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丝·布尔乔亚回顾展来到上海:“爱、美、嫉妒、拒绝、孤独与罪恶是世界共通的”
“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展览现场,《母亲》,钢,大理石,1999年,图片来源:TANC
上海。11月2日,法裔美国籍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大型回顾展“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于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在龙美术馆洞穴式的展览空间中,约40件来自布尔乔亚不同创作阶段的作品与建筑体本身相互呼应,在材料和色彩间形成了丰富的关照。在策展人菲利普·拉瑞特-史密斯(Philip Larratt-Smith)看来,龙美术馆的建筑设计极具戏剧性,与布尔乔亚的作品风格相得益彰。
1975年路易丝·布尔乔亚身着她的乳胶制雕塑《阿温扎》(1968-1969),后成为装置作品《冲突》(1978) 的部分。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权,摄影:Mark Setteducati
此次展出作品的创作时间跨越60余年,其中包括艺术家职业生涯中不同阶段的系列作品,包括上世纪40年代末期的“人物”系列雕塑、上世纪90年代的“细胞”系列装置艺术,还有她生命最后10年以纺织物为创作核心的作品,以及约10米高的纪念碑式巨型雕塑《妈妈》(Maman)。这件借展自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作品给观者提供了强烈的视觉震撼。
1911年,布尔乔亚出生于法国巴黎,她的一生都以丰沛的能量在不同领域进行尝试。她是雕塑家,也是画家及装置艺术家。在法国的童年时光成为她最主要的灵感来源,她以身体为基础原型,全方位深入探索情感、心理及个体每日细碎生活中隐藏的最深层的裂痕。在不断尝试中,布尔乔亚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牵绕心头的视觉语言。
蜘蛛、丝线和关于人的回忆
被问及为何以“永恒的丝线”作为展览标题,策展人菲利普·拉瑞特-史密斯如此解读:“丝线可以说贯穿了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的创作生涯。从1940年代的人物系列雕塑,到晚期的织物雕塑与绘画,丝线作为布尔乔亚中永恒的符号,有时以具体的一面示人,例如布尔乔亚的家庭是以挂毯修复为生的,以及用丝线悬挂起的雕塑作品;有时则以抽象的一面示人,象征着艺术家渴望始终与母亲相连,就像生命之初的那条脐带从未被剪断一样。”贯穿布尔乔亚人生始终的“丝线”可以是展厅中用来悬挂作品的线,也意指母亲与孩子的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接性、家庭之间亲情的连接,以及布尔乔亚创作所用面料中的丝线。
《歇斯底里之弧》,青铜,抛光铜绿,悬挂物,伊斯顿基金会收藏 图片版权 © 伊斯顿基金会,VAGA 授权 摄影: Christopher Burke
于布尔乔亚来说,缝纫、针线和连接这些具有象征性的举动,为她消解了伴随一生的对于分离和遗弃的恐惧。从童年面对父亲、母亲与父亲情妇的复杂关系,到青年时代从法国前往纽约求学,再到她自己漫长人生与创作生涯中出入她生活的朋友、家人与助手,这一切的体验与回忆都借由其作品呈现出来。“布尔乔亚成为伟大艺术家的重要原因是,她非常擅长把自己的体验通过不同的材料进行新的演绎。也正是因为如此,上世纪80年代她才迎来自己的第一次大型回顾展,在此之前,她并没有获得大范围的认可。哪怕是艺术行业内的人都觉得她的作品太难理解,她创作了雕塑和平面组品,运用的材料中既有软性材质也有硬朗的材质,到生命后期她又转向布料作为自己创作的元素。她愿意去保存自己的记忆、保存和过去记忆相关的东西,通过不断挖掘和呈现自己私藏的‘文献库’,她通过作品呈现出特定的生命阶段中某些特别的意义和价值。”策展人表示。
《蜘蛛》,1997;钢,锦缎,木,玻璃,布料,橡胶,银,金,骨头;449.6×665.5×518.2厘米;伊斯顿基金会收藏;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权;摄影: Maximilian Geuter
例如,反复在其作品中出现的“蜘蛛”意象便与布尔乔亚的母亲有关。据策展人介绍,创作于1999年的作品《妈妈》中的蜘蛛代表自己的母亲。布尔乔亚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耐心、细致、整洁、有条理的人,这与蜘蛛身上的特性有所呼应。此外,母亲在家族古董挂毯修复作坊中编织与修补的角色也像极了蜘蛛。这一象征在创作于1997年的作品《蜘蛛》中也有体现,作为艺术家唯一一件在“细胞”系列中融入了蜘蛛形象的创作,《蜘蛛》呈现了布尔乔亚体验和记忆的力量。她认为,童年对自己的影响从未消失,而作品铁网上斑驳的织布指涉其小时候帮助家族挂毯店的记忆,“蜘蛛”代表妈妈或者布尔乔亚自己。蜘蛛从自己的身体中织网,建造出一座极具生命力的建筑,正如布尔乔亚从自己的身体中来创造雕塑。
