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二十五年后,复旦下一个线上社区在哪里?
转战松江的“走么”,不温不火的“旦角”,停止维护的“fdxk”,不着一字的线下树洞,写满留言的包装纸盒。复旦人对线上社区的渴望好像从未熄灭,但新树洞就是活不起来。
在今天重建树洞,并不比二十年前更容易:复旦树洞为何难复活?如何能复活?为何BBS和人人网没落后,复旦就再也没有盛行过线上社区?这个校园到底需不需要树洞?
”复旦青年记者 赵芸巧 主笔
复旦青年记者 卢洁 编辑
《国王长着驴耳朵》是一个关于说话的童话故事:国王长了对驴耳朵,他的每个理发师看到后,都会忍不住告诉别人,最后都被处死。这天,新的理发匠给国王理发后也看到了驴耳朵,为了不被杀,他努力守口如瓶。但保守秘密实在太辛苦了,快要憋不住时,他跑到山上,对着大树洞说出了这个秘密,顿时感到一阵畅快,因此保住了性命。
这就是网络用语“树洞”的来源。现代网友用“树洞”来形容倾诉情绪、分享生活的网络平台,最开始仅指匿名论坛,后来也延伸至微博等能够分享信息的社交平台、线上社区。
复旦大学曾经拥有过许多树洞。日月光华BBS、复旦学生网、人人网,树洞里安放过90、00、10年代复旦人的校园记忆,但在21世纪初中国互联网的激荡二十年中,旧树洞们渐渐“枯萎”了。
互联网的巨轮行至2021年,各类互联网产品更迭数代,一些复旦学生试图重建树洞,重建校内线上社区。然而在今天重建树洞,并不比二十年前更容易:复旦树洞为何难复活?如何能复活?为何BBS和人人网没落后,复旦就再也没有盛行过线上社区?这个校园到底需不需要树洞?
树洞重建者们入场,新树洞的故事开始了。
“社区在消失”
“今天是我的农历生日哦!”
每年的10月30日,日月光华BBS网页的左下角都会显示这句话。1996年10月30日,日月光华BBS以“复旦大学计算机系电子公告牌”的名义开放。它是当时复旦校内规模最大的线上社区,同时也是最早的复旦“树洞”。
2021年,已是日月光华BBS的第25年,人人网的第16年。
它们都曾是复旦校内最大的网络社区。
BBS的全称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译成中文是“电子公告栏”。BBS的核心功能“版面”就是公告栏上不同主题的分区,用户在感兴趣的版面下发帖、跟帖、灌水(指在论坛中发不含实际信息的闲聊帖),热度高的板块里能搭起上百层楼的讨论。
从1996年初创起,日月光华BBS一度是复旦大学最大的线上交流平台,拥有约四百个版面,近八万个注册帐号,每天最高在线人数近万人——这意味着,当时每三个复旦学生中就有一个在日月光华BBS上发言。
▲日月光华BBS分区版面界面/图源:日月光华BBS网站
BBS风行十年后,2005年底,校内网创立,自我定位为面向大学生的实名制网络社区——这就是人人网的前身。
2009年到2015年间,复旦学生几乎人手一个人人网账号,学生们在属于本校的社区中发动态,加好友,讨论南区食堂该不该换筷子、是否支持上午四节课调整为上午五节课、怎么谈恋爱、复旦学风是什么……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各所高校的学生网红迅速在人人网上出现,并互相认识,甚至定时相约线下聚会。
▲总务处在日月光华BBS站内信中回应学生投诉/图源:新民晚报新民网
据人人网母公司千橡集团CEO陈一舟说,截至2009年底,人人网注册用户已达7000万,其中学生注册用户已达3500万,占50%。就这样,随着人人网的火爆,日月光华BBS的十年辉煌悄然落幕,人人网渐渐成为复旦学生最常用的社交平台。
2011年,人人网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上市,上市当天即成为中国互联网市值第三的公司,仅次于腾讯和百度。人人都以为这是人人网辉煌的起点。
十年过去了,日月光华BBS和人人网却已门可罗雀,如今复旦人最常去的讨论场可能是各种500人大群。
