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rt In HK 2023|当整座城市成为他们的画布,在香港打开一部街头艺术运动史

TANC 艺术新闻中文版 2023-03-24

当城市变成画布,艺术家可以如何创作?当地铁、公交车、变成移动的艺术品展厅,变成画廊空间,艺术家在城市中绘画,这是一个自由的年代。1974年,当刚刚大学毕业的杰弗里·戴奇(Jeffrey Deitch)抵达纽约时,他被纽约地铁上引人注目的移动艺术画廊所吸引,也由此开始了与街头艺术的渊源。那时的纽约地铁,从里到外都被涂鸦和被认为是狂野风格“Wild Style”雏形的图像所覆盖。

“City As Studio”展览现场,K11 MUSEA

在49年后的今天,他作为策展人,策划了中国首个涂鸦及街头艺术主题的重量级展览“City As Studio”,在3月20日于香港K11 MUSEA 举办,展览以来自30多位艺术家的100多件作品,呈现了关于街头艺术在全球的发展线索。

“我很欣赏这种直接的个人表达,信息传递的方式,以及具有抽象性的标签式创作。我也看到了纽约抽象艺术学院派与波普艺术之间的关联。”杰弗里·戴奇(Jeffrey Deitch)在《艺术新闻/中文版》的采访中如此诠释他第一次看到街头艺术时的感受。City As Studio中所追溯的便是1970年代起至今的全球涂鸦和街头艺术发展历程,随着这个艺术形式的逐渐壮大和认知,曾经它被认为是亚文化,不被纳入主流艺术史的事实,也在一步步地被重新梳理和诠释。

“City As Studio”展览现场,K11 MUSEA

Wild Style 狂野风格

波普后的艺术高点

当70年代涂鸦艺术蓬勃发展,涂鸦艺术家开始追求发展个人风格,寻找在众多涂鸦者之间凸显个人特色的方式,字体的大小,画面的色彩等等,而“狂野风格”,便是一种字体交织、结构极度复杂的画面风格,当涂鸦艺术家在开发新的形式风格时,作品的造型与色彩都开始趋向复杂化。

“City As Studio”展览现场,K11 MUSEA

艺术家查理·阿赫恩(Charlie Ahearn)就是狂野风格,及其所延伸到的音乐和其他创意领域最重要的记录者及历史学家之一。他在1982年创作的电影《狂野风格》不仅捕捉了涂鸦艺术家社群发展的高点,也成为了这种艺术风格的重要传播媒介。在戴奇的观点中,他认为由一群年轻人发起的狂野风格,也许是波普艺术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运动。他曾写道:“你可以在世界各地的墙壁上看到狂野风格的回声”。

查理·阿赫恩,《战斗站的RAMMELLEZEE》剧照,2005/2020

狂野风格的艺术家们将纽约地铁当作是前互联网时代的通信系统,位于纽约最北端布朗克斯的艺术家会与与位于布鲁克林、皇后区和曼哈顿下城的艺术家沟通。最初的作者们都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就是共享着纽约的多民族文化。人们总是有一种原始的情感冲动,去创造视觉图像、创造个人签名。传奇的艺术家尚·米榭-巴斯奇亚在70年代就是在曼哈顿下城的地铁中涂鸦的年轻人之一,签名“SAMO”也变成他作品中的标志性存在,而他画作的主题和风格也代表着他对更为目眩的美学的追求,这种美学将非洲中心主义主题与许多艺术家采用的神秘符号学相呼应。

尚·米榭-巴斯奇亚,《情人》,1983-1984

展览中,他于1984年创作的《情人》是他最具个人色彩和浪漫色彩的作品之一,也是艺术家与当时的女朋友佩奇·鲍威尔(Paige Powell)的自画像,画面中他们是互相喂食的黑猩猩,作为1980年代纽约艺术家的核心人物之一,当时的她供职于安迪·沃霍尔所创办的杂志《Interview》,并且也在那段时间内拍摄了数千张照片,记录了纽约上城和下城区的创意生态。这件作品,是在1984年2月,巴斯奇亚作为情人节礼物送给鲍威尔的。

Gusmano Cesaretti,《查兹在奔跑》,1973年

70-80年代的纽约,是一个较少受到管制的时间段,在开放和自由的社会氛围中,涂鸦和街头艺术蓬勃发展,也可以被称作是艺术创作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房租还比较适中,许多艺术家会住得比较邻近,这也为他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互相分享想法。但到了80-90年代之后,随着地铁表面被清理,管控也变得越来越严格,涂鸦和街头艺术也逐渐克制。

