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平均气温上升 1.4℃ 意味着什么?|刘君言 @TEDxGuangzhou

刘君言 TEDxGuangzhou 2022-10-16


较一百年前,广州市平均气温上升 1.4℃。也许你会问,不就是 1.4℃ 吗?2℃ 又怎样?3℃ 又怎样?在秋末冬初的广州,“满 25 减 15”“一周之内经历四季”是常有的事,这小小的 2℃ 算什么?久而久之,看到这些“细小的”数字时,人们麻木了。


但回想近年,躲进空调房是否成为你夏天的常态?“城市看海”是否变得更加频繁?实际上,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体现在全球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也影响到我们的居家健康,冲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全球尺度下被平滑过的变化曲线,不应成为我们对气候议题麻木的原因。


在演讲中,刘君言从气候议题倡导者的视角,解读气候变化与日常生活千丝万缕的关系及其背后的复杂性,并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成为更理性的行动者。



这个演讲在 TEDxGuangzhou 2020 大会中作出,并由 TEDxGuangzhou 团队挑选整理之后发布。以下是演讲视频和内容。





我第一次去接触气候变化这个议题差不多是在 2009 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我还在学习女性与性别研究,我关注的议题是,女性视角怎样在环境领域里面可以发挥作用。



从女性研究学者到气候议题倡议者


2009 年的时候,气候变化绝对是当年最热、最火爆的全球环境议题。当年所有的(与)气候(有)关系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都汇聚到了哥本哈根这座北欧城市,在那里正在召开的是第 15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会议。我其实也很想抱上这个大腿,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意识下,我一定能够看到更多的女性的身影。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在会场内外我并没有看到,除了包括希拉里、默克尔这样的女性政治家以外,更多的女性视角,也没有看到女性的议题被得到充分的讨论。


我理解最多的可能是媒体上报道的非常多,关于中美关系、关于奥巴马是怎样冲进了中印四国的谈判会场,把它变成了一个五国会谈,以及在场外非常多的集聚在一起的抗议的民众。


从 09 年到现在,已经 10 年过去了,我从一个女性研究的学者转向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也非常有幸可以继续深入地去研究关于气候变化这个宏大的议题。我的日常工作包括,我要学习和利用非常多的经济学的模型去了解气候变化的过去、现在、未来,它的一些经济上的数据、成本、收益,我们未来能源情境、能源结构怎么变,以及包括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


对我而言,我的这些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要去完成我的各种论文,我的各种报告,打印成册,然后印刷精美地放在架子上。我始终觉得这个中间存在着很大的一个空缺,因为我不知道这些报告、这些数字、这些计算模型未来会怎么样。




看到天山一号时,

我真切地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巨大威力


我也想请大家跟我一起来看一看,大家日常熟悉的有关气候变化的一些词。


每年我们能够看到的有关气候变化的研究报道也好,可能有上万篇。大家听到比较多的词汇,也许是屏幕上的这些。比如说我们最近,在新闻联播上可能会听到很多关于 2030 年达峰目标, 2060 年的碳中和目标等等。还有关心国际议题的,会看到巴黎协定,会看到 2℃ 目标,然后可能看到,比如说南极的海冰融化,北极山火等等。


这些词我们去把它梳理一下的话,会发现大部分的词汇,大部分的议题都是关于技术的、经济的、政治的。它被放在一个全球的尺度下去考量,被放在一个未来的、遥远的情境下去分析。我们并没能够看到气候变化到底与我们,与当时当下的每一个人发生的连接。并且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在此时此刻花那么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去应对气候变化。


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巨大威力是在 2018 年。那一年我们很有幸地和中科院的科学家一起去考察中国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一些冰川的变化。我们到的第二个冰川叫做天山一号。这座冰川位于乌鲁木齐河的上游,它供给着乌鲁木齐河差不多 40% 的水源。这是 1993 年天山一号冰川的形象。大家可以看到它的东西两支是握在一起的两个手,非常的美丽。而现在,它已经这样了,这两只手永远地分开了。



我记得在天山一号脚下,印象最深的是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上写着“2014 年 5 月”,是当年冰川站的科考队员在当时留下的,记录冰川末端位置的一个数字。我们在 18 年的时候再次抵达那个点位,它已经是一片石子滩,而冰川的末端退缩到了几十米开外。


冰川它不仅仅是气候变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指示器,它能够映照出气候变化到底是怎样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态系统。与此同时,它是一个固体水库,它滋养着下游几百万绿洲民众的生活。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我们再不阻止气候变化的发生, 30 年 50 年以后,下游数以百万计的民众,他们的水资源短缺危机将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平均气温上升 1.4℃ 意味着什么?


