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熊孩子和不听话的员工都得死背《弟子规》? | 土逗挖掘机
在校学生要读,企业员工也要读的“国学经典”《弟子规》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什么这样一部21世纪才“爆红”的清代顺民行为准则,和花样圈钱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一起,仍在今天大行其道?
作者 | 酥麻麻,沙捞越
美编 | 黄山
上学先读经,读经先读《弟子规》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让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别怕,抱紧我。其实教育部早在“十二五”规划(2012-2015年)里面已经研发了700册各学段的中华传统文化教材。读经从娃娃抓起,真不是开玩笑。
《弟子规》是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第一课”。图片来源:微信公号“国学中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幼儿园实验教材》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小学阶段实验教材》的目录中,《弟子规》这个神奇的存在赫然在列。
图片来源:人民网
《弟子规》的神奇在于,这本书店里再常见不过的畅销书, 却时不时惹来社交媒体上一边倒的围剿声讨。《弟子规》到底是何方神圣?
咦,伪满宣扬“孝为先”的读本?图片来源:微博用户@三杯吐然诺 摄于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馆
破除《弟子规》的迷思
《弟子规》常被视为和《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齐名的传统蒙学教材,内容包括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全文也就一千来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上网找。
不过,对于这部“国学经典”,我们很有必要先泼点冷水。
首先,《弟子规》不是“古代贤人君子少年的必读启蒙书目”。
有学者研究,《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是清代山西绛州的一位秀才,因为没有中举,也没有其他学术上或者政治上的成就,所以同时代人对于他的记录很少。李毓秀大致生于顺治四年(1647)、卒于雍正七年(1729);最早的《弟子规》版本刊刻于同治五年(1866)。
也就是说,《弟子规》在作者死后一百多年才被人们注意到;第二,《弟子规》的出版在鸦片战争之后,是近代的事。
所以,那些宣称《弟子规》是“古代贤人君子少年的必读启蒙书目”的“大师”,还真当观众长了假脑子。
图片来源:Youtube视频《弟子规看天下: 钱该不该抢》by陈大惠
其次,《弟子规》本来就不是专门用以给儿童开蒙的,而是农民在农闲时的识字读本。
学者黄晓丹在《四库大系系列数据库》9153种书里,检索《弟子规》,只找到两条文献。其中一条文献来自《清史稿》:“劳乃宣,字玉初,浙江桐乡人。同治十年进士,……任吴桥,创里塾,农事毕,令民入塾,授以弟子规、小学内篇、圣谕广训诸书,岁尽始罢”(《清史稿·劳乃宣传》)也就是说,《弟子规》当时的使用环境是祠堂、茶馆、书馆,使用对象是干完农活的成年人。
清代农事图。图片来源:网络
其三,《弟子规》爆红成“国学经典”,是最近十年才发生的事。
黄晓丹教授在中国期刊网上以“弟子规”和“三字经”分别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弟子规”的流行是最近十年的事情:从1956-2000年之间几乎没有人提到弟子规,但从2004年开始,它就飞速上涨,到2008年曝光率超过“三字经”。2004年之后的十年间,“弟子规”的使用率膨胀了70倍。它在文献数据库中的检出率对应着它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在最近十年里,远远超出《三字经》和《论语》。
然而,说了这么多,还是无法改变让孩子死背所谓“国学经典”,早已让无数学校、家长、老师高潮的现实。高能预警,以下不是演习。
图片来源:新华社
“我这边的小学极度推崇弟子规,学生在学校要读,课后的兴趣学堂也要学……每个学生都背得超顺溜……”@风萧雨漠
“孩子幼儿园每天都在背弟子规,而且还请来某‘国学大师’讲座。我问他怎么理解‘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到底是应该听正确的话or父母的话?大师批判我钻牛角尖又七里咔嚓一顿吹。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更完蛋的是下面奔驰爸爸微商妈妈和某销售能人家长摆事实讲道理,声泪俱下,娓娓道来,一片支持。” @默寞-鲁老四
“幸好早生几年……我妹小时候就给扔到现代私塾背弟子规等等然后他们现在一致认为我妹比我孝"顺"…@Lines_L
有网友称河南宝丰一高要求在校学生清晨五点就要开始诵读《道德经》和《孝经》。图片来源:该校官网
该校曾让学生集体跪拜孔子像,没有跪拜的学生会被校方在大会上严厉批评。图片来源:网络
当反体制的读经变成赚钱工具
好了不要笑,虽然毁人不倦,但是《弟子规》打着反体制的旗号,其实“养活”了不少人。
为验证弟子规在近代以前影响力,微博用户@豆瓣冷血才女 用基本古籍库、别集库、古籍馆、鼎秀等多个古籍数据库搜索,结果只在清史稿中搜到一条记载。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知网倒是搜到了好几十篇关于弟子规的“学术论文”。话说这玩意要是真被捧成红学一样的“显学”倒也不错,至少文史哲相关专业学生可以发论文了。