凯斯·哈林,《无题》,1983年

街头不是男性的“专属地盘” 

“主流”艺术界中关于女性艺术家的认知和梳理仍是舆论中心,而在街头艺术领域,女性的身影似乎更为隐形,活跃于地铁、街头等地的创作总是会被刻板地认为是“男性专属”的行为,然而在这些艺术家中,不乏女性艺术家的身影,她们与其他人一样,活跃于街头,用城市空间作画布,也作女性主义思想的表达渠道。

Lady Pink,《TC5在鬼车厂》,2020年

出生在厄瓜多尔,成长于纽约的Lady Pink是当时最重要的女性街头艺术家之一,她此次专门为City As Studio创作了一件新作《TC5在鬼车厂》,她从1979年开始涂鸦,在这个以男性居多的创作门类中,作为一位女性,创造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她自1979年-1985年间在地铁列车中涂鸦,并在1982年出演电影《伴我闯天涯》,这个角色,以及她对涂鸦艺术的贡献,使其成为了嘻哈文化中受追崇的对象。作品《TC5在鬼车厂》记录了她和船员LC5一起进入“幽灵场”的回忆。“有时潜入本身就是一种疯狂的冒险,”她说道。

玛格丽特·基尔加伦,《无题》,1999年

玛格丽特·基尔加伦(Margaret Kilgallen)的画作中常常描绘女性参加各种活动的画面,例如骑自行车、冲浪、斗殴或者只是四处游走,她是湾区“教会区派别”的主要成员之一,自1989年搬至旧金山之后就开始以涂鸦、地下漫画和滑板文化为基础,活跃于视觉文化艺术界。她是一位图书管理员,也是一位书籍修复家,对于凸版印刷和制作版画的兴趣也常常表现在她的画面里。此次展出的是她于1999年创作的《无题》,平面化的处理,具有怀旧气质,让人想起一个不需通过电子信息过滤的美国。

AIKO,《吻》,2017年
展览中的《吻》是来自艺术家中川爱子(AIKO)2017年的作品,她的作品灵感来自于波普艺术、老派涂鸦和日本浮世绘版画,结合了模版印刷、喷漆、丝网印刷和拼贴等技法。AIKO在2012年成为首位接手纽约曼哈顿包厘街(Bowery)壁画的女性,她的创作灵感大多来自于自身身为日本女性,在纽约生活的体验。当她在1997年从东京搬至纽约时,一句英语都不会说,后来开始在村上隆工作室工作,同时活跃于下城区的俱乐部。她作品中多种文化混合的创作语言,糅合了女性主义思想,将其带入街头。

纽约、洛杉矶、旧金山、圣保罗

街头艺术集结地  

当街头艺术在纽约蓬勃发展之后,这股影响力也蔓延至旧金山、洛杉矶和圣保罗等美国其他地区,各个地区也衍生出了拥有自己特色的不同风格。纽约以狂野风格为主要特征,洛杉矶则以帮派(Cholo)涂鸦为主,在英文中,“Cholo”原本含有贬义,但在人权运动之后,也转化成骄傲的象征。这个词指涉的是具有西南部文化的墨西哥、中美洲或印地安血统的人,帮派涂鸦的出现主要也是为了界定帮派团体的地理区域。除此之外,以旧金山地区则是以一种受民间艺术所影响的涂鸦和街头艺术表达形式参与到这次运动中,圣保罗也有着另外一个独特的涂鸦流派。

现场照片,《贝瑞·麦吉:还有一件事》,戴奇项目,纽约,2005年

艺术家贝瑞·麦吉(Barry McGee)、卡通先生(Mister Cartoon)和奥斯·吉美奥斯(OSGEMEOS)便是在旧金山、洛杉矶和圣保罗等地创造突破性风格的代表艺术家。当贝瑞·麦吉在1991年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学院时,他已沉浸于旧金山的涂鸦界五年之久,他开始为一些被现代世界所遗忘的无名人的肖像,他的创作隔离角色本身的特点,而是让一幅黑白绘画留在街头,发出自己的声音。麦吉将他的实践描述为关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各种弊病和挫折。这个主题在街头艺术中很常见,但在麦吉这里,它被注入了一种独特的诗意的忧郁。