▲2021年10月14日,日月光华BBS上的“24小时十大热门话题”/图源:日月光华BBS网站
入场:树洞在“复活”
邱致中用“死气沉沉”形容那几年的中国高校线上社区。他认为BBS和人人网的没落只是因为没有找到长久运营的方法,而非校园社区没有价值。
2002年,邱致中来到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读本科,彼时复旦学生们浏览校外网需要付网费,拨号贵,网速又慢,于是他在校团委的支持下创办了“复旦学生网”,供校内同学聊天、看新闻、玩游戏、点播电影……“这是属于我们的地方,我在这里很自在,就像现在的在校生坐在光草上。”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学校带来的归属感仍然打动邱致中。
而十几年后的今天,一个复旦学生很难从五花八门的微信群里认识新朋友,更别提从微博或抖音上找到伙伴、线下相聚。
邱致中感到奇怪:在这个偌大的学校,我们竟然没有办法去聚拢人群。诸多问题从他心头升起:邯郸校区的一万人到底在哪里?我能找到他们吗?能不能从中找到五十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做一件事?这是邱致中2020年8月创立“走么”APP的初心。
几乎和“走么”创立同时,被重建的还有两个树洞。
其中一位重建者是邱致中的学弟,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2016级本科生胡志峰。2020年1月,他敲下了“fdxk”的第一行代码。
这是一个汇总复旦选课信息的应用。胡志峰2019年在美国参加暑期科研时,受到清华、北大、中科大的几位室友的启发,决定仿照这几所高校开发复旦专属的网络社区,内容主打选课信息查询。
▲“fdxk”应用界面/图源:fdxk.info用户群
这个决定也得到了第二支重建队伍的肯定。管理学院2020级的三名研究生在创立“旦角”前对用户需求做了前期调研,结果显示,复旦学生对于新社区最大的需求就是选课信息。
但他们三人的野心更大。“旦角”是由他们仨开发的复旦社交小程序,是个半匿名的树洞。除了选课,他们还希望用户能在“旦角”中交流升学备考、实习就业、学校周边美食、闲聊灌水等,乃至即时宣泄消极情绪、结识新的人。
这个团队由谷晓慧发起,她找到自己的两位同班同学,一起当“旦角”的“爸妈”。但创始人之一的李言熙并不乐观,他承认复旦人需要一个树洞,但隐隐的不安始终难以消散: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其他学校都有了树洞,复旦却一直没有?“肯定不是复旦人做不出来,能力不行,而是以前有人做过了,但没做下去,失败了——可见这里面有多大的困难。”
无论是信心满满,还是忧心忡忡,高校线上社区沉寂十年后,复旦树洞开始复活。
冷场:用户在哪里
如果说线上社区是一座村庄,村民在哪里?
“走么”的产品经理认为,校园社交的本质是要牢牢抓住校园关系链,并基于此向学生不断输送新鲜有趣的创意玩法,而在早期,可以通过“校园KOL”(Key Opinion Leader,指关键意见领袖)来尝试吸引学生:“大家愿意在一个群聊里发言,还是需要有一个给话题开头的主持人,但新的社交平台里还没有形成KOL。”
哪里去找KOL呢?“走么”团队注意到,在复旦校内,“社团”基本充当着“KOL”的角色——它们聚集了一批兴趣相同的人,并定期召集大家举办活动。邱致中已经离开学校十五年,为了更了解校园的情况,他聘请了几位在读学生作为“校园合伙人”,跟校内人士对接——这一次,他让“校园合伙人”说服社团带着社员入驻社区。
不久,一位“校园合伙人”就碰了钉子。
他邀请复旦大学武术协会入驻。饭桌上,武协的同学问:“你们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如果我们以后做大一点的话,这个平台可以给你们带来更多的关注和流量。”
武协的同学笑了:“可是我们真的需要吗?”