2019 年的时候,全球的平均温度已经比较工业革命前上升了 1.1℃ 。也许你会问,不就是 1.1℃ 吗?2℃ 又怎样?3℃ 又怎样?今天有个寒潮,或者明天广州市遇到了一个暖湿气流,可能今明两天的温度变化都不止这小小的 1℃、2℃ 。但是这个 1℃、2℃ ,它是放在一个全球的尺度下去看到的,被平滑过的曲线。如果我们把它缩小缩小,缩到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位置,所在的这个时点,它的波动性是非常剧烈的。


想先请大家看一组小的数字。这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广州市从 1908 年到 2019 年这 100 多年间气候变化的一些数字。


第一个数字是 1.4℃ ,这是 2019 年广州市的平均气温较 1908 年上升的一个数字。这小小的 1.4℃ 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是高温热浪。在 1990 年以前,广州市每年平均的高温日数差不多是 6.5 天,而现在这个数字是 34.7 天。这意味着每一位广州市民每年要经历的高温热浪的天数,可比以前多了接近一个月的时间。这可不是你的躲在空调间里面可以去轻易解决的问题。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高温热浪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一个隐形杀手。对于户外工作者、老人、婴幼儿,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居民来说,高温热浪意味着他们的死亡几率会大大的增加。


接下来一个数字是广州市全年的降雨量,比照 20 世纪初的时候,增加了 300 多毫米,这 300 多毫米可不是 365 天平均地落到地面上的,他会短时间地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下落到地面,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雷阵雨,或者短时强降水。


现在整个广州市的短时强降水的发生频率,和它的强度,比以往增加了非常多,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甚至于 90 年代相比,它的强度都已经增加了 10% 到 15% 。这些短时强降水会给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造成巨大的影响。洪涝也许你们每年都会看到,包括城市看海,广东在内的非常多的城市,可能现在年年都在看海。这些经济损失,基础设施的损失以及人员的伤害是难以想象的。


高温、热浪、干旱,这些还是我们平时相对比较熟悉的,有关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些故事。还有一些气候变化的威力发生在,悄然的、不可预测的、非线性的结果。




蝗虫灾害的起因:

非洲角区域的两场暴雨


屏幕上这些虫子叫做沙漠蝗虫。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在今年年初的时候,东非、北非包括甚至南亚地区都爆发了非常严重的蝗灾。这个蝗虫的威力有多大?在小小的一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可以容纳 4000 万只蝗虫,这一个小的种群每天可以吃掉 35,000 人的口粮。而仅仅在肯尼亚一个国家,他们发现的蝗虫种群有多大?长度 60 公里,宽度 40 公里,每天的移动速度可以达到 150 公里。我想我不需要给大家去计算最后的结果,我们可以轻易地换算出来蝗虫灾害的影响有多大。整个东非地区有 1600 万人口受到了影响,而且他们已经生活在粮食危机之下。


这么严重的蝗虫灾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起因是意想不到的两场降雨。


在 2018 年的 5 月和 10 月,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的温度上升,在这个地区形成了两起非常罕见的热带气旋风暴,携带了大量的水汽,侵入了原来蝗虫生存的干旱和半干旱的沙漠地区。我们常说久旱逢甘霖,对植物、对人是这样,对蝗虫更是这样。受到水汽的影响,同时水汽又滋养了非常多植物的生长,使得蝗虫一下子有了充足的口粮和水热条件,发展成为巨大的蝗虫灾害。


而在 2019 年的时候,整个非洲角的区域又遇到了史上最为湿润的雨季。大家难以想象,我今年下的雨是往年平均值的 4 倍是什么概念?蝗虫一下子就成灾了,而且不仅影响了东非地区,甚至跨越到了南亚。我记得在 3 月份的时候,我们国内的媒体都讨论过一轮,说蝗灾会不会入侵中国。


气候变化的影响真的是难以估量的。




应对气候变化,个人行动真的没用吗?


