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招募中|加入交流共学与创作支持项目“向山学园”,在自然与历史汇聚之地研学生态艺术

Seeds 艺术新闻中文版 2023-09-14

《艺术新闻/中文版》在创刊十周年之际发起“永续之籽”教育计划(Seeds Project: Education Program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联合开启交流共学与创作支持项目“向山学园”,面向中国各大高校在读的艺术创作者的公开招募正在进行中。


“向山学园”聚焦当下人类与万物共同面对的生态与环境议题,向中国各大高校在读的艺术创作者征集作品提案。经由艺术实践者、研究者、教育者与传播者组成的专家评审团的评选,入选者将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与活跃于国际生态思想与艺术实践、可持续性设计以及生态学研究领域的艺术家、建筑师、策展人、思想家与科学家担任的6位“共学导师”一同展开为期3天的共学体验(时间延更为2023年10月14日-10月16日)招募时间从即日起截止至北京时间2023年9月15日19:00点。


六位导师包括:当代艺术与生态学交叉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家之一、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创意生态中心主任T. J.迪莫斯(T. J. Demos) 教授;伦敦蛇形美术馆生态策略顾问、全球最活跃的生态艺术项目策展人之一露西娅·彼得罗尤斯蒂(Lucia Pietroiusti);专注于中国传统自然观研究与山水画创作的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张捷教授;进化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领域的专家、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赵云鹏教授;先后在中国美术学院与香港城市大学投身于生态艺术教育,展开创作实践,并参与了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等重要国际艺术大展的艺术家郑波;致力于建筑创新性项目、可持续生态材料研究与建筑教学,主持设计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并获得当年“世博展馆遗产大奖循环利用杰出奖”一等奖的纽约Link-Arc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陆轶辰。他们将与全国各地而来的学子一同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营造共学、共建、共生的“学园”。


“向山学园”项目将包含一系列交流、讲座、工作坊和实地考察。入选者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完善作品提案,并由《艺术新闻/中文版》进行主题出版。入选者还将获得1万元的作品实施经费,完善的作品随后将在“永续之籽”的主题群展项目中呈现。


“永续之籽”教育计划旨在“面向新生态,发现新世代,孕育新创作”,该教育计划由香奈儿特别支持。



参与资格

1. 参与者为中国内地各大高校目前在读的艺术创作者(含应届毕业生),专业背景不限;

2. 参与者须提交本人未发表的艺术创作计划,媒介不限,聚焦于生态与环境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过程性与生发性;

3. 参选提案为投稿人之原创,未侵犯任何他人权益,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肖像权、商标权及其他知识产权。参选提案必须尊重中国国情,不得违反现行相关法律法规;

4. 接受多人合作提交一份提案。


提案构成

1. 创作计划的详细方案,包含主题概念陈述,研究与实施计划的文字描述、示意图片、相关素材和参考资料等;

2. 申请者的简历,包含有效的联系方式;

3. 本人过往电子版作品集;

4. 身份证扫描件。

(以上材料以PDF格式提交)


提交方式

即日起至2023年9月15日19:00点将材料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至邮箱:seeds2023@modernmedia.com.cn,邮件标题请注明“向山学园2023+提案人姓名+学校名称”。


入选者将获得

1. 10月14日-10月16日在杭州3天“向山学园”活动期间的全部差旅与食宿支持;

2. 与相关领域重要艺术家、建筑师、策展人、思想家与科学家深度交流与学习,完善作品提案的共学体验;

3. 人民币1万元的作品实施经费,实施完成的作品将在“永续之籽”的主题群展中呈现(展览时间待定);

4. 提案与作品在《艺术新闻/中文版》在2023年11月出版的项目主题专辑中呈现。



关于“向山学园”的发起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极端气候,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资源耗竭,能源短缺,垃圾成灾,环境污染……我们生存的这颗行星的气候与生态系统正在经受剧烈改变,艺术何为?

 

如何从我们自身的在地经验出发,展开对生态环境的体察与关照,加入可持续发展的对话?

 

如何将历史和文化范畴的自然观,以及生态思想的新进展,转化为当下的艺术创作、建筑设计与策展实践的理念与方法,探索回应当前环境和生态问题的途径?

 

如何以前沿的科技创新优化系统性生态问题,并结合创作转化为研究性与社会性的实践,建立更善意的人类世未来?

 

如何超越人类中心的艺术观,建立跨越学科和物种边界的知识网络与行动力,理解和解决我们共同面对的环境与生态危机?


“向山学园”旨在回应与求解以上问题,搭建跨学科、跨代际的国际交流和对话平台,促成艺术与其他领域共同寻找新方法、新思想,面对新环境、新议题的解题可能性,启发和自然联结合作的生态艺术实践与思想,构想兼具创造力、善意与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世未来。


“向山学园”将植根本地自然与环境、文化与历史,并联结国际艺术与生态学前沿领域的思想与实践,创造一个新型的结合创作、研究、讨论、田野经验等与自然合作的“学园”式共学方式。“向山学园”所回往之“山”,既是本次共学与创作项目的活动现场——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出发,随自然而变、面山而营,聚合杭州山水地貌与物种多样性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也指向历史和文化意义上的山,乃至作为自然与生命母体的山。“向山”意喻着对于山之精神价值的向往与重新理解,也是对于自然与生态环境问题的重新思考与再出发。



