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云希望冰花男孩不再受苦,但撤点并校是出路吗?

2018-01-29 玉米 土逗公社

马云在“重回课堂”活动现场

持续十年的撤点并校,令乡村教育格局发生了很大改变,其负面后果至今仍在延续。当马云在公开场合高调提出要继续推动撤销农村中小学校,宣称农村学校效率低下,是浪费教育资源,这无异于在人们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

作者 | 玉米

编辑 | 艾睿思

美编 | 黄山

微信编辑 | 侯丽

“冰花男孩”艰难的上学之路牵动了许多人的心。近日,马云也和80多名企业家齐聚三亚,探讨中国贫困乡村的教育问题。“我希望大家共同来推进中国的拆校并校机制,” 马云说,“从我的经验来讲,一百人以下的学校是办不好的。”他认为,学校人数过少,一方面不能吸引优秀师资,另一方面学生也不能受到良好教学,学校条件也会越来越差。因此他建议学生规模在一百人以内的乡村学校,原则上都应该裁撤合并,同时完善学校的寄宿和校车接送制度。


马云邀80余位企业家探讨乡村教育。图片来源:中新网


撤点并校严重损害教育公平

马云的这番言论引起很大的争议,让人们再次关注到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但这种观点和思维方式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意。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农村就已经开始出现撤点并校现象。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各地“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大规模撤并农村中小学教学点和学校的运动。


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公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从2000到2010的十年间,全国共撤掉了22.94万所农村小学,消减了52.1%。农村初中减少1.06万所,减幅超过四分之一。中国农村平均每天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撤并农村中小学教学点和学校,其背后的逻辑正如马云所说的,偏远落后的乡村地区办不好教育,白白浪费教育资源。


撤点并校行为整合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的规范化程度,同时也降低了政府的教育支出。这些正面效果,或许就是当时政策制定者的初衷。但撤点并校的负面后果也十分严重,甚至让那点正面效果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撤点并校大幅增加了学生上学的路程。有学者调查研究表明,撤并学校后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增加了4公里。最近媒体关注的冰花男孩并不是个案。我们在中西部地区农村调研中发现,许多山里的孩子不得不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去上学。


云南昭通留守儿童王福满,因为一张头顶风霜上学的照片得到社会关注。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路途遥远,一些学生不得不乘坐交通工具去上学,而这些年校车频发安全事故,吞噬了多少脆弱的生命?出了事情之后,我们自然会把问题归咎于校车运行的不规范,经常是严重的超载,归咎于交通部门和教育部门监管不到位,以为加强监管、规范校车的运行就可以解决问题。然而,实践证明,这样的期待实在是不切实际的。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一些家长不得不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这就必须要有一个成年人来专门照顾孩子的生活,通常是孩子的母亲,而这意味着要占用一个劳动力,家庭收入因此而减少,同时,城市里租房和日常开销都要花钱,生活成本大幅增加,对贫困地区的家庭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撤点并校把教育成本从政府部门转嫁给了千千万万的农民家庭,导致偏远农村儿童就学困难,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平。


寄宿制能解决问题吗?

马云提出通过寄宿制来解决问题,这个方案很多人也提出过,国家也曾经专门出台过政策,支持贫困地区寄宿学校建设。然而,且不说已经有研究表明,寄宿制可能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单单是大规模建设和运营寄宿制学校,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也是海量的。


目前需要建设寄宿制学校的都是偏远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寄宿制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普遍都非常差,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非常不好的影响。


乡村学校的住宿条件简陋。图片来源:央视网。


当然,马云也说了,要通过社会各界公益慈善力量,改善寄宿制学校的软硬件条件。由于撤点并校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涉及到的农村儿童数量十分庞大。如果像马云所说的,把100人以下的教学点全部撤销,所需要建设或改造的寄宿制学校数量也十分巨大。单是硬件设施的建设所需经费就是天文数字,更何况建好之后还有巨大的运营成本。


近年来,各路人士都热衷于谈公益。关心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当然值得肯定,但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重大的结构性调整,公益慈善只能是一种积极的补充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一些技术性改良。


马云爸爸关心农村儿童的教育,愿意投入资金探索寄宿制学校建设,我们并不反对。我们知道马云爸爸很有钱,只不过,马云爸爸究竟能动员多少资金,建设多少规范的寄宿制学校,能够覆盖多少农村儿童,我们拭目以待。但愿不是打造几个亮点,搞点形象工程。而在马云爸爸心目中的规范的寄宿制学校还没有建起来、运行起来的地方,就不要急着撤并乡村中小学校,否则乡村学生可能连基本的受教育权利都没有了。


我们为何陷入两难境地?

