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之南,编织物种多样性与艺术多样性的多元网络|《艺术新闻/中文版》9月刊内容预告
《艺术新闻/中文版》
2022年9月刊现已上市
在《艺术新闻/中文版》的第99期刊物中,我们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期专题报道,我们选择回到中国物种资源最为丰富的云南,这里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发源地之一,以菌菇为中心,回到田野,探访前沿的真菌学家与当地创作者,联结来自纽约、多伦多、香港、上海、宜春、昆明等地新一代华人生态艺术家,也邀请到来自美国、瑞士、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艺术家,参展的真菌学家、博物画画家、当代艺术家、作家、摄影师,串联着真菌学、生态学、社会学、当代艺术、音乐、文学等学科,编织出一张由物种认知与生命意识缔结的多元网络。
在云南因解读“蘑菇之语”开始的汇聚,未来将在不同地方继续生长蔓延,交织出更多缠绕着生物多样性与艺术多样性的“菌丝网络”。
可到线下100+
美术馆、艺术空间、画廊与书店阅览,
也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线上订阅网络。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蘑菇之语:编织汇聚艺术与科学的生命互联
来自不同时空和学科背景,受到自然之力启发的“蘑菇颂”与蘑菇自身的物种属性相互交织,正是“蘑菇之语”在编织的多重生命网络
以蘑菇作为方法:
新一代华人艺术家的生态艺术创作
他们大多具有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将生态学、生物学、地质学、社会学与多种艺术媒介结合的方法实践生态艺术,以基于田野、亲身实验的方式进入创作过程
菌物志
新的智识网络,如菌丝一般蔓延
诸多以蘑菇为线索的科学研究、人类学观察、艺术、摄影、诗歌与纪录片创作,以及菌丝体材料应用,彼此互相影响与激发,亦如菌丝网络,为我们输送着取之不尽的精神与物质养分
人物
PEOPLE
闫晓静:探索人与自然协作的艺术
艺术家借由“灵芝女孩”的培育,回顾祖先对待自然的方式,以帮助思考如何利用自然手段获得复原的力量
生命与情感超出任何计算机的模拟能力:
埃德·阿特金斯迷恋的“无用之物”
作为一名以电脑⽣成影像⽽闻名的艺术家,埃德·阿特金斯(Ed Atkins)的作品恰恰在于通过力求完美的技术努力去暴露机械的局限性,将技术重新转向人
展览
EXHIBITIONS
爱知三年展“依然活着”:
能与不确定的现实对抗的只有诗与想象
第五届爱知三年展于日本名古屋开幕,以“依然活着”为主题告知世界,共同经历不确定性的我们比任何时候更加命运与共
阿岱尔·阿德斯梅: 等待“御旨”,去逃离,去战斗
有些艺术家选择顺应时间,创造一个乌托邦或是改变世界。而我选择逆时间而行, 从最小、最日常的事情来激发改变
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呈现的展览“王兴伟在上海2002-2008”中, 王兴伟以及众多与王兴伟在上海期间产生交集的艺术家好友的作品, 共同在展览中与观众展开一场关于图像的玩笑
文化政策与博物馆
CULTURAL POLICY & MUSEUMS
阿富汗文化遗产正在重新得到尊重
阿富汗喀布尔政府赞成保护所有物质遗产,包括前伊斯兰时期的大量历史遗迹,塔利班也对炸毁巴米扬大佛表示悔意,但经济制裁使他们的计划难以为继
“时代”休眠,民营美术馆遭遇“前进”之困
广东时代美术馆于8月17日宣布其主展厅项目将在10月告以段落,伴随民营地产企业在近年遭遇的困境,依靠单一企业投资模式的中国民营美术馆正在面临挑战
艺术市场
ART MARKET
首届首尔弗里兹艺博会举办,韩国艺术市场持续升温
首届首尔弗里兹艺博会和韩国国际艺术博览会(KIAF)同时举办,使韩国首都首尔巩固了艺术中心的地位,共有超过300家画廊在两个艺博会亮相
尼古拉斯·帕蒂:粉彩的“派对”与市场的“狂欢”
是什么造就了后网络时代的代表性艺术家?
特写
FEATURE
坚守与流变:成都艺术生态当下观察
成都艺术生态内部的开放格局为差异化的探索创造了可能,较低的空间成本使得新空间处于活跃生成的状态,人们对理想式的“成都生活”的憧憬令社区艺术和在地化美学得以勃兴,这些都令人对当下的成都艺术充满期待
艺术联结
ART ENGAGEMENT
轩尼诗百乐廷X茅友公社X丁乙:匠艺之光,生生不息
轩尼诗百乐廷携手茅友公社和中国艺术家丁乙倾力呈现大师三重奏
线上订阅
《艺术新闻/中文版》2022年9月刊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线上订阅网络电子刊订阅
最新一期电子刊(16 RMB)
取得〝阅读密码〞或订阅全年电子刊(140 RMB / 年)
邮件垂询:
liaoweini@modernmedia.com.cn
线下阅读
在140+美术馆与艺术书店中近距离接触《艺术新闻/中文版》新刊与《2022全球艺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