我记得在去年年底的时候,牛津词典公布了 2019 年的年度词汇,climate emergency,气候紧迫性。“紧急”这个词和气候变化被紧密地关联在一起。而到了 2020 年,气候变化并没有由于新冠疫情而停止脚步。澳洲的山火从去年烧到今年,甚至在高温热浪的影响之下,加州、亚马逊以及靠近北极的西伯利亚都发生了严重的山火。北极圈记录到了 38℃ 的创记录的高温,而且由于高温导致北极的冻土融化发生了严重的漏油事故。相信在座的大家一定不会忘记,今年夏天席卷中国整个南方地区的洪涝灾害。这一切事件的背后都有着气候变化的影子。


气候不仅仅在变化,它已经告急。


相信在座的大家在此时此刻一定有一个问题,我能够做什么,我应该做些什么来应对这加速变化的气候风险。其实关于公众、个人行动的讨论,我们也经历过挺多年了,大家肯定比较熟悉低碳 10 条、低碳生活指南等等。我们看到非常多的宣传标语,大家一定多多少少都记住了一些点,包括我要乘坐公共交通、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包括食物浪费,减少一次性塑料消费等等。但是这些词总觉得,我听起来很熟悉,你要我自己去做的时候,好像总有这样那样的困难。


今年我们也和一些朋友聊天,说,你能跟我说说,你觉得公众的气候行动到底是什么吗?然后有个朋友回答我说,君言我跟你说,公众个人行动没啥用。公众个人行动,你 100 万个人骑自行车每天的减排量,可能都抵不上政府去关掉一座煤电厂。他的回答其实也让我去思考,气候行动是不是一定要被限定在小小的个人减碳量的数字上。


我想气候行动的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去计算我们每一次微小的改变带来的数字,而在于这个行动它能够带来的希望,它能够带来的力量。


今年在知乎上面有一个热帖叫作,人类是否有能力应对气候变化。我想给这个热帖,这个问题再加上一个新的维度叫作,人类是否有能力,有意愿和信心应对气候变化。如果我们从技术上来说的话,所有的科学家、全球的经济学家都用他们的技术论证和模型推演向我们去证明,在充足的资金、在稳健积极的政策,和跨越式的技术发展之下,我们有能力把全球温升控制在 1.5℃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可逆转的灾害性后果。然而这一切事件实现的前提,在于我们有意愿和信心去推动这些改变的发生。这个意愿和信心不仅来自政府,不仅来自企业,更来自我们每一个个体的行动。




气候告急时期,我们能做什么?


现在在我演讲的最后,我想给大家介绍一点,我个人觉得气候行动很有用的小 tips 。


第一个是关于认知和交流的。


咱们刚刚聊到那么多,都是关于气候变化议题本身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非线性,包括它的科学问题的本身都存在着很多的争议。所以说我们去认识气候变化的时候,总觉得好像会陷入一个简单的误区。


比如说今年有很多朋友会跑过来问我,今年是冷冬,那么冷,寒潮,怎么还气候变暖了呢?我一般都会直接回答他说,因为去年和前年的暖冬你可能太适应了。但这是个错误的回答。因为关于气候变化,其实每一个寒潮,每一个波动的本身,它其实背后都会是气候的推动。正是由于气候使得波动性的增强,它不仅波峰增大了,它的波谷也会增大。然而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去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的方法是简单的、直接的、短平快的。我不需要去带批判性思维,我不需要去做更多因果关系以外的逻辑推演,我就想知道我看到的东西是什么。


但这样的认知方法,这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得我们陷入到了一个个信息的茧笼中间,我们没有办法看到全局,更没有办法去理解气候变化这样复杂性的议题,就会给我们的行动造成巨大的障碍。


所以我想给大家第一个 tips ,是提升认知和分享交流。把我们看到的这些点和我们身边的朋友、家人、同事、甚至不认识的人,去多多聊一聊天,听一听他们的想法。我们尽可能地去拼凑出复杂的系统中间的一小块、一小块拼图。


