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网友心疼浙江考生的语文题“诡异的光”,答案到底是什么?

2017-06-10 新京报记者 新京报

对于这道导致二十万考生及吃瓜群众去其微博下“求解释”的阅读理解题,原作者巩高峰是这么说的……


全文2212字,阅读约需3分钟


“十年寒窗,败给一条草鱼”。刚刚落幕的2017年高考中,浙江省语文试卷中的一道阅读理解题,引发舆论关注。


这道阅读理解题,选用短篇小说《一种美味》,文章描写主人公6岁时,一家人第一次喝鱼汤发生的故事。其中,小说结尾写道,这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死了之后“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而试题,正是要求考生分析理解,结尾在创作上“有什么好处”。



就是这道题,难倒了一众浙江考生。网友表示心疼:



一时间,从热门词语到热传表情包,全有了“诡异的光”版本:




最尴尬的是,此次阅读理解题中还保留了原文作者的名字……终于捉到一只活的阅读理解作者,这还能放过?于是一大波浙江考生带着对答案的疑惑,火速赶到作者微博下,评论、私信、@巩高峰……分分钟就是二十几万的点赞加评论



看上图,作者巩高峰也真是不容易……



那么,文章结尾处鱼眼流露出“诡异的光”到底寓意什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5125jg8ll&width=500&height=375&auto=0
▲3D科普:高考题草鱼眼中“诡异的光”到底是什么光?     新京报动新闻出品(ID:xjbdxw)


昨日下午,巩高峰告诉新京报(微信号:bjnews_xjb)记者,小说主旨是描写苦难记忆,结尾使用文学手法,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其表示,“参加高考的年轻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不过,巩高峰同时表示,“出卷老师看懂了文章”。




━━━━━

“结尾带来魔幻色彩”


新京报(微信号:bjnews_xjb):《一种美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


巩高峰:很多人猜测,小说的主人公就是我自己,是我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其实不是这样。小说的原型,是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父亲,来自他的亲身经历,我听了之后心里很难受,便想写下来。而在创作时,进行了艺术加工,用小说的手法进行了一些虚构。


新京报:“诡异的光”这样的结尾,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巩高峰: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描写苦难,用的是反讽的方式,其实是很隐晦。结尾这一句突然逆转,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一层是鱼的美味本身,另一层是通过这种鱼未入锅的结局,揭示一种在浅层次“美味”之外的思考。


新京报: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结尾?


巩高峰:这是一种欧·亨利式的结尾,带来一种魔幻色彩。



━━━━━

“有点蒙,但不意外”


新京报:什么时候知道自己的文章被选用?


巩高峰:高考第一天下午,零星有一些人给我微博私信,后面就出现“井喷”。本来我在出差的火车上,手机突然开始“叮叮当当”想个不停,一下子涌进来几千条私信,弄得手机很快就没电了。主要是一些高考考生向我吐槽,问我这句话的含义,还有一些大学生也加入进来。很多人提出,我作为原文作者,自己应该将试题答一遍。


新京报:会不会有一种类似“金榜题名”的感觉?


巩高峰:有点蒙,但是并不意外。这篇文章是我9年前创作的,后来收入了自己的作品集。如果不是因为高考,可能我自己都想不起来了。


新京报:为什么觉得不意外?


巩高峰:实际上我搞文学创作很多年,也有不少作品。此前常有文章被选入某某地方的模拟卷,十几次吧,微博也不时收到这种咨询的私信。比如上个月,我的一篇文章还入选了天津的一次模拟考试。不过入选高考试题,还是第一次。


新京报:有没有想过这道试题为什么这么火?


巩高峰:这道试题占20分,分值不低。浙江今年高考近30万考生,关注的人数不低。另外,这道题确实比较难,看起来也有一点奇葩的感觉,所以在网络上传播很火。



━━━━━

“考生缺乏生活经历所以‘喊难’”


新京报:作为作者,尝试过解答自己的文章吗?


巩高峰:不答不行啊!我就找来今年的语文试卷,然后把这道阅读理解做了一遍。因为手头事情比较多,所以还没有来得及与答案进行核对。


新京报:会不会担心自己得分很低?


巩高峰:我对自己有信心的。从试题的表述来看,感觉出卷老师看懂了这篇文章,他的理解与我作为作者的创作意图,应该是相吻合的。


新京报:怎么看待网上一片“喊难”声音?


巩高峰:我看到网上的很多评论,是年纪比较大的人表达的意见,我觉得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是中肯的。但是,现在参加高考的这一批年轻人,缺乏这种生活经历,所以理解起来有难度,冲突点就在这里。


新京报:作为试题原文作者,怎么对待考生的吐槽?


巩高峰:可能会有一些考生觉得阅读理解题挺难的,想发泄,但是找不到出题老师,于是就发泄到原文作者这里了。考生的郁闷我能理解,网络的表达方式我也很习惯。



━━━━━

“我本人没有参加过高考”


新京报(微信号:bjnews_xjb):怎么看待自己成为“网红”?


巩高峰:这两天忙到微信红包都没空抢,各种电话特别多,甚至好多年不联系的熟人都联系我,还有一些人特意来我的公众号打赏。但是我比较清楚,红也红不了几天,都很正常。


新京报:入选高考试卷,会成为持续创作的动力吗?


巩高峰:对我来说,写作是一种本能,我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创作。其实更想跟考生说一句,高考是一种美好的经历,已经考完了,就不要想那么多了。


新京报:文学创作与应试技巧之间有什么异同?


巩高峰:我本人没有参加过高考,我是中专毕业,然后参加自考,所以对应试教育其实没有很深的理解。但是我认为,如果把高考当作一种游戏,参加了就要遵守游戏规则,光吐槽解决不了问题。考试是有规则有规律的,而文学创作没有。


新京报:出名后频频推介自己的作品,有人质疑你“炒作”?


巩高峰:我觉得我的作品质量还是不差的,趁这个机会推介下作品,让更多人看到我的作品,也是不错的一件事情。


新京报记者 王煜 新媒体编辑 张一对儿


推荐阅读:

我们在现场会是救赎者吗?| 女子被撞无人救再遭碾压

白岩松:高考还是最公平最给人希望的一条路

这篇高晓松独家专访让人眼酸,很多人读到自己



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