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男童“尿停”电梯后坠伤,这时该吐槽“熊孩子”吗?

2017-08-05 新京报

不让幼童单独乘电梯,本该是常识,所以此事中更该追问的是,监护人当时在哪?呼救时维护人员又在哪?追问这些比搞清楚男童是不是熊孩子有意义的多。


全文1226字,阅读约需2分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533z71cbu&width=500&height=375&auto=0▲8月3日下午,浙江义乌一6岁男童尿停电梯后不慎坠入电梯井。  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这年头,很多人贴“熊孩子”“坏老人”标签贴得很溜。这则新闻的跟帖区,自然又成了他们“贴标签能力”的秀场。


8月3日下午,浙江义乌,一名6岁男童进入观光电梯时,往电梯控制主板位置撒尿,导致电梯停滞,电梯门半开状态,男童随后不慎坠落。


知情人向当地媒体称,电梯当时在7楼和8楼之间悬停,男童多次按电梯按钮、呼救,均没有人发现。男童随后不慎坠落电梯井(非电梯坠落),已被送往医院救治。


新京报记者23时许从医院获悉,男童已转到ICU病房,多处摔伤骨折,尚未脱离生命危险。


目前,事故初步判定系尿液致使电梯线路板短路,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


“活该”“熊孩子”“缺少管教”“不作不会死”……诸如此类的指责,终于又“物色”到了新的靶子。先盖上“熊孩子”的认证章,再大加鞭挞,又成了很多人围观之外惯有的围剿姿势。


这次,“熊孩子”帽子真就摘不掉了?


8月3日下午,浙江义乌一6岁男童尿停电梯后不慎坠入电梯井。图片为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不得不说,这事很容易让人想起7月3日发生在长沙某小区电梯内的另一件事——2岁女童莉莉和两名小孩同处一个电梯,到了9楼后,三个小孩都出了电梯,可其中一名5岁的男孩又将莉莉抱回电梯,结果莉莉被电梯带到了18楼,走了出去,不巧18楼护栏损坏,未装玻璃,她从18楼坠到了2楼平台,不幸身亡。


当下,似乎“熊孩子”的“熊”逐渐褪去调皮淘气的本义,变成“恶”的同义词。


贴标签之前,至少得廓清孩子的“错”与“罪”之间,究竟隔的是“有意作歹”还是“无心过失”?因为,他们对于“恶作剧”可能酿成的悲剧未必有预估能力。


英国曾发生过两名10岁男童对2岁幼儿施虐,并放在铁道旁想造成其被碾压致死的事故假象的实例。这引发英国社会公愤,也成了《鬼娃回魂》的故事原型。这里面的施虐者,不只是熊孩子,更是恶童。


而判断孩子是坏还是只是调皮,得因人因事因具体情形而异。若无证据证明,那位6岁的孩子知道向电梯控制主板撒尿的风险,还给自己挖坑,那给他扣“熊孩子”的帽子未必妥当:谁小时候还没个调皮捣蛋的轶事?将这些都归为“熊”的范畴,是将“懂事与否”与好坏的命题含混的思维偷懒。心理学上就说,见洞(孔)就钻也是孩子天性。


就算男童调皮过头了,他坠落后受重伤,也已为其“任性”付出了过重的代价,再去幸灾乐祸地鞭挞,形同于挨罚后再被舆论追加“墨刑”,显然有失人道。


幼童犯事,锅得大人背,这听起来不“科学”但却很正确。不让幼童单独乘电梯,本该是常识,所以此事中更该追问的是,监护人当时在哪?呼救时维护人员又在哪?


而事发电梯被孩子的一泡尿验出安全漏洞,也是比孩子“熊不熊”更关键的问题。电梯控制主板能否避免因尿而故障,还有待论证,但从“做最坏打算”的安全设计原则看,它理应处在幼童触碰不到的位置,也该有避免液体浸入的隔离保护装置。这就像马路上的变压器,如果不戴上防护罩或立个护栏之类的,就不能全指望靠行人自我提示“前方高能”避险。


用法律责任说话而不是道德先行,是我们看待这类事件的应有原则。不廓清那些责任,单纯去讨伐此事中的所谓“熊孩子”,无情也无益。


文/侃人 编辑/与归  校对/陆爱英


值班编辑:一鸣  张一对儿


推荐阅读:

朱日和沙场阅兵后,“满广志”这个名字火了

陕西榆林“7•26”洪灾调查

票房5天破12亿!揭秘《战狼2》背后你不知道的事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新京报评论”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