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创始人周源告诉你,知乎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2016-11-09 新京报

点击新京报关注猛料最多的公号!



周源,男,36岁,知乎联合创始人、CEO。2010年创办知识问答社区——知乎。让知识变现是他这一年努力的方向。新京报记者侯少卿 摄


 

2016年11月11日,新京报创刊13周年。13年,是风华正茂的又一次启程。

 

这一年,新京报记录了千万张面孔。他们或是国情大政影响下的“二胎母亲”,凭借一己之力追凶17年的农妇;或是在湄公河行动后坚守边防的缉毒民警,在创新潮头改变世界的创业者,大山深处悬崖村的孩子们;或是大贤村受灾村民,电信诈骗后死亡的准大学生……

 

喧嚣、复杂的年代,更需要对世界抱有最初的信念和理想,爱与良知。

 

在新京报创刊13周年之际,我们推出“2016面孔”系列报道。回看这些新闻人物的无奈与疼痛,幸福与欢愉。他们脚下的土地和脸上的光,雕刻着时代的印记,意喻着前进的力量。


本期面孔:周源


在纷繁芜杂的互联网信息大潮中,知乎的受欢迎显现了人们对优质内容的需求。11月5日夜,知乎创始人周源介绍他关于知识分享的看法和理解。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344iz6xlz&width=500&height=375&auto=0周源:沟通方式的变化是很大的革命

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写代码可以很酷”


 

2016年2月26日,21岁的西安大学生魏则西在一个问答类的社交网站回答了一个提问,“你认为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这位滑膜肉瘤患者介绍了自己艰辛的求医经历。

 

这则回答随后引发了全国舆论对百度竞价排名和“莆田系”医院的集中抨击,成为2016年中国热点事件之一。相关部门随后介入,开始打击虚假网络广告和不正规医院。

 

这个社交网站就是知乎。

 

11月5日傍晚,周源拖着疲惫的身子和一只黑色的行李箱出现在知乎办公室。当天北京上空雾霾密布,周源回京的航班取消,他只得马不停蹄赶往高铁站,好不容易抢到一张回京的高铁票。按照行程安排,当天这位知乎创始人必须赶回北京,否则后面一大堆行程都会被耽搁。

 

过去的一个多星期,周源出现在广州、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向人推介他所创办的知乎。那是一个颇有些励志色彩的故事:2011年年初,几个年轻人相聚在北京,他们决定创立一个工具或者平台,让人们能够非常便捷地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很快,这个名叫知乎的工具在多个领域内走红,各行各业的网友在此聚集,请教或者回答彼此的疑问。

 

5年多时间下来,知乎现在已经有6000万注册用户,月页面访问量超过75亿。法官、会计师、工程师、企业高管、私人店主、地铁司机、设计师、编剧、演员等,大量的年轻人,他们活跃在知乎上,分享着各自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周源。知乎变革了沟通方式,显现了人们对优质内容的需求。新京报记者侯少卿 摄


带着一副无框眼镜的周源有着典型程序员的气质:理性、冷静,用语谨慎。36年前,他出生在贵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记者,母亲是老师。读书时,周源擅长物理,对各种模型爱不释手。和同龄人不一样的是,还在上初中时,周源便接触到了计算机,那是他父亲一台386的笔记本。

 

当他看见父亲在上面轻松地编稿,而不用像以前在稿纸上涂来画去时,那台如今看来笨拙不堪的电脑一下子征服了他。

 

1999年,周源考中了成都理工大学,选择的专业是计算机;4年后,就读东南大学,专业还是没离开计算机——软件工程。彼时,周源最大的梦想是当一名程序员。


 “我发现写代码和设计产品可以成为很酷的理想。”周源说,这是他最终放弃在上海的工作来北京创业的原因。

   

“这件事很有价值”



知乎办公室位于距离五道口不远的768创意产业园内,周源特意将办公室设在此地,便是为了和“宇宙的中心”更近一些——地处北京中关村核心地带的五道口被人们戏称为“宇宙的中心”。

 

此地聚集了中国数量最多的软件工程师、产品经理和创业者,即使在资本萧条的时候,他们都未散去,热烈地相聚,探讨着可能不一样的未来。这种氛围让周源着迷。

 

“那一刻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向往北京,虽然这里有糟糕的天气,最不友好的房价和饮食,但就像保罗·格雷厄姆所写的文章《市井雄心》里说的,‘所有伟大的城市都激发着某种雄心’。”周源对新京报记者说。

 

