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馆长”李仲谋:与文博结缘的三十年
“以前我们也许会觉得博物馆就是独立于社会生活之外的象牙塔,一种高端典雅的艺术或者学术殿堂,跟大家离得很远。实际上现在的博物馆跟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李仲谋表示,博物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场所,不只是休闲和教育的场所,更能通过展览启发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历史发展、文化交流等多领域的思考,甚至成为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复旦青年记者 易天一 樊希彦 主笔
复旦青年记者 罗皓 万晓强 编辑
“在商鞅变法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把土地从国有变为私有,(土地拥有者)只要统一交税就行了。那么交什么税呢?要交粮食。(交)粮食就需要有量器,那么量器就要标准,就得统一……”
这是第一季《国家宝藏》节目中,时任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副馆长的李仲谋对于上博重要藏品商鞅方升所做的一段讲解。《国家宝藏》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并播出的现象级文博探索节目。节目中,李仲谋对生涩难懂的文物知识娓娓道来,凭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与不凡的气质谈吐圈粉无数,成了为观众们所津津乐道的“网红馆长”。
▲《国家宝藏》节目中,李仲谋和黄磊合影/图源:网络
在节目内外大放异彩的背后,是李仲谋对于历史文物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与热爱。从复旦文博系的优秀学子,到上博的策展达人,再到世茂文化公司的现任总裁,无论身份如何变化,李仲谋心底的文化情怀始终未变。
一、上博灵魂策展人
1996年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毕业后入职,李仲谋在上博工作了22年有余。在此期间,他的岗位几经变动,中途也有过几年的陶瓷部工作经历,但在展览部的任职时间最长。其后李仲谋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出众的工作能力成为了上博副馆长,主要工作为分管博物馆展览的策划。据李仲谋的估算,他在上博工作期间经手的展览有大大小小九十个左右。
谈及上博的办展特色,李仲谋提到了策划展览时的理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很难超越。”正是在这种“要做就做同类展览中最好的那一个”的坚持下,上博举办了多次高难度、高级别、高评价的出色展览。
2017年,上博与大英博物馆合作策划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在上博举办,李仲谋对这次展览印象深刻。展览从大英博物馆馆藏中选出100件重要展品,向全世界人们生动地再现了人类和整个世界的发展轨迹。
李仲谋在内的上博策展团队为“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精心设计了第101件展品:由100件展品的缩小版图像拼合成的上博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当时大家看上去,展厅里好像挂了一幅当代艺术的画一样,裱在框里。我们引导大家去‘扫’,扫出来一看,原来是上博的微信公众号。”而这第101件展品设计反映“围绕艺术与科技,反映生活现状”的设计理念,同时又兼具很强的互动性。李仲谋回忆,展览举办前上博微信公众号还只有五万粉丝,展览结束后粉丝数却达到了四十万。
▲李仲谋回顾策展过程/图源:网络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是世界巡回举办的展览,而上博是展览在中国举办的第二站,此前中国国家博物馆也承办过这一展览。但李仲谋自豪地说:“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真正的影响是在上海形成的。”
要办好展览,除了过硬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对受众偏好有精准把握。工作中,李仲谋探索博物馆与游客间的互动新方式,希望能与年轻人拉近距离。在《中国国宝大会》节目中,李仲谋明确表示:“作为文博人,我们的工作就是让文物活起来。”别出心裁的文博探索类综艺节目,通过表演、讲述、互动等多种手段引起观众的兴趣,与当下的科技发展相结合,在不断试图打破横亘在展柜内的文物与展柜外的观众之间“相顾无言”的壁垒。
李仲谋悦纳了“网红馆长”这一称号。他表示,网红也是一种进行知识宣传推广的方式。不过李仲谋还说,各种形式的文博科普要守住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底线,避免为了流量误导甚至谎骗观众。
二、在世茂海丝馆讲述历史
在上博取得了众多成就后,李仲谋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这一固定的轨道内。2019年1月,李仲谋正式出任世茂文化总裁。从体制内的国家事业编制到体制外的民营企业,加入世茂文化对李仲谋来说不失为一次较大的职业转型。转型后的两年间,李仲谋将主要精力投入了新建的世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以下简称“世茂海丝馆”)中,他也同时担任世茂海丝馆馆长。
▲李仲谋在艺术节开幕式上致辞/图源:网络
坐落于福建省的世茂海丝馆是世茂集团倾力建设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在建造过程中得到了故宫博物院的大力支持。世茂海丝馆致力于“丝路精神”和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弘扬,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故宫的端庄与闽南大厝的灵动,兼具现代元素。其建筑面积也达到了30718平方米,根据我国博物馆的定级标准属于大型博物馆。令李仲谋颇为自豪的是海丝馆的建成速度:世茂海丝馆于2018年10月奠基,在2021年1月20日便建成开放,总用时仅两年零三个月。