第二个小 tips ,是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其实我们每一个行动都是一个选择的结果。但气候行动的本质是做一个对人、对他人、对地球、对这个社会负责任的人。请不要去跟大家说,你是个气候行动者,气候变化这个事情就不应该做什么,你不应该打车,你不应该点外卖。但事实上重要的不在于说他这一次行动造成的影响,而在于他在做每一次行动的时候,每一次选择的时候,回过头去想一想,我为什么这么做?我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方法?我赶早班机的时候我也得打车对吧?我也没有地铁可以达到。但当我有时间的时候回去看,我坐一次公交,我坐一次地铁比我打车我的减排量更高,我可以做得更负责任。


第三个小 tips ,是做一个创变者,我们刚刚已经看到从 1.1℃ 到 1.5℃ ,留给我们的空间,留给我们的时间窗口期已经那么窄。我们现在不能再等待线性的发展的结果,我们需要的是跨越式的力量。大家每一位都是学生,或者是烘焙师,或者是酒吧老板,或者是设计师等等,你们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身份,请大家在我们自己的位置上面想一想,我们如何去参与创变,滋养创变,去赋能创变,让我们每一个人的小的行动去汇聚成力量的洪流,去打破每一个框框,去创造一个更有可能的未来。


谢谢大家。



该演讲视频属于 TEDxGuangzhou 并受版权保护,我们欢迎非商业形式的转载和分享,但需遵从以下条件:

  • 署名 TEDxGuangzhou 为该演讲视频的所有者,并包含文章的原始链接。

  • 不可以将该视频用作任何商业用途,包括换取广告收入、纳入收费培训等。

  • 不能对该视频做任何形式的剪辑或混编。



关于讲者


刘君言 Junyan Liu

气候议题倡导者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


从女性主义研究学生到经济学博士,君言一直关注平权与发展,在研究中她发现,气候变化在拉大不平等的鸿沟,让本身脆弱的人群暴露在风险之下,而经济社会的惯性却导致气候变化加剧。她不满足研究者的角色,决定更积极地参与到气候风险与能源转型的推动工作中,成为气候变化行动者。


刘君言,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博士,现任绿色和平气候风险项目负责人。她认为气候变化作为影响人类未来的危机,需要用行动带来希望与改变。



延展阅读

复制网址至浏览器打开或点击文章标题


 01 

文中提及到的数据

《关注广州近10年气候变化情况》

http://www.gz.gov.cn/gzsqxj/gkmlpt/content/6/6930/mpost_6930000.html#14484

据世界气象组织3月10日发布最新报告,2019年是全球有气温记录以来第二热的年份,仅次于2016年。而有气象记录以来前5个最热年份都出现在最近10年,我国从2013年起连续7年暖冬。在这种大的气候背景下,广州近些年气候上呈现出“气温高、雨量多、气象灾害重”的特点。这份资料简单介绍了广州近十年的气候变化情况。


 02 

“冷冬暖冬”、“最冷最热” 到底哪个是真的?

“这个冬天是 60 年来最冷的冬天?”“地球要进入小冰河期?”过度紧张反而容易让谣言乘机而入。这篇文章用生动的方式帮你撕掉气候谣言。


 03 

医生谢丽尔·霍尔德(Cheryl Holder)在演讲中提到,气候变化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卫生突发事件,尤其对于贫困和弱势群体。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已经存在,我们可以用一个词叫 “ heatwave "(热潮) 来呈现了气候变化的八个重大健康影响。



欢迎提问


如果你有任何想请教刘君言的问题,欢迎扫描二维码进入问卷向她提问。我们将选出 2-3 个问题邀请刘君言回答,并通过微信推送给大家!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TEDxGuangzhou 2020 年度大会「拥抱复杂性」演讲视频。


视频制作:Jimmy Tan,Bowen Yan

翻译:Bowen Yan

翻译校对:Echo Chang

文章编辑:Victon Lau

排版:Victon Lau

校对:Claire Lin



  关于 TEDxGuangzhou  


TEDxGuangzhou 由原 TEDxXiguan 团队运营。在过去的六年里,TEDxXiguan 团队举办了 10+ 场活动,累计吸引了 5000+ 线下观众参与,是广州地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活动,是一个聚集创意、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的平台。


从 2019 年 12 月,TED 将 TEDxGuangzhou 牌照授予了这个团队。我们将继续创造平台、分享新知、引发讨论,以展现更多的可能性,让人们对世界有更深的了解。


TEDxGuangzhou 是一个非营利活动,其组织者均为志愿者,所邀请到的讲者也无偿分享他们的好想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