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戴煌,人民的记者,一辈子说真话的硬骨头丨逝者

2016-02-21 新京报

点击“新京报”关注猛料最多的公号!



他16岁入党、19岁入新华社、被打为“右派”21年,50岁平反,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伸张正义……这个一辈子说真话的笔杆子终身秉持一个信念:人民的记者,应该具有最清醒的头脑和一副硬骨头。


▲戴煌是原新华社著名记者、《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一书作者。2月19日于北京去世,享年88岁。资料图片


姓名:戴煌性别:男终年:88岁去世时间:2016年2月19日去世原因:病逝生前职业:原新华社高级记者


凌晨三四点,年过八旬的戴煌时常会悄然起身、开灯、来到书桌前,戴上花镜、摊好稿纸。


“这么早起来,对心脏多不好。”老伴儿潘雪媛反对。


然而戴煌乐此不疲。


按照他的习惯,脑海里有想法蹦出,不能耽搁,应立马记录,白纸黑字写下来。


2016年2月19日,戴煌辞世。一周前的2月12日,他刚在病房里度过了88岁寿辰。


他一生热爱写作,临终前心心念念的,是自己仍有十万余字的文稿未能出版。


戴煌一生,命运沉浮。他曾多次冒着枪林弹雨,从战地一线发回报道;也曾因直言反对神话和特权,被打为右派,一落千丈。


16岁入党、19岁入新华社、“右派”21年,50岁平反,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伸张正义……这个一辈子说真话的笔杆子终身秉持一个信念:人民的记者,应该具有最清醒的头脑和一副硬骨头。


笔杆子晚年每天在书桌前坐五个小时以上


近十年来,戴煌仍坚持写文章。


上了年纪的他视力已开始模糊,但写作前仍要把纸铺好,一笔一画,工整有力。


看材料时,老伴儿潘雪媛会帮他拿来放大镜,仔细读完后,他用牛皮纸或者发黄的旧报纸把文章包起来。


“父亲晚年每天要在书桌前坐五个小时以上”。戴煌的大女儿戴为伟说,在岗时,父亲还会常常跑到单位,要来新华社的稿纸,在家写作。


戴煌过世后,单位的老干部局前来慰问,戴为伟提出:希望新华社能将父亲的档案复印一份,作为家族的遗产和纪念,留给后代子孙。在她心里,父亲一生仗义执言,纯粹做人,始终紧握手中笔杆,为不平之事发声。


八九岁时,戴煌的私塾老师常在他的大字本行间写上联让他对。“文无论长短贵在精,话不在多少贵在真。”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两句话让他印象深刻,奉为人生信条。


1944年,16岁的他参加苏北文工团。打下淮阴后,写下文章《战士与群众》,被苏北报纸评为记者节好稿。三年后,他调入新华社苏北前线支社做记者。苏北盐城,戴煌与战士们一起与敌人拼刺刀,死的人多了,土围子外面的壕沟里全是血。


1952年1月,朝鲜冰天雪地,战士罗盛教为抢救落水少年,不幸牺牲。接到采访任务的戴煌,为了抢时间,在没有车的情况下,决定骑马前往。因为驭马术不高,上马没多久,就被摔了下来。随后他步行赶到罗盛教的土墓,读了他的日记与书信,完成了通讯稿。后来,该稿件被编入小学语文四年级的课本当中。


戴为伟谈起父亲动容,她认为父亲讲话时最有感染力。戴为伟说,已八十高龄的父亲,每逢谈起自己的理想,都会端直着身子,手舞足蹈、中气很足。


硬骨头不会弯腰说软话

“爱憎分明”,戴为伟这样形容父亲。


她记得有外地记者来京看病,父亲嘱咐母亲,每天在家做好饭,一顿一顿为朋友送到医院。她问:“医院不也有食堂吗?”父亲摇摇头说,食堂菜不如家里的可口,人家是病人,要吃得好些。


不喜之人,戴煌不会弯腰说软话。有记者抄袭文章,他不认同,便刻意远离。


“必须要说的话,哪怕说出真话来,可能要被杀头,那我也说。”戴煌从不隐藏自己对不平之事的态度。


1957年,因发言“反对神话和特权”,戴煌被打为右派,处以二类处分,每月工资由155.75元改为生活费28元。接着,前妻提出离婚,刚会叫声“爸”的十个月的小女儿改名换姓送了人。


他戴着狗皮帽、裹着老羊皮大衣、穿着大头鞋,来到“死亡场”——北大荒。


在《九死一生——我的“右派”历程》书中,戴煌描写自己的经历:饥饿缺营养、高强度劳动的艰苦“改造”,不断有人饿死、病死、自杀。之前196斤的他,也降到穿着棉大衣、棉袄、棉裤、绒衣、绒裤,棉鞋、棉袜子等等,加在一起才92斤。


“裸露的双肩和脊背先起泡脱皮,继而就烂得血肉斑斑,伤口边缘露出了黄油。每天清晨起床,薄薄的被单都粘在脊背上剥不下来,有时不得不请他人一片片地洒上水,慢慢地把被单揭下来。”戴煌书写自己的痛苦。


他也有过反省,自知太耿直,容易得罪人。可他始终不认为这是什么缺点。他曾说:“人民的记者,应该具有最清醒的头脑和一副硬骨头。”


热心肠年过八旬仍为访民奔波


1978年,戴煌的右派身份去除,名誉恢复,重返新华社。1994年秋,他采访8个月,走访和电话连线了胡耀邦当年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知情人、参与人及受害者。搜集了不下200万字的材料。1995年完成初稿,发表了《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的文章。


在戴为伟印象里,父亲恢复名誉后,家里的访民络绎不绝。


20世纪80年代,戴煌一家住在新华社正门对面一处约50平米的屋子。家里就2间卧室,一间他们一家住,一间会留给访民住。


“那时吃饭还要粮票,父母会把家里的粮票和一部分工资拿出来给访民”。戴为伟说,自己当时还上学,常常按照父亲要求,带着来上访的人去往上访接待站,久而久之,对每个接待站都变得熟悉。


正因为自己受过冤屈,对这种苦难感同身受,戴煌对上访者无限同情。近五年来,尽管身体常有小恙,他还要不断替访民转交材料,甚至亲自陪伴上访,以求公道。


戴为伟说,之前父亲在北大荒劳改时,为了运送伐好的圆木,从山上往下拉雪爬犁。往下冲时,拐弯处有人拉着车往上走,为了不伤到人,戴煌用身体当阻力,挡住了雪爬犁,左腿受伤,一根肋骨骨折。


腿伤一直伴随着他。晚年时候,他要靠拐杖支撑行走,腿脚更加不便。


伴随他的不仅仅是腿伤。爱吃肉的戴煌,在饥荒时期肠胃也落下了毛病。


去年11月,戴煌因肺炎心衰入院治疗。今年2月中旬,戴煌的胃部、十二指肠大出血,医院称血库告急,戴为伟在网上求助,拜托亲朋好友与爱心人士为父亲献血。


当时,一辈子说真话的戴煌,因身体状态欠佳,已经不怎么说话了。


寄语


爸爸,很多媒体人怀念您,您不孤独。愿您在天堂畅快地为民讲真话。


——女儿戴为伟


中国多一些戴先生这样的记者,才做得出“有品质的新闻”。深深悼念戴先生。


——作家方方


新京报记者李相蓉


本公号文章未经新京报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慧眼看中国 ━

每天早晨,我们相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