“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在展览中出现的上世纪40至50年代的系列抽象雕塑作品则反映了当时布尔乔亚的人生状态。这一时期的“人物”系列基于她生活中真实的朋友和亲人,40年代移居纽约后,布尔乔亚对她留守法国的亲友十分思念,因而进行了一系列抽象的人物雕塑创作,极富象征意味。
具象与抽象并行是布尔乔亚作品的特点之一。布尔乔亚的创作第一阶段(1940-1950年代)的雕塑作品人物系列常常在艺术评论家笔下与阿尔伯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细长的人物雕塑一同被提及。这些“人物”作品带着一种异乎寻常的真实感:它们跟真人同样般大小,有着建筑般的质感,但其抽象的轮廓却给人一种孤立和脆弱的感觉。
“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同样呈现在本次展览中创作于2006年的纸上系列作品《上午十点是你走向我的时刻》(10 a.m. is When You Come to Me)则与她的长期助手暨伊斯顿基金会(Easton Foundation)主席杰瑞·高罗威(Jerry Gorovoy)有关,他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与布尔乔亚进行合作。在淡黄色纸页和五线谱纸头上,布尔乔亚用她和助手的手作为创作主题,表现了30多年二人共事的关系。这些作品上的手姿态、空间关系各不相同,表达了艺术家与合作伙伴关系之间的体验。
面对“女性身份”的矛盾一生
成双的、对照的事物常常成为布尔乔亚作品的主题,比如上述对“手”的刻画,又比如悬挂在展厅中、头发相互缠裹的《情侣》(Couple)(2007-2009年)。银色雕塑中,男性的形象和女性形象拥抱在一起呈螺旋式造型,女性披散的长发把两个人紧紧缠绕在一起、悬在空中。这部作品体现了艺术家对于回忆的思考:雕塑中二人的连接从头部发散开去,隐喻这件作品直接与回忆和想象力相关。这件高达7米的铝合金情侣雕塑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属首次展出。
“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女性的敏感心绪、对于感情的细腻思考、母亲和妻子的社会角色几乎贯穿了布尔乔亚创作生涯始终。她另一件创作于2003年的《情侣》(Couple)中一对粉红色的织物情侣被网覆盖着,好像他们是子宫里的胚胎。策展人表示,粉色大理石基座的坚硬特质、网眼的精细和蜷缩在其中的情侣的织物柔软感之间开启了一场关于材料纹理的游戏。袋状物与女人体和建筑有关,就像在布尔乔亚的悬挂式雕塑中所呈现出来的一样。
《情侣》,布料、大理石,2003年,图片来源:路易丝·布尔乔亚信托机构收藏
而其创作于2006年的作品《细胞(黑暗的日子)》【Cell(Black Days)】既指单独的禁闭空间,也指人体的生物细胞。每个细胞都由记忆与五种感官联系在一起,包含着由布尔乔亚自己所制作的元素,以及那些具有重要情感意义的私人物品。布尔乔亚曾提及粉色日子和蓝色日子,前者是开心的日子,而后者则是忧郁的日子。而本作品副标题中“黑暗的日子”则指涉一系列情绪状态和心理机制:哀悼、忧郁、自责、压抑和后悔。作为母亲也作为艺术家,生活上对布尔乔亚的种种要求让她难以自处,而其创作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布尔乔亚试图把心理压力和变化融入到艺术创作当中,她曾认为,自己创作时往往富有有力量,但面对生活却常常有无力感。
《细胞(黑暗的日子)》,钢、布料、大理石、玻璃、橡胶、线、木材,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 授权;摄影:Christopher Burke
在其创作生涯早期,抽象雕塑作品《带包的女人》表现了布尔乔亚对自己形象的塑造:直立的部分代表艺术家自己,而依附在这个雕塑体上的三个雨点形状的“包”则是她的三个孩子。策展人菲利普·拉瑞特-史密斯说:“她一方面对于自己女性身份角色意识非常强,在她所处的时代,纽约当时以男性艺术家为绝对主导。布尔乔亚非常不同且非常先锋的一点是,她的作品往往讨论日常生活和家庭琐碎,她愿意去谈之前大家不去谈论的话题,甚至是男性艺术家不懂得也无法谈论的话题。但她也过着充满矛盾的一生,一方面她很希望自己不是因为自己的性别而被记住和认同,但同时,作为女艺术家,布尔乔亚关于女性自我意识和话题创作,对于后代很多年轻艺术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带包的女人》,青铜、着色、不锈钢, 165.1x45.7x30.5(cm), 1949年,伊斯顿基金会收藏 图片版权 © 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权 摄影: Christopher Burke
路易丝·布尔乔亚的作品不但推动了艺术史的发展,也推动了女权主义与精神分析的发展,但最重要的是,她的艺术语言并非晦涩难懂。“艺术家布尔乔亚所关注的母题:爱、美、嫉妒、拒绝、孤独与罪恶是世界共通的。所以,我一点也不怀疑中国观众将在这些拥有巨大情感力量与严肃的布尔乔亚作品中得到共鸣。”策展人说。(采访、撰文/TANC)
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
Louise Bourgeois: The Eternal Thread
上海龙美术馆
展至2019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