关于“向山学园”的联合主办方

中国美术学院的象山校园位于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建筑师王澍的设计关注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于今天的现实。近年中国美术学院发起过多次立足于生态艺术实践与环境可持续性的研究与创作计划,其学报《新美术》曾在2018年发起专刊,提出以“善良人类世之生态实践”面对全球性生态问题并于中外思想和艺术实践中求解;“唐诗之路”、“宋韵今辉”等研究与展览项目亦寻求在植根于历史的自然观中发现当代路径。
《艺术新闻/中文版》近年来密切关注艺术界对于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回应,策划了一系列出版物、论坛以及展览。先后出版有《生态告急,艺术何为》、《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再利用、更新、再循环——中国的新建筑如何植根现实活化传统》、《蘑菇之语:编织汇聚艺术与科学的生命互联》等多期封面专题报道,发起主题论坛“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一场艺术与科学的对话”(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1),并策划关注物种多样性的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昆明当代美术馆,2022)。



导师介绍


*可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T.J. 迪莫斯(T.J. Demos)

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艺术史和视觉文化系教授,创意生态中心主任。他发表过大量探讨当代艺术、全球政治和生态学之交会的著述,聚焦于艺术实践如何开启挑战主流社会、政治和经济惯例的创新性、实验性策略。主要著作包括:《激进未来主义:有关崩溃、时间政治与将来正义的生态学》(2023)、《反人类世:今日视觉文化与环境》(2017)、《去殖民化自然:当代艺术与生态政治》(2016)、《移民影像:全球危机中的纪录片艺术与政治》(2013)、《回归后殖民地:当代艺术中的殖民主义幽灵》(2013)等。他曾策划展览“自然权利:美洲艺术与生态”(诺丁汉当代美术馆,2015)与系列放映“幽灵:萦绕不散的电影政治”(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2014)。目前担任《Third Text》编委会和《Grey Room》顾问委员会成员。2018至2020年,他与创意生态中心发起“世界末日之后”系列研究、艺术展览及出版项目,致力于探讨“世界末日之后会发生什么”、“如何在资本主义的废墟中培育社会公正的未来”等问题。


露西娅·彼得罗尤斯蒂(Lucia Pietroiusti)

活跃于艺术、生态学和系统交叉领域的策展人。曾在伦敦蛇形美术馆发起“普遍生态学”项目,并担任该馆生态策略顾问至今。她曾策划荣获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的立陶宛国家馆主题展“太阳与海洋(小船坞)”(2019),近年参与策划的项目包括以跨物种意识和智慧为主题的系列研究与文化节“一条鱼心灵中的圆形”(与Filipa Ramos合作,2018年至今)、第8届加尔代纳双年展“人人”(2022)与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2020-2021)。近期出版的作品包括《小栖居》(与Fernando García-Dory 合著,2020-2022)、《超过人类》(与Andrés Jaque和Marina Otero Verzier合著)和《植物之性》(2019)。


张捷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美术学学科建设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所长、《新美术》杂志编委,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文旅部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西泠印社社员。1963年出生于浙江台州。198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获学士学位。先后攻读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获美术学博士学位。


赵云鹏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兼任浙江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NSII大学植物网联盟负责人、Plant Diversity等期刊编委。长期从事银杏等孑遗植物遗传多样性及适应性进化研究。利用IT/BT融合技术和生态基因组大数据,构建了样本库-活体库-数据库三库合一的银杏基因库,并利用公众科学模式,构建了大学校园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


郑波

艺术家,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视觉文化研究博士。他曾于2010年至2013年间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此后在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任教,并发起研究实践团体“万物实践社”。郑波是一位白族裔生态酷儿艺术家。透过绘画、舞蹈、影像,他尝试重启人类与植物在美学、情感、政治层面的亲缘。郑波认为,艺术并非由人类创造,而源于万物生机。郑波在香港大屿山南部村落生活。受道家智慧指引,他促生野性的园子、生长的文字、亲生命性的影像、生态大同的聚集。他的生态艺术实践标志著正在萌发的、超越国界的地球原住性。郑波曾在柏林格罗皮乌斯美术馆举办个展“万物社”(2021),参与的重要群展包括威尼斯双年展(2022)、悉尼双年展(2022)、利物浦双年展(2021)、横滨三年展(2020)、欧洲宣言展(2018)、台北双年展(2018)、上海双年展(2016)等。其作品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香港艺术馆、新加坡美术馆、洛杉矶汉默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陆轶辰

Link-Arc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于耶鲁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2012年在纽约创立Lin-Arc建筑事务所,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建成的文化与教育类建筑作品。现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于意大利米兰理工建筑学院、美国雪城大学任客座教授。其实践作品受建筑界、学界广泛认可,曾获美国建筑实录杂志评选的2015年度 “全球设计先锋”,2016中国建筑师协会建筑创作奖金奖、2019与2022年度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金奖、2022年度美国AIA注册建筑师协会纽约分会设计奖等国内外权威设计奖项。陆轶辰的实践涵盖了各种尺度的创新性项目,也致力于对可持续生态材料的研究。2015年,陆轶辰主持设计了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作为第一个以独立自建馆形式参与在海外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获得了当年的“世博展馆遗产大奖循环利用杰出奖”一等奖,为国家赢得了国际声誉。2022年,其装置“反方向的构筑”在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中展出,打造了一个区别于传统人为建造方式的隐藏生态系统,获得了该年度深港双年展的学委会奖与公众奖。



“永续之籽”教育计划(Seeds Project: Education Program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由《艺术新闻/中文版》发起,旨在“面向新生态,发现新世代,孕育新创作”。该教育计划在2023年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联合开启交流共学与创作支持项目“向山学园”,聚焦当下人类与万物共同面对的生态与环境议题,以公开招募的形式向中国各大高校在读的艺术创作者征集作品提案。经由专家评审团的评选,入选者将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与6位活跃于国际生态思想与艺术实践、可持续性设计以及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导师一起展开为期3天的共学体验,包含一系列交流、讲座、工作坊和实地考察。入选者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完善作品提案,并由《艺术新闻/中文版》进行主题出版,完成的作品将在“永续之籽”主题群展项目中呈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