在北京的第一次创业,周源做了一款名叫meta搜索的软件,这款软件通过分析搜索关键词,以帮助商家更好地销售。然而,这款产品生不逢时,当时的电商正是野蛮生长的年代,只需要稍微的推广便可增长销售量,这使得meta搜索无用武之地。

 

周源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击,他坚信自己的团队没有问题,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事”。两个月后,也即2010年8月,“正确的事”来临。周源介绍,当时他和现在联合创始人张亮一起吃饭,聊到美国一款问答产品Quora,它上面聚集了华尔街诸多的投资大佬、科技达人,这些人平时很难相见,但他们在Quora上回答各式提问,答案都是新鲜、真实的。

 

“我们俩越讨论越兴奋,决心开始做知乎。”周源回忆说。

 


知乎的实践,让知识分享更有价值。新京报记者侯少卿 摄


周源在接受采访时,“这件事很有价值”是高频句,他不止一次地向记者强调他做知乎的价值追求。周源告诉新京报记者,公司现在很多事情都不管了,但每个进入知乎的员工他都需要亲自面试,以确认对方是否真的认同知乎的价值观。

 

周源曾给全体同事发了一封内部邮件,告诉大家知乎的初心是什么?在这封邮件里,周源写到:现在互联网上,垃圾信息非常多,要获取有质量、有价值的信息,成本非常高,如果我们能够做出一个很好的工具,帮助大家把自己脑子里的知识分享出来,并且让更多人受益,这个事情会很有价值。

   

“希望能收获快乐”


   

今年4月1日愚人节时,周源发了一条朋友圈:创业公司对如何有效开会很头疼,我发现了一本书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本书的书名被遮盖起来,欲知书名,需点开支付5元钱——类似于文字刮刮乐,让周源没想到的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仅仅这条信息,他便赚到4000多元。

 

“它让我意识到,每个人储存在大脑里未被分享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对他人不仅有用,而且可变现。”这件事刺激了周源,他想象有一天能把人们大脑里有用的信息,变成像淘宝一样的思想市场,它既能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又能实现价值。

 

在这样的启发下,知乎团队开发了知乎live这款新产品——一款即时互动问答的产品,用户需付费。周源告诉新京报记者,今年知乎共举办了700多场知乎live,平均每场时薪超过1万元。“这是一个令人非常兴奋的数字”。


它涉及的领域从科技到农业,从金融到音乐欣赏,从法医到国际并购,从离婚协议到房屋装修,无论是热门行业的大众化需求,还是小众的兴趣爱好,在知乎 Live 的场景下,直接帮助解答了很多人真实存在、又很个性化的问题。

 

这是周源想要的知乎,它让人见识到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宝贵,甚至萌生出意想不到的力量。

 

谈及知乎的将来,周源想起了小时候观看航天飞机发射时的情景。当飞船发射成功后,整个控制室的科学家都在欢呼。“他们身上释放出那种成就了一件杰出作品的快乐感,透过屏幕你都能感受到”,周源说,我希望在知乎上也能收获到这种快乐。


同题问答


新京报:你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如果有遗憾的话,是什么?

 

周源:基本满意,应该花更多时间去健身。

 

新京报:如果过去事情可以重新选择,你会怎么做?

 

周源:我想去造航天飞机。

 

新京报: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什么?

 

周源:发现更大的世界。

    

新京报:你对未来最迫切的期待是什么?

 

周源:我不喜欢这个问题,干嘛那么迫切,对未来不需要着急上赶。

 

新京报:你最希望社会今后在哪方面做出改变?

 

周源:最希望在教育层面(发生改变)。因为教育可以非常好的改变每个人,(让他们学会)如何去跟这个世界更好地相处。



文|新京报记者谷岳飞 编辑 | 梅栋 美编 | 顾乐晓 郭屹 校对 | 陆爱英


诈骗后死亡的准大学生,

17年青春换来172万的蒙冤者,

洪水中受灾的大贤村民……

回看2016年最受瞩目的新闻人物,

从他们无奈与疼痛、幸福与欢愉中,

寻找我们前进的力量。

关注“新京报”后回复“面孔”

看新京报13周年社庆特别策划

《2016面孔》专题


《2016面孔》专题荐读:

你也许忘了徐玉玉,但她父母这一月过得比一年还长

蒙冤者钱仁风:10多年青春换这些钱实在“心底有摩擦”

灾后大贤村民:努力不去想过去,逼着自己往前走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众号“剥洋葱people”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