“走么”团队每周开例会的会议室里,邱致中也笑了:“好处就是——我们能让他们跟这个平台一起成长。”大家都笑了。邱致中不笑了,接着刚刚的话头讲下去:“平台现在确实什么都没有,但用户愿不愿意跟它一起成长,能不能相信有一天自己可能变成大平台的大用户——这是我们的本事。”
为了吸引用户,“走么”后来还策划过很多活动。他们计划举办“动漫月”、“汉服月”、“美妆月”,自费买抽奖用的奖品;产品经理专门来复旦周边发传单,进行线下宣传;“走么”团队还曾包场一个50人容量的影院,希望通过免费请看电影的方式吸引学生注册“走么”,但最终只有十几人到场观影。“可能在复旦大家都专注于学习吧。”“走么”的产品经理这样解释。
新树洞中,并不是只有“走么”面临吸引用户难的问题。
“旦角”团队同样引导用户转发推送集赞,请集赞前两名的用户吃火锅,还给教务处网站上能找到的学号邮箱都发了邀请入驻“旦角”的邮件。上线一周后,“旦角”的注册用户超过1300人,闲聊灌水的帖数超过200篇,但此后,无论什么活动,用户数据再无明显增加。
怯场:实名制的隐痛
早在2001年11月21日,BBS尚方兴未艾之时,教育部就发布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其中第九条明确规定:“BBS站对用户实行帐户管理。申请帐户需填写注册单,提供真实姓名和班级或工作单位等资料,经一定的核实程序,方能成为BBS站的合法用户。”另外,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也在有关文件中明确要求,高校校园网BBS是校内网络用户信息交流的平台,要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
按照规定,在社区发言时可以使用昵称,甚至半匿名,但注册时必须实名注册。大多新树洞们因此要求用户在注册时填写真名和学号,有的甚至需要填写UIS密码,以此保证学号并非编造。“走么”就要求注册用户必须通过学信网认证,确保在校学生身份的真实性。
然而,实名制的要求引起了用户们对隐私泄露的担忧。2019年以来,美国知名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多次泄漏用户个人数据,最近一次是在2021年4月,一个黑客在3天内泄露了5.33亿用户数据,其中包括用户的账户名、位置、生日以及电子邮件地址等私密信息——也许是这些负面新闻磨蚀了人们对社交媒体的信任。
“大家对于互联网隐私的意识是近几年才被启蒙的。”经历过人人网巅峰时期的2015届复旦校友徐驭尧记得,2009年到2013年期间,在人人网的巅峰期,大家对保护隐私没有概念,也不重视,“北大、清华、复旦的学生,天天发真人照片,没有什么顾虑。”邱致中也记得,10年代前后,人人网并未强制要求上传学生证,那时的发言氛围“很自由,都是一个学校的,大家不觉得不安全”。
而现在,在严格执行实名制的新树洞里,用户们在发言时更为谨慎。在匿名社区中,用户随意发言,几乎不担心在线下生活中被定位,而在实名制社区,每一句发言都可能让现实中的自己担责——尽管这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社区的安全性和言论场的健康,但必须承认,大部分实名制社区的发言氛围确实不如匿名社区活跃。
在实名制的安全和匿名制的活跃之间,树洞重建者们努力寻找平衡。
他们最终找到的法宝是一个小小的六角星。
几乎没有网友不熟悉这个符号:“*”——它被用来替代敏感字词,完成屏蔽,起到净化论坛的作用。
在“旦角”的程序后台,有一份敏感词名单,这份名单可以无限添加。用户在公开发布动态前,由机器自动对比动态内容和名单内容,通过审核后才会允许发布。
▲“旦角”后台敏感词名单部分/图源:旦角创始人谷晓慧
但也出现过让人哭笑不得的情况:有段时间,“旦角”社区中所有的“睡觉”二字都被屏蔽了,“早点睡觉”显示成为“早点**”。
“旦角”的矫枉过正不无道理。敏感词屏蔽机制自动隐藏了用户发言中的负面内容,把线上发言可能造成的伤害降到了最低。“走么”也定期更新敏感词词库,用机器审核待发布内容的关键字和关键字组合,并计划在未来接入专业第三方,审核图片、视频。
对用户和树洞重建者们来说,这个小小的六角星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古希腊故事中的一个意象,象征着时刻存在的危险和极不安全的强大力量。重建者们小心翼翼。