李仲谋表示,博物馆的生命力主要取决于其展览体系。起初馆内藏品寥寥,李仲谋凭借自己长期以来积累的专业资源以及故宫和世茂集团的支持,和团队中其他成员一起在两年中为海丝馆征集了1000多件(套)文物,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展览体系,得到了同行与观众的肯定。作为古陶瓷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李仲谋在海丝馆中建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国历代陶瓷陈列,并将其打造为民营博物馆当中少有的高质量展览。
▲李仲谋在世茂海丝馆内参观主题展览/图源:网络
世茂海丝馆作为民营博物馆,难以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民营博物馆在与国有博物馆一样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往往还需要通过售卖门票、举办活动、推出文创产品、吸引捐助与投资等多种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作为馆长,李仲谋表示自己需要为海丝馆的运营做出比在上博所做的还要精确得多的预算,“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口上”。而设计并出售文创产品,就成了世茂海丝馆创收的重要方式。
事实上,无论是对于国有博物馆还是对于民营博物馆,李仲谋对于推出文创产品都持开放的积极态度。他认为,文创产品出现前,游客只能隔着橱窗欣赏文物,难以与文物进行接触和互动,双方天然存在一定距离,而文创产品则在游客生活和历史文物间创造了更密切的联系。上博推出的鼎状雪糕,就巧妙地将古代等级崇高的青铜礼器“化为”手中的食品。消费者以此能更深入地了解鼎器的造型和纹饰,学习文物本身的相关知识。
“购买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其实就是把博物馆带回生活。”李仲谋感慨道,“它们和你的生活很近,那就不是遥远的历史了,那就是当下的历史。”
三、这是博物馆的黄金年代
李仲谋始终在商业浪潮之下保有一颗纯粹的学者之心。“从事的职业就是自己的兴趣,这是很幸福的事情。我本人是学文博的,后来从事的也是文博。这让我感觉很幸福,而不是仅仅把职业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谈及自己的专业,李仲谋说到。从1989年进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就读至今,他在这一专业上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热爱,并始终关注我国文博事业的发展。
▲1989年李仲谋(右六)与同学们的合影/图源:李仲谋
李仲谋表示近20年来,中国文博行业发展繁荣,这一现象背后有两点原因:第一是政府提高了对文化建设,尤其是对传统历史文化和博物馆文物的重视,并显著增加了对博物馆的经费投入。第二是公众对博物馆越来越重视。社会上涌现了大批文物和收藏爱好者,人们对文物和收藏的热情非常旺盛。
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推动下,国营与民营博物馆的数量和质量在近二十年来都得到了迅速提升,馆内功能越来越齐备,藏品也不断充实。
李仲谋特别提到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讲座、论坛、音乐会等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丰富活动接连举行,让博物馆从几十年前门可罗雀的“养老地”,变成了一个很时尚的地方,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博物馆来参观。尤其是近十年以来,文创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数字科技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博物馆综合素质突飞猛进,迈向世界前列。李仲谋用一句话总结了文博事业的发展现状并加以肯定:“博物馆发展遇到了最好的时候。”
与此同时,李仲谋也指出了博物馆人员更新换代的问题。李仲谋介绍到,文博领域的工作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不断参与实践才能做得好。改革开放以后进入博物馆工作的一批骨干,近几年开始集中退休。但几十年来,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年龄没有形成一个梯次的过渡和变化,而是存在一定的断层,这促使博物馆需要雇用大量年轻人。
这同样也是文博系后辈们的一次机会,李仲谋对他们提出了期待。他希望文博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能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适应实际的工作需求。
在对文博行业的总体发展现状保持乐观的同时,李仲谋还提到,博物馆未来有必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社会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以前我们也许会觉得博物馆就是独立于社会生活之外的象牙塔,一种高端典雅的艺术或者学术殿堂,跟大家离得很远。实际上现在的博物馆跟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李仲谋表示,博物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场所,不只是休闲和教育的场所,更能通过展览启发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历史发展、文化交流等多领域的思考,甚至成为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李仲谋在“上海对话”论坛中解读博物馆产业/图源:网络
微信编辑丨易天一
审核丨徐竞彦
往期精彩