间段,各大运营商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价格打下来、速率提上去,企业和消费者才能用得起,普及率自然也会上涨;另一方面,尽管宽带、流量等资费有所下降,但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也为运营商带来大量客户,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在3G、4G时代,“月底流量不够用”的说法,到了5G年代已经渐行渐远。


赵维也表示,通信费用在日常生活开销中的占比越来越小,流量“焦虑”已成历史。如今,他的139号码套餐与宽带挂钩,资费仅需139元。此外,随着手机都支持双卡双待功能,赵维还办理了一张无限流量的联通卡,与妻子组成主副卡,“一个月300元,宽带和流量都有了,还能满足一家人的移动流量需求。”


阿峰也同样成为双网双手机用户,一部仍然是iPhone,另外一部国产安卓手机则用上了电信网络。他现在把主力号码换成了电信,用了电信美好家套餐,把千兆宽带、父母电信手机号全部融合在一起。“每个月229元,手机流量有120GB,基本上用不完。而移动号码则使用28元的套餐,主要接收短信验证码,也就一杯奶茶的钱。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费锋  东方IC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大家都在看

请加「星标」不错过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