由于备受诟病,政府推动的大规模的撤点并校行为最终被叫停。但持续十年的撤点并校,令乡村教育格局发生了很大改变,其负面后果至今仍在延续,给社会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家庭造成巨大伤痛。社会上对这项政策的批评之声仍不绝于耳。也正因为如此,马云在公开场合高调提出要继续推动撤销农村中小学校,宣称农村学校效率低下,是浪费教育资源,无异于在人们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


我们并不想站在道德高地去评论。事实上,持有马云这种逻辑的人并不少。公开或私底下支持撤点并校的声音始终没有断绝。支持者可以说自己是从客观现实情况出发,是基于理性的思考而不是感情用事,撤点并校是为了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办学规范化程度,也是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的确,随着大量的农民家庭搬到城市居住,乡村的空心化越来越严重,学龄儿童越来越少。这样的说法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也符合客观实际。


我们陷入了一种两难的选择。究竟是让学生集中在城镇的寄宿制学校,享受更加规范的教育,还是让学生继续分散居住就近入学?两种方案各有利弊。与此类似的是另一个两难选择,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究竟是随父母进城,成为一个流动儿童,在打工子弟学校接受教育,还是留在老家,成为一名留守儿童?两种方案各有利弊,也同样必须做出艰难的选择。这就是我们的社会现实。如果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可能永远找不到正确的答案,不管做出哪种选择,都意味着做出巨大的牺牲。


被拆迁的打工子弟学校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然而,问题的症结也恰恰出在这里。为什么农民和农民工的家庭必须要陷入这种两难的境地?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希望能够和父母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也希望能够就近入学,享受便捷、规范的义务教育。教育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这原本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何况我们还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些基本的权利,对于城市家庭来说,就像空气一样,几乎感受不到它的珍贵,而对于农民和农民工的家庭来说,却是如此遥不可及。要知道,全国农民工的数量已经高达2.6亿,这2.6亿农民工背后有数以亿计的家庭,数以亿计的儿童。教育问题只是冰山的一角。教育问题背后是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传统的落后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仅仅针对教育问题进行技术性处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也永远找不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答案。


根本解决之道,一是要重塑城乡关系,实现乡村振兴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期待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最大的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是最大的不充分。乡村之所以衰败,在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公共政策始终以城市为中心,乡村从属和依附于城市,乡村的人财物等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偏远地区的乡村教育问题,也是长期以来政府在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上严重忽视农村的结果。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这才是解决农村各项社会问题的最根本方案。在城乡融合发展的状态下,乡村可以有自己的产业,就地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乡村有了人气,今天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当然,乡村振兴并不是说让所有的农民工都回流到农村,而是让人口相对均衡地分布。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城乡和区域经济相对均衡地发展。


中小学校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农村学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地方,同样也是传承乡土文化的场所。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乡村的学校必须要加强,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内容,都应该进行改革和调整,办出自己的特色,发挥多种功能。


二是要让教育回归本质

马云提出撤并农村中小学校的另一个论点,是认为100人以下的学校办不出好的教育。那么,究竟什么是好的教育?虽然马云没有直说,但我们不难想到,好的教育主要就是高的升学率。


与此同时,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应该得到反思。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当前,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教育已经严重工具化,升学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认为乡村的教育没有意义,没有效率,也完全是按照升学的标准来说的。通过教育实现阶层流动,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思想。在这个阶层日益固化的时代,实现阶层上升的渠道越来越少,教育是中下层人民拼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城市中产阶级的择校热,各种课外辅导班的火爆,都体现了这一点。教育成为一项产业,学校就是一家企业,其目标就是通过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而所谓的高产出就是高升学率。


北京海淀某顶级小学奥数班教室后部认真旁听做笔记的家长 图片来源:网络


按照这样的思考方式,学校的规模当然越大越好,规模越大越有效率。撤并偏远地区的教学点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一些城镇的中小学校也应该被撤并,通过兼并重组,大鱼吃小学、小鱼吃虾米,最终形成巨无霸的教育集团。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恐怖,因为多数人都知道,教育有自己的规律,不能按照工厂化的方式运作,遗憾的是,把教育当作一项产业,一种投资,这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现实,也是社会上一种非常主流的思考方式。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我们的教育确实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在运行。我们的思维方式已经被这种框架牢牢地束缚了,以至于我们不能想象另外的理解教育的方式。在现有的思维方式束缚下,教育问题是无解的。而现有的思维方式,又是被现有的社会体制所塑造的。只有当城乡不再对立,当社会相对平等,教育不再作为阶层流动的手段,教育才会回归它的本质。


也许有人会说,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还是尽量少谈些大道理,多研究些具体的问题,通过技术性改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对此,我们并不反对。然而,如果不对问题进行追根溯源的分析,不去设想根本性的变革,只是满足于枝节性的修修补补,那么,我们恐怕会离我们理想的目标越来越远。


虽然道阻且长,但我们不能迷失前进的方向。


本文首发于土逗公社

转载请联系土逗获得内容授权

喜欢这篇?

扫码赞赏


漫画:发条


阅读原文,赞赏“土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