退场?传承乏力之后
没有人不想把树洞建起来,传下去。
然而,“热情是会消退的,重要的是怎么维持。”胡志峰有心把“fdxk”一直做下去,甚至已经准备好培养一批能够继续维护“fdxk”的后继人才,但他毕业逾一年,已非在校生,他找不到人。
“旦角”和“走么”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旦角”的三人团队还有一年就要毕业,而“走么”的“幕后老学长”邱致中已离开学校十五年。
重建树洞是诱人的事业,但并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项目的传承需要新人。大家都以为树洞会生长,team会招新,项目会继续,但没有新人了。
除了人力有限,财力情况也同样严峻。
“走么”没能像预想中那样靠广告盈利;“fdxk”团队曾试图通过赢取计算机编程比赛的奖金维持运行;“旦角”也没能打破互联网大公司获客成本每人上百元的魔咒,在低成本状况下,持续获客几乎不可能。
2021年8月的最后一天,秋季学期开学前,在已经沉寂近三个月的“fdxk”用户群里,有2021级新生问:“fdxk新学期更新了吗?”开发团队里有人回复:“因为团队自身原因,目前项目已经不再维护了。非常抱歉,辜负了大家的期待。”
胡志峰很自责,“fdxk 这个项目目前算是因为我的原因失败了”,他觉得既对不起用户,也对不起团队里的成员。“毕业之后工作生活压力上来了,确实很难抽出精力去做学校里的事情了,”他叹了口气,“我要是大一就好了。”
2021年10月,“fdxk”已经停运许久,将数据和前端代码交接给了另一个刚上线的复旦线上社区;“旦角”的用户数和发帖数依旧不温不火;“走么”从复旦和财大片区转移,转向松江大学城片区发展。
距离这三个新树洞初创,最多不过一年,树洞重建计划似乎还任重道远。
除了一棵沉默的椰子树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为何BBS和人人网没落后,复旦就再没有过同样规模的线上社区?
关于线上社区没落的原因,互联网业界众说纷纭。后来最被认可的原因之一是,2011年,人人网辉煌上市那一年,中国互联网界静悄悄地发生了另一件事:微信诞生了。大家都说是微信即时联系、定点交流的特点“杀死”了几乎所有网络社区,那之后便仅有北大P大树洞、清华T大树洞、浙大朵朵校友圈、CC98等高校内线上社区“幸存”下来。
复旦人并非没有过挣扎。
2021年5月底,光华楼西主楼自习区的长椅上忽然出现一盆迷你椰子树。
这是由新闻学院4名学生发起的环境传播探索项目,他们在校园各教学楼及新闻学院内随机放置4盆绿植,并为每盆绿植附上笔记本和笔,创造出4个微型线下树洞。他们希望路过的人能够在笔记本上留言,和植物分享故事,倾诉心情,和其他的留言互动,创造一个纸质论坛。
这个活动从5月28日开始。一周后,除了扉页上的说明,椰子树旁的本子仍然一片空白。
▲光华楼主楼自习区角落的线下树洞/图源:“黑色台灯”微信公众号、罗皓
四个多月后,2021年10月16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王韵骁在复旦大学江湾图书馆的移动插座包装盒上,发现了许多来自过去不同时间点的留言。他拍照发了朋友圈,配文是:“万物皆可树洞。”
▲江湾图书馆的移动插座包装盒上,人们在不同时间点留言/图源:王韵骁
转战松江的“走么”,不温不火的“旦角”,停止维护的“fdxk”,不着一字的线下树洞,写满留言的包装纸盒。复旦人对线上社区的渴望好像从未熄灭,但新树洞就是活不起来。
署名邓涵之的复旦大学毕业生写过一篇题为《2014 | 人人是一片广场,复旦的孩子都坐在那里玩》的文章,节选了他自己在人人网上2014年、2015年间的部分状态与转发。“读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作业、办不完的活动和吐不完的槽”——当年的人人网在他的记忆里像一片广场。
在文章的开头,他这样形容满载回忆的人人网:“你回首这一片寂静的荒原,表面上什么都没有了,可是稍微扒一扒苇草,你往下看,依然有暗涌的清泉和鱼虾。”
七年过去了,当年的清泉和鱼虾消失在复旦在校学生的视野里,广场空空荡荡,新树洞生生死死。寂静的荒原上,一棵沉默的迷你椰子树,两只写满留言的纸盒。
微信编辑丨周洁林
审核丨甲干初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