——微博用户@豆瓣冷血才女
图片来源:微博用户@Gentium
说到“养活”,不得不提“读经班”。这些读经班的推手,才是真正靠“国学热”养活的。
于丹之类的就不说了。去年,《新京报》曾独家报道读经教育产业链条,而这条链条的源头,正是台湾台中教育大学副教授,王财贵。
据报道称,王财贵近二十年来致力建立一套名为“老实大量读经”的理论体系,企图以全日制读经来培养圣贤。“这套理论被全国近百家读经学堂执行,招收大量生源,未来能流利背完30万字中外经典的学生,有机会进入位于浙江温州的‘读经界’最高学府‘文礼书院’”。
在新京报的报道中,我们看到这些十年如一日背诵经书的学生,有的性情变得乖张怪异,有的回归了体制教育,有的没有着落只能回到书院……总之,就是没有人成为家长们期盼的“要么是像孔孟一样的思想家;要么是有思想的企业家;要么是有格局的政治家,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就连有的家长,也从狂热的读经支持者变成了坚决的反对者。
孩子被“毁”了,可是学堂、书院的收入却一路高涨。这个文礼书院,你说人家是骗子吧,人家却倒也愿意把每个月的财务放在网站上公示……
在书院的“招生简章”中,我们没有找到相关的学费标准。根据书院网站每个月的财务公示,我们粗略算了一下,2016年2月到12月,文礼书院的学费和培训费收入一共约930万。这还没有算上每个月数以十万百万计的捐赠收入,以及书院名下基金会的捐赠收入……如果按照学堂每年招收两届学生,每届学生不过数十人的标准来计算,这些学费和培训费收入显然是一笔巨款。这么看来,一众“书院”“学堂”,也不过是披着“回归经典”皮囊的狼,“不走寻常路”的精英教学,并没有打算“惠及众生”。
或许很多人看到这里已经要翻白眼了。有的人骂“这年头,傻子多,骗子都供不应求了”。是的,大多数家长不傻,但是家庭教育的懒政在当今并不罕见。家长、老师让孩子“填鸭式”背《弟子规》,只不过是这种家庭教育懒政的极端体现形式。以强制灌输的方法,让儿童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古代“经典”,企望以此使儿童获取“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劳永逸”之学问。往极端里说,这就是把人看作机器人,把所谓经典当作代码,以为输入了代码,人便会像机器人一样无差别的运作。读经班的培养逻辑,与心灵鸡汤、传销等等一样,企图通过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获得极大的成就。这种投机心态,也最容易被谋财的人利用。
企业也读《弟子规》
而且,看中《弟子规》规训奇效的不仅是这些新儒家的“文人”,还有一水的“商人”、企业。
图片来源:知乎
图片来源:微博
难以置信,《企业弟子规》被现代企业视为企业团队管理的圣经,企业要求员工读背《弟子规》等大行其道。只要微博上随便一搜,就会发现无数的学校和企业在读《弟子规》,把它当作中国古代“蒙学经典”。
在集体的声声朗诵中,员工终于老泪纵横地领悟到,老板是衣食父母,员工应该顺从老板的指令、感恩老板赏口饭吃。于是,我们看到老板们怒目圆瞪:你竟然还敢抱怨加班多、工资低?赶紧给我
《弟子规》的风行,让我们知道,时(quan)代(gui)需要顺民良民。
灌输上下服从、顺从意识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我们围绕文本的实践方式,小至父母的一言堂和棍棒教育,大至国家的运动式推广以及既得利益者坚持不懈的规训工程。
救救孩子!(也是自救)
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儿童教育,乃至成人教育?
俗话说,三岁看八十。儿童教育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南师刘晓东教授《蒙蔽与拯救:评儿童读经》力陈读经不可取,原因有以下六点:
1. 填牛理论和记忆的黄金时期理论在教育学、心理学上是错误的;
2. 盲目崇拜、盲目背诵,只能培养盲从的奴隶、精神上的瞎子;
3. 构造未来生命比死记硬背古代经典更重要;
4. 儿童读经活动弘扬的不是优秀传统文化,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5. 要从教育学批判的视角看待儿童读经的问题;
6. 成人和教师没有权利改变儿童的天性。
所以,关键问题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文本。用批量的、填鸭的、不经批判的方法拥抱文本,真的可取吗?
港真,就算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遇上“死记硬背”,也没辙。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当国学热叠加到儿童身上,后果是灾难性的。
正如某知乎匿名用户的点评:
说白了,这两年的国学热,不是让你体会“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慷慨热血,也会让你欣赏《滕王阁序》的华丽辞藻,更不会让你感叹《阿房宫赋》的借古讽今,国学热只不过是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这些早就扔进了历史垃圾堆的糟粕再捡回来而已。
鲁迅说,救救孩子,其墨如新,锥心更甚。请把鲁(pi)迅(pan)先(jing)生(shen)还给我们。
本文首发于土逗公社
转载请联系土逗获得内容授权
土逗挖掘机
挖掘机技术哪家强?土逗公社来帮忙!
挖一下提神醒脑,挖两下整个人都不好,挖三下世界大同无烦恼。
投稿信箱:contact@tootopia.me
●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