卡通先生,Coney 艺术墙,布鲁克林,纽约,2016

卡通先生从小在洛杉矶长大,他富有表现力的艺术风格被普遍认可,体现了洛杉矶街头文化的真正灵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涂鸦艺术家生涯。他作品中那些丰富的细节,精细渲染的设计都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洛杉矶街头的纹身风格。卡通先生作为一位纹身界的先驱,也通过涂鸦,将纹身带入了更广的视野中。

OSGEMEOS,《回想当时》,2008年

OSGEMEOS 在葡萄牙语中意为 "双胞胎",这个组合由Gustavo和Otavio Pandolfo组成,他们生于1974年的巴西圣保罗,1987年,他们作为青少年开始在圣保罗的街头作画,在与国际涂鸦界隔绝的情况下工作。他们曾是霹雳舞冠军,吸收了关于狂野风格涂鸦和嘻哈文化的要素。此次在“City As Studio”中所展出的两幅画,《回想当时》(Back in the Days)和《传奇时刻》(Magic Moments),是对启发他们的纽约地铁涂鸦黄金时代的致敬。如今他们已经发明了一个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调色板,灵感来自他们的家乡,受到巴西民间传说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往往反映着本土习俗和城市扩张。

黄马鼎,《无题(单车小子)》,1997-1998

除了在美国各城之外,几位拥有中国血统的艺术家也是策展人想特别强调的,在旧金山出生并长大的华裔艺术家黄马鼎(Martin Wong)经历了第一代嬉皮士和60年代的嬉皮士文化,从他的大学时代开始,直至之后的十年,他都是旧金山艺术界一个独特的面孔。他的《无题(单车小子)》中,一位男孩坐着,双脚支撑在自行车把上,迷宫般的围墙和铁丝网围绕着这个男孩,这是他想象中,对他充满敌意的环境,这件作品创作于1997-1998年,也是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和纽约P.P.O.W画廊为他举办回顾展的同年。

那个时间段,他生动的绘画出现在唐人街和破败的下东区,在这些画面里,自然主义的小细节与花哨、华丽的火花交融,也是在这些画面里,艺术家强烈的创作激情和他对探索不同形式的书面化表达、象征性语言的兴趣,例如手语和涂鸦,也得到体现。

黄马鼎在他的公寓内,1984年,摄影/Baird Jones

华裔美籍摄影师曾广智(Tseng Kwong Chi)自1980年代之后就活跃于纽约东村的艺术界中,他与许多艺术家都是密友,包括凯斯·哈林等当时同样活跃于纽约艺术界的艺术家们。展览中也展出了曾广智作为以为参与者、记录者所曾经拍摄的凯斯·哈林照片以及他所创作的地铁艺术。

无论是从时间线还是地理位置上,展览都较为全面地呈现了涂鸦和街头艺术的起源、发展和繁荣,正如戴奇所说:“City As Studio将涂鸦和街头艺术放置于与其他艺术创新形式相同的高度,我们不会将街头艺术视为一种隶属于其他艺术类别的子范畴,也不是认为它不如‘真正的’艺术一样重要。”

撰文/林佳珣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皆由香港K11 MUSEA提供

正在展出


City As Studio

香港K11 MUSEA

2023 年3月20日-5月14日


 ART IN HK • 艺术香港 



More about
 “ART IN HK • 艺术香港” 特辑 

● 2023 年3月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举办期间,《艺术新闻/中文版》重返香港,并推出“ART IN HK·艺术香港”特辑,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与香港各大艺术机构和部分画廊皆可取阅。

● 不能到达香港艺术现场的读者,也可以在线上订阅《艺术新闻/中文版》2023年3月出版的创刊十周年纪念刊,内附“艺术香港”特辑。

 线上订阅 

《艺术新闻/中文版》

创刊十周年纪念刊

&

“ART IN HK · 艺术香港” 特辑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线上订阅网络

 线下阅读 

在150+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空间
与艺术书店中近距离接触
《艺术新闻/中文版》新刊与《2023全球艺术之旅》关于《艺术新闻/中文版》《艺术新闻/中文版》是国际权威的艺术媒体 The Art Newspaper 的中文版,由超媒体集团(前现代传播集团)与 The Art Newspaper Ltd 于2013年合作出版,与其他六种语言的版本,共同分享与拓展国际艺术网络,为全球华语读者报道中国和国际艺术界的动向,带来第一手艺术讯息和独家分析,月度出版的《艺术新闻/中文版》与即时更新的APP “艺术新闻iArt”以及网站 http://www.tanchinese.com,展现从艺术创作、博物馆、展览到艺术市场的全方位艺术生态,以及艺术与社会、文化、科技与商业